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9.0 全量上线,改动大引争议,被喷却仍坚持改版的背后原因

2024-09-27
来源:网络整理

就在元旦前两天,微博9.0全面上线。

为什么我说“全卷”?因为这个版本早在去年初就开始灰度化了。内测之所以拖了这么久,是因为改动足够大:底部增加了“视频”标签,原来发微博的“+”也移到了右上角。改变关键位置,“强迫”用户观看短视频,可以说是一次“自杀式更新”。

小至微博的“时间线乱了”,小至最近的“博主屏蔽评论”,微博App每次更新都会被骂。这次也不例外。微博CEO@12月31日发微博:等待被喷。现在这条微博已经被删除,微博技术人员@古越中心祥鑫也友情提醒:新版微博已发布在右上角。

尽管知道会被批评,但我还是全部放到了网上,可见这一年来的内测成绩还是不错的。微博哪些地方做错了需要批评,哪些地方做对了需要改正?值得仔细思考。

我找不到发微博的地方

直观感受一下,目前微博在App上的评分为3.8。截至1月7日中午,微博9.0共产生477条评分,平均分1.77分,低于原来的平均分。其中,70%获得1星评级。粗略回顾了一下内容,主要缺点是“自动更新”、“找不到发微博的地方”、“视频太多”。

事实上,视频选项卡的加入,不仅改变了微博帖子的位置,连超级留言、热搜等常用功能的设计也发生了变化。总体而言,微博本次改版的重要趋势之一是重内容消费、轻内容生产。微博的视频内容更加丰富,相应的用户个人属性被削弱。

左:8.9 右:9.0

初步猜测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微博目前4亿的月活跃水平已经接近国内短视频用户的天花板。用户增长空间有限,下一步重点是争夺用户时间。在上个月微博举办的“影响力峰会”上,微博CEO王高飞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视频流为何能抢占时间?

一方面,去年6月有数据显示,短视频正在切入即时通讯时长,到去年9月,用户使用短视频的时长比例已达8.8%;另一方面,算法比社交分发阅读更高效,用户更容易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从而无形中延长了使用时间。微博在打乱信息流时间线时已经尝到了好处。

其次,“发微博”的位置上移了,对用户的影响可能不会那么大。原因是大多数用户“只是观看和发帖”,经常使用这个按钮的人并不多。而真正受到影响的小部分人,不会因为立场的变化而放弃自己的微博立场。

在去年的峰会上,微博高级副总裁曹增辉表示,微博近80%的社交关系都集中在1%的顶级用户身上。顶级用户增长了63亿粉丝关系,其他数亿普通用户的增长尚未达到1%。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根据80/20法则,微博的大部分精力应该集中在前1%的用户身上。

退一步讲,虽然发微博从一只手变成了两只手,但适应起来是不是很难呢?当时的微博打乱了信息流时间线,添加了各种广告,甚至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自动关注人。这样的“黑历史”不仅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诉,也导致了用户数量和使用时间的不断增长。

边说脏话边说脏话已经成为微博用户的常态。真正寻求第三方客户端的用户很少。

最后,收入增速放缓,成为悬在微博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想要提高广告加载率,就得押宝短视频营销。 《2018短视频营销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底,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18亿,其中KOL营销将占比10%。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微博的第二条曲线。

去年Q1财报公布时,王高飞表示,与其他依靠视频内容吸引用户的平台相比,微博更注重用户的社交关系和互动频率。然而,快手和抖音随后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不到一年的时间,微博就上演了一场大规模的香风场面。在今年的峰会上,王高飞表示,本季度视频广告收入增长了27%。

不过,这一数字与上一季度相比仅增长了2%。微博必须对短视频采取行动。

在微博上使用抖音?不

事实上,说到短视频,微博一直是“早起赶晚市”的。

2013年,秒拍在国内掀起了第一波短视频高潮,随后两年,微博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后来,微博从低谷中重生,但秒拍日活跃度持续下降。直到去年,快手抖音一路高歌,几乎彻底秒杀了上海滩的老牌短视频产品。微博最终决定“远离秒拍”,开始与酷然合作。

秒拍母公司一智科技近两年推出了波波视频,在横向视频赛道赢得了一席之地。但对于快手抖音所在的垂直视频市场,微博只是试水性地推出了微博故事,这一功能并未复制成功。至于爱动、富谷等独立小视频应用,则还没有引起什么轰动。

在这种情况下,微博这一年来的改版非常明显,无论是内容还是商业意图。

微博视频页面有多个频道可供选择,默认首页为“已选择”频道。经过多次测试,目前“关注”的分发逻辑应该比“推荐”更好。用户关注的博主视频会在评选页面重复出现,其排名会远高于推荐视频。这意味着图文博主少了一个曝光渠道,微博也在变相鼓励视频制作。

视频在整体内容制作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截至目前,微博日均发布的图文数量已超过1.2亿条,但日均发布的视频/直播数量仅为150万条。因此,目前一个尴尬的事情是,大多数人的视频关注页面内容并不多。微博只好推送用户没有关注的视频,造成以“推荐”为主的假象。

从频道划分来看,微博视频以5至10分钟的PGC视频为主。很难不想起与电视剧、新闻、综艺、视频博客等类似的频道名称。

在去年的V峰会上,微博宣布启动“潮汐计划”,将在2年内提供20亿现金,打造年轻人喜欢的IP和新消费品牌。可见,微博依然避开了流行的短视频赛道,主打精细化运营的深度视频。然而,微博有很多竞争对手,包括腾讯的Yoo视频、今日头条的西瓜视频,甚至抖音也测量其视频的长度。

就业务而言,转向视频无疑会提高广告效率。但微博目前相对中心化,弱化了用户的个人属性,长期来看存在隐忧。例如,明星电商可能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相比抖音,微博的王牌是“半个私域流量”。大多数博主的内容都比较日常,并且有一定的品牌背书。虽然流量值不如微信,但相比其他平台也绰绰有余了。

这样的土壤适合vlog生存。不过,如上所述,微博目前偏向于算法推荐。首先,由于平台内容匮乏,需要大量冷启动;其次,由于经济不景气,行业竞争激烈,只有收入增长才能稳定军心。

但在广告收入方面,专家和平台一直在竞争。广告加载率越高,用户干扰越多,名人的粉丝就越少。根据微博提供的数据,2018年微博赋能的内容作者收入达到268亿,其中电商相关收入达到254亿。微博视频标签的公共流量对于内容电商来说是福是祸,还有待观察。

侧战场:短视频模块

2018年的短视频赛道犹如斗兽场,无数玩家试图与快手抖音较量,但都失败了。于是到了下半年,各家公司开始调整策略,休养生息。

在15秒垂直视频领域,竞争已经趋于饱和。腾讯在十几款产品失败后推出了短视频版《创造101》;爱奇艺尝试反应视频失败,将目光转向老年剧、竖屏剧;西瓜视频的vlog、微综艺节目策划已久。

也有很多像微博这样的公司,将短视频作为一个功能,并悄悄对其进行打磨。但视频转型成功的概率并不比独立短视频APP高多少。

呼声最高、参考价值最小的是微信的“朋友圈视频”。没有信息流动,没有集中分发,甚至没有内容保留。即使是这样一款“先天不足”的产品,背靠微信,刚推出就引起了业界的热议。有人以为快手抖音有危险,没想到却丝毫没有伤害到后者。

微信将规则改为“非好友不可见”后,我看到很多人抱怨“没人看到,不再发帖”。当然,也可能是圈子的问题。作为工薪阶层,微信最大的使用场景就是工作,日常生活视频有些侵扰。另外, 7.0刚刚发布不久,给它贴上“失败”的标签还为时过早。

对于更多内容社区来说,短视频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去年4月,知乎发布视频创作工具,开始通过首页推荐、话题等方式推广短视频。这一切都在悄然发生,没有什么大张旗鼓——事实上,视频选项卡似乎只存在于内测版本中。尽管如此,知乎强制推荐视频问答的做法也引起了少数网友的不满。

知识型视频其实也有机会。承载更丰富的信息、更清晰的表达,横竖屏都有不错的IP:横屏偏爱深度科普,比如《回形针》,竖屏抖音有很多文字百科,《丁香医生》是一个例子。但知乎上大部分较长的问答并不适合视频表达。制作门槛高、搜索难、传播效率低……每一项都是硬伤。

现在,知乎视频的主要焦点实际上是“想法”。短视频作为一种功能和一种操作方式并没有错,但没必要不顾用户的使用习惯去推送。

豆瓣也做出了类似的尝试。去年早期版本中,“豆瓣视频”作为独立入口出现在豆瓣App首页。内容均为《盘嘴》、《观影室》等豆瓣自有IP。豆瓣6.0后,与视频并行的周边、音频业务统一到“市场”,作为产品下的几个标签之一。至于豆瓣视频,只能在搜索和动态流中看到。

短视频的入口越来越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被遗忘。不久前,豆瓣向用户开放了视频发布功能,并像知乎“创意”一样,组织了多场视频征集活动。然而,从##到#家乡方言读诗#,豆瓣视频的存在感从来没有高过。目前看来,这只是豆瓣主页动态改版、加强话题管理的战略尝试。

正面战场上,全是短视频APP的遗迹。侧战场上,各类产品的短视频模块正在悄然迭代。微博这样的重量级产品的正式入局,为2019年的短视频行业增添了又一​​个变数。在快手抖音“称霸”短视频的一年里,人们似乎非常期待能够借势而上的产品。

即使颠覆者不是新面孔。

使用新的列表编辑器发布内容。全新列表编辑器具有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帮助你了解“什么值得写”的大数据、以及丰富的风格中心。它是一款可以帮助你早点下班的编辑器。

卡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