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最受关注的科技新闻无疑是“微信支付又收费了”。微信发布《关于转账手续费调整为提现手续费的公告》称,“自2016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将重新收费”。支付将停止收取转账功能手续费。即日起,对提现功能开始收取手续费。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我想立即提取零钱以避免费用”和“我想切换到支付宝和百度钱包”。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说明微信支付的用户量很大,稍有风吹草动就可以快速刷屏。不过,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件事却揭露了人们对微信支付乃至移动支付的三大误区。知道(误解):
误区一:其他支付工具不收钱!
很多人说支付宝不收钱,赶紧改用支付宝吧。错误的!其他支付工具并不是不收费,只是不是通过强烈的个人认知来收钱。我们看一下去年11月支付宝的消息,“支付宝下调服务费率和商户手续费低至0.6%”。这个消息其实显示支付宝也收取手续费,而且高达0.6%,但与微信不同。有趣的是,支付宝很聪明,没有伤害个人用户的情绪(没有与大众作对)。从消息中可以看出,其主要以“费率”的形式向商户收取费用,以弥补支付宝自身的需求。费用由银行支付。
这其实和它的商业模式有关。支付宝的起源依托于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其B2C平台机制注定了商家为了获取消费者用户而愿意承担相应的商家结算和支付费用。电商平台带来的流量是等价换来的,而这些成本商家并没有“默默承受”,而是已经在卖给用户的商品中支付了溢价,但作为消费者的个人用户却浑然不觉。 。 。但微信上的微商不具备支付宝背后淘宝、天猫的规模,无法承担微信向银行支付的手续费成本,所以只能从用户量最大的地方入手。
误区二:互联网思维付费就应该免费!
错误的!国内移动支付或第三方支付工具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相应系统也不完善。为了快速占据市场优势,他们不惜投入资金。因此,在前期培育市场时,他们都采用“免费”甚至“送钱”的方式。这是一种打破用户习惯的方式(比如你用支付宝花钱,它会给你折扣,或者你用百度钱包支付,它会给你返现等等)。这是前期获得市场的一种营销方式或者策略,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市场的商业模式就一定要遵循互联网思维,免费玩,最终走向收费或者变相也是可以理解的。收费(例如支付宝解决了B端支付银行费用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国外的支付工具(数据来源《值得借鉴!看看国外14种成熟的手机支付方式》)、、、、。几种覆盖率较高的支付工具的支付费用均较高。或月费。很多人说国外支付市场没有中国成熟,但笔者认为,实际上国外在这个领域可能没有国内那么多泡沫。为了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免费模式能坚持多久还有待观察。
国内支付工具的推广过于注重速度,这让很多人养成了一切都应该“免费”的观念。就像流媒体音乐一样,前期是免费的,这极大地伤害了国内音乐版权和音乐产业内容。制造业一直低迷。去年,“最严版权令”出台,用户要收费。但习惯了免费产品的用户一时半会不会购买,还得努力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互联网支付领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很难说。
误区三:微信靠资金池就能赚钱,一定是欺骗用户!
错误的!今年微信无缘春晚申办,后来又宣布退出收费。事实上,它暴露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头脑空虚,转化率极低。所谓靠资金池赚钱,其实太理想化了。最终,微信肯定不想只是一个转账渠道。从其提现手续费公告中唯一“淡化”的一项——“理财资金兑付银行卡不受影响、不收取手续费”来看,微信如此重视是怎么做到的从主要汇款用户转型为金融巨头?它要做的就是激活目前在微信上转账、发红包的人成为其消费信贷用户。这是一个只有消费才能激活的生意,因为没有消费。数据上,微信很难搭建征信系统,但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是征信。如果在没有征信数据的情况下做消费信贷,甚至更多其他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微信将承担巨大的风险,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强大的消费需求,人们对消费信贷也不会有任何需求。
回过头来看,刚才提到的征信数据来自于用户的日常行为数据,尤其是消费数据,但微信在消费场景上一直不发达。在今年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也在“第一次公开演讲”中无奈地承认,去年微信发放了大量消费券,但很难转化为消费,超过90%其中可能已经无效。
这也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什么微信没有和支付宝竞争申办春晚,因为微信已经不缺转账和红包互动了(即使没有春晚,微信的参与人数今年红包达4.2亿,红包收发总数80.8亿),不需要像春晚那样刺激互动的场景,而是需要刺激消费的场景。从目前微信支付的提现费用来看,或许他们认为这种刺激消费的场景可以部分源于人们不想支付更多费用而使用微信找零进行购物的“侥幸心理”,但我相信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社交、支付、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存在。微信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培育消费,这也说明深谙用户心理的张小龙非常清楚社交工具不能太消费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