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转移支付是地方财政收支宏观调控的一项措施。简单来说,就是所有孩子的年收入都要按照一定比例上交父母,再由父母根据每个孩子的支出需求进行重新分配。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同样的财务灵活性,但至少可以覆盖必要的开支。
这种制度有利于各地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相对均衡发展,有一定的财力保障。但由于各地区财力不同,国家拨付的转移支付数额也不同。我们来看看2021年各省市收到的一般预算转移支付数额。
首先要指出的是,我国有5个计划单列市,它们的财政与所属省份财政平行,即财政相对独立,中央对它们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也单独列支,因此本文对它们分别计算,不将转移支付金额归属于所属省份。
当然,这五个城市经济发达,财力充足,上级转移支付相对较少,最多的深圳也只有266.13亿元,最少的宁波也只有92.15亿元,除去税收返还,上级实际补贴金额非常低。
转移支付的资金主要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福利、粮食补贴、老年人、儿童、边疆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特殊救助等,因此与各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当地发展水平、特殊情况等相关。
比如西藏虽然人口较少,但需要帮扶的人群比例较高,除高原地区工作补助、老幼边疆和贫困人口专项资金等外,转移支付力度较大,2021年国家对西藏的转移支付总额达2247.03亿元,高于山西、重庆等地。
四川省还有甘孜、大凉山等多个地区需要大力支持,再加上该省人口众多,所以虽然总体发展水平在中西部地区不算太低,但获得的转移支付总额依然是全国最高的。2021年,国家对四川省的转移支付达5505.58亿元,比排名第二的河南省高出几亿元。
河南省也是一个人口大省、欠发达省份,同时也是一个产粮大省,因此收到的转移支付也超过了5000亿元,比排在其后面的湖南、河北、湖北等省份高出1000多亿元。
当然,由于绝大部分转移支付都是分配给个人的,因此四川、河南、湖南等省区获得的转移支付绝对值并不低,但如果按人均计算,还是比较平均的。
西藏、黑龙江、云南、新疆四省区虽然总补贴金额都在2000-3000亿元左右,但人均补贴金额却高于总补贴金额4000-5000亿元的省份,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老、少、边远、贫困、资源匮乏地区较多,黑龙江省粮食补贴金额也较大,人均补贴金额也相对较高。
那么哪些地区获得的转移支付较少呢?除了北京、上海、天津和五个计划单列市,最低的是浙江省,不到900亿。实际上,除了宁夏、青海两个人口较少的省份外,2000亿以内的转移支付基本都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包括广东、江苏、福建等。
这些地区财力相对充裕,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国家可以减少财政援助,依靠自身的经济活力创造更多的资金来保障当地的服务和设施。
那么你所在的省份去年获得了多少转移支付呢?我们来看看下表中的具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