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万亿中央转移支付:四川、河南为何拿最多?揭秘背后原因

2024-09-24
来源:网络整理

中央10万亿转移支付,为何四川、河南拿到的最多?

大国博弈犹如棋盘之弈。

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多样,禀赋各异,不同地区发展差异很大。

促进均衡协调发展,需要疏通地区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转移支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经济发达省份通过分税制上缴大量税收收入,再通过二次分配转移到欠发达地区,解决财力不平衡问题。

我国财政体制实行“分税制”,即地方政府征收税收后,上缴一部分给中央,另一部分归自己所有。

转移支付相当于财政的二次分配,取富者所好,给穷者所坏,满足欠发达地区的需要。

对于经济发达省份而言,其从中央获得的转移支付与其缴纳的税收不成比例,两者相抵后,广东等省份仍然是净贡献最大的省份。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地方财力相对不足,上缴的税收收入极其有限,而获得的转移支付却极其庞大,自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由于数据可得性问题,以数据较为齐全的2021年为例,内地31个省份中,真正对财政收入做出净贡献的省份仅有8个。

其中,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五省(东部)为主要贡献者,山东、天津、福建为次要贡献者。

近日,财政部发布最新预算数据,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为10.2万亿元,继去年之后再次突破10万亿元。

1、31省市财政自给率不足100%,并不意味着31省市不能自给自足。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31省市的财政自给率不到100%,比如2023年最高的上海只有86.2%,广东是74.8%。但这并不代表31省市不能自给自足,就拿广东来说,每年创造2万多亿的税收收入,但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有1万亿,这其中一半的税收收入是上缴的,财政自给率还能超过70%,已经相当不错了。

以转移支付最高的四川为例,2024年四川一般预算支出将达到1.3万亿元,但地方预算收入预计仅为5778亿元。

财政收支超出预算的6000多亿元,最终主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弥补,少部分来自上年结转和债务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四川省严重依赖转移支付,但省会成都却是转移支付的净贡献者,所谓“成都吸收”纯属偏见。

据当地官员透露,扣除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后,成都市对省和中央的税收净贡献约为50%。

东北黑龙江等省份的依赖程度更高。

根据预算报告,2024年黑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将达到5667.3亿元,但预计收入为1466亿元,这一巨大缺口只能依靠转移支付来弥补。

蛋糕要做大,就需要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省份无疑是转移支付制度的直接受益者。

2、谁拿走了10万亿蛋糕?谁是最大净贡献者?

中央政府向各地区征收完税款后,根据地方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二次分配,也就是转移支付,一般中西部和东北三省获得的转移支付最多。

近日,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中央财政预算,今年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为10.2万亿元。2023年的转移支付预算为9.71万亿元,但最终执行额却达到了10.3万亿元。

从公布的数据看,四川、河南再度位居第一,分别为6184.9亿元、5335.7亿元,对两省的转移支付总额均超过5000亿元,远超其他人口大省。

四川转移支付_四川转移支付_为什么四川转移支付那么多

也许有人会问,四川、河南经济还不错,GDP一直在全国排名第五、第六,为什么得到的最多呢?

这两个省份虽然GDP很高,但发展其实很不平衡。2023年,四川GDP突破6万亿元,但成都GDP达到2.21万亿元,仅省会就贡献了近40%的GDP。全国其他地方基本都是丘陵山区,经济并不发达。河南也类似,大部分市县经济发展比较弱。

2022年四川城镇化率为58.35%,全国倒数第8位,河南城镇化率为57.07%,全国倒数第6位。由于城镇化率低,需要大量的发展资金,例如四川128个县中,有88个贫困县,因此需要大量的扶贫资金。

此外,四川和河南都是人口大省,2022年河南常住人口9872万人,全国排名第三;四川常住人口8374万人,全国排名第五。因此虽然转移支付最高,但人均转移支付并不多。四川为7391元,全国排名第15;河南为5405元,全国排名第24。

2023年,四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将达到5529亿元,位居全国第七位;河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512亿元,位居全国第八位。但由于这两省人口多、城镇化率低,财政支出也较大,2023年四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27万亿元,河南为1.1万亿元,由此可见,四川、河南对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较高。

“富省扶贫”一直饱受争议。但穷省对国家的贡献也很大。四川天然气产量全国第一,贡献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天然气。你家里用的天然气可能就是四川供应的。四川水电外送量每年超过1300亿千瓦时,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有人说,上海每5个家庭亮起的灯,就有1个是在四川点的。为了保证华东地区的电力供应,四川宁可自己停电。

总体来看,西藏人均GDP居全国第一,也是唯一一个年GDP突破6万元的省份。

这不难理解,西藏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经济、工业基础薄弱,但肩负国防重任,战略意义重大,给予其巨额转移支付并非毫无道理。

事实上甚至已经超越了北京、上海,也是这个逻辑的体现。

继西藏之后,青海、新疆、宁夏、甘肃、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海南等地人均转移支付也超过了1万元。

这些地方包括东北、西北的很多省区,大多是欠发达地区或财政困难地区。

该国虽然能源、粮食资源丰富,但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基础太薄弱,财政造血能力严重不足,亟需转移支付的支持。

河南亦是如此,河南素有“中原粮仓”之称,出产全国1/4的小麦和1/10的粮食,又是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矿业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5位;四川、河南也是劳务输出大省,为东部沿海省份输送了大量劳动力,贡献显著。

全国就像一个棋盘,每个省份都有各自的责任,东部省份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中西部省份则担负着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责任,不能说东部省份在向中西部省份转移支付时处于劣势,富人应该帮助穷人。

大国如棋局,没有一个省份可以独自生存,每个地方都有所贡献,同时也受益于其他地区的贡献。

中国有经济大省、工业大省、金融大省,也有粮食大省、能源大省、电力大省。

没错,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东部经济大省,是全国财政转移支付和养老金统筹调整的最大贡献者。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中西部和东北三省无数个省份肩负着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的重任,通过非市场化定价推动着东部地区的发展。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北粮南调等都是典型的表现。

从能源电力看,山西、内蒙古、陕西的煤炭,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水电均有力支撑了东部地区发展。

粮食方面,黑龙江、河南、山东、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等北方七省区粮食产量合计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

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东部经济大省的贡献,也不能忽视西部、北部省份对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性。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务之急是东西方携手合作、南北协调,共同维护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

但一些地方财政支出过多,导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数额不断增加,长远来看难以为继,因此中央多次提出“过紧日子”,要成为常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