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了《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调查报告》,清晰描绘了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情况。
调查显示,2019年,男性移动支付用户多于女性用户,比例与上年基本持平;大多数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条码支付是用户最常用的移动支付方式,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日常消费、公共出行以及水电煤气支付等,扫描二维码和手机NFC(近场通信)是支付方式的首选方式。用户支付公共交通费用。
移动支付发展迅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调查显示,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最担心的问题是安全风险和缺乏商户支持,分别占比65%和61.9%。用户遇到的最常见的安全问题仍然是个人信息泄露、账户资金被盗、扫描假条码等。位居第一的个人信息泄露占比为80.3%。
由此可见,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用户在关注账户资金安全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专家建议,市场主体应将客户信息保护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客户信息保护制度,加强敏感信息保护,构建覆盖客户信息全周期的保护体系。
如果遇到财务或信息安全问题该怎么办?调查显示,2019年,移动支付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发现或出现资金损失、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时,最常见的措施是联系银行或支付机构冻结支付相关账户。 ,占79.6%;向银行或支付机构咨询解决方案以及向相关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投诉举报位列第二和第三,占比分别为61%和60.7%; 18.9%的用户不了解处理措施和方法。
专家建议,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选择开通免密码支付、自动扣费等服务的用户,在开通时必须仔细阅读相关条款,明确责任和风险。同时,保护移动支付设备的安全。一旦发现设备丢失或账户被盗,用户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更改密码、取消相关授权、联系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等,防止被盗金额扩大。对于被盗的钱款,应及时向支付平台举报,提交相关信息,并保存证据,以便日后有效维权。如有必要,您还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调查显示,与2018年相比,了解人脸识别技术的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84.4%的用户能够接受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移动支付识别和交易验证。但用户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时,首要担忧的仍然是个人隐私泄露和存在安全风险,分别占比76.9%和71.3%。
业内人士认为,没有绝对安全的技术。例如,人脸识别已经应用于许多领域。与传统密码和芯片相比,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可能被破解。从安全角度来看,最好交叉使用多种验证方式,尤其是在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金融场景下。例如,为了防止照片、视频播放、3D头罩等假人脸攻击,银行在使用人脸识别提取资金的同时,实行人脸识别、手机号或身份证验证、密码验证三层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