2017 年互金行业监管加强,聚合支付为何踩雷被整改?

2024-09-24
来源:网络整理

■ 文|zora

2016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加强监管的趋势在2017年仍将延续,继第三方支付机构被要求实行银行三方托管后,聚合支付领域的“第四方”支付机构也加入了银行的整顿队列。

春节前夕,央行向各分支机构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违法“聚合支付”业务的通知,虽然央行这次表现得很低调,但这份通知还是迅速在业内传开了。

通知显示,监管部门要求各辖区对“聚合支付”服务机构及其业务进行摸底调查,并于2017年2月28日前完成。随后,各大媒体相继刊登济南、深圳等地分支机构发布的通知原文,显示全国各地监管部门对聚合支付已形成“围剿”态势。

聚合支付如何踩到监管地雷?

聚合支付服务是依托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全国性/区域性清算组织等支付通道和清算结算能力,利用自身技术和服务集成能力,整合这些机构的支付服务,在监管范围内为商户提供技术对接、集合对账、差错处理等多种支付服务。

通俗的说,支付聚合就是将众多第三方支付服务聚合起来,为商户提供支付便利,节省收银成本的一种技术服务,随着第三方移动市场规模的扩大,支付机构也呈现越来越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可以简化支付流程,并为商户提供一系列其他服务的聚合支付市场应用应运而生。

标准化聚合支付可以有效帮助商户降低支付成本、提高支付效率、优化支付体验,然而这种好处的前提是标准化,当这种支付方式偏离合规的边界时,就会产生一系列违法违纪行为。

央行发布的《通知》提到:

“聚合技术服务商严格定位为支付收单外包机构,不得从事商户资质审核、受理协议签署、资金结算、支付收单业务交易处理、风险监控、受理终端(网络支付接口)主密钥生成与管理、错误与争议解决等核心业务;不得以任何形式经手签约商户的结算资金,从事或变相从事签约商户的资金结算业务;不得伪造、篡改、隐匿交易信息;不得收集、留存签约商户和消费者敏感信息……”

这四个“不要”恰恰是一些非法聚合技术服务商踩到的“雷区”,结果这些服务商就成了大家呼吁的“二级清算机构”。

聚合支付服务商类型较多,包括技术集成、机构转接、机构直清、资金二级清算等。技术集成为商户提供技术对接服务,机构转接通过有资质的机构提供服务。三类聚合支付服务均合法合规。从事支付服务和资金清算的机构是央行此次打击的重点对象。

聚合支付跑路_聚合支付和第三方支付_聚合支付api

自央行发放支付牌照以来,持有人民银行颁发的非金融机构支付牌照的第三方公司超过200家,而拥有银行卡收单牌照的仅有62家,其中拥有全国性收单牌照的仅有43家。而在这几十家拥有收单资质的公司中,只有支付宝、微信等少数几家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一方面不具备资金清算资质,另一方面受到处于垄断地位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打压的小型支付公司选择将业务外包给聚合支付服务商,导致目前移动支付领域充斥着“第二清算机构”的行业乱象。

存在逃离第二清算机构的风险

二次清算POS无法收款、商户货款被篡改到他人账户等风险事件屡见不鲜,正规的聚合支付服务商应该只参与信息处理,不触及资金结算,但二次清算模式下,交易资金在清算到商户前,先进入代理商账户,商户主动提现才能拿到资金,通常商户的付款时间是T+1,如果资金在聚合支付服务商手里,就会将资金存入,类似有资金池的P2P平台,机构跑路成本大大降低。

《财新》报道称,一位央行人士透露,“如果是纯技术整合,不涉及资金积累和客户敏感信息,是比较规范的聚合支付;但一旦涉及到资金积累,就要立即叫停,监管要从严,需要及时介入,避免重蹈此前第三方支付机构被动监管的覆辙。”当聚合支付机构接触到客户资金时,必须警惕资金被挪用的风险。

央行通知附有“部分聚合技术服务商”名单供参考,其中就包括32家国内聚合支付公司,这些公司中,部分可能以技术为主,但也不能排除部分服务商有“双重清算”的嫌疑。

聚合支付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

盈利模式不明晰间接导致了“双清现象”,相比收取少量费用,做资金清算更赚钱,因此,拓展聚合支付更多应用场景将是行业主要发展方向。

聚合支付服务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服务。线下是聚合支付收款,将不同支付方式的收款整合到一个二维码或者一个终端上,主要服务实体店。聚合线上支付,将各种支付方式(微信、支付宝等)整合到自己的平台,主要服务电商。

目前,国内已有三十多家支付聚合服务机构,除了收取传统的交易服务佣金外,这些公司都在探索如何利用技术产生更多的服务收入,比如可以衍生消费金融场景,利用广告产生更多收入。比如聚合支付服务商千方好金就推出了国内首个基于写字楼和商圈的消费社区,服务于办公族和商户。Ping++则专注于利用技术提升服务,探索新的收费模式,或许可以找到一条不同于手续费的新路子。

央行决定在新年伊始启动聚合支付行业第一轮整顿,势必对市场上的二级清算机构产生震慑作用,严监管并不会破坏整个行业的发展,相反,经过新一轮的整治,市场上的良币或许能够驱逐劣币,带动整个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财经之家粉丝QQ群:

欢迎各位读者加入小组,互相交流最新资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