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套路多,行业秩序亟待规范

2024-09-28
来源:网络整理

新华社济南11月19日报道:话多、假流量……直播还有哪些“伎俩”?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邵露文

近年来,直播带货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日益流行,每天直播时长超过百万小时,吸引了众多消费者。

但《新华视点》记者发现,直播带货的话语和“套路”较多,直播观看量和带货订单量存在大量“水分”。业内人士建议,应进一步规范直播带货行业秩序,加强行业自律,让消费者在直播平台上放心购物。

直播“套路”有很多

今年“双十一”,直播电商越来越受到关注。各行业明星、品牌商家纷纷走进直播间。部分主播从10月初就开始预热、预热。各种各样的促销信息让消费者眼花缭乱。

直播看似热闹、繁荣,但也有消费者抱怨,在直播间买到低价东西并不容易。各种“套路”下,买的东西价格可能不会便宜多少。 。

——直播里的话很多。想要“秒杀”,就得看直播半小时。济南市民张晓云告诉记者,她为了抢购一款“双十一”预售产品,在一家短视频博主的直播间里等了近半个小时。 “一开始主播说马上上架,而且是‘闪购价’,但随后主播就开始介绍其他产品,然后介绍直播间里的各种活动,花了多长时间。我想要上架的产品需要 20 分钟。”

张晓云表示,有时候直播间提到的优惠和折扣需要等待很长时间,而这几乎已经成为短视频平台直播中的固定模式。几乎每个主播在列出打折产品之前都会用言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介绍其他几款产品,一段时间后再将前面提到的产品上架出售。如果考虑时间成本,在直播平台上购买商品远不如传统电商平台方便和直接。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工作人员谢龙表示,在很多直播间售卖商品,消费者花费大量时间,但商品往往便宜不了多少,导致消费者没有购买感。收获,却只是一种失落感。

——卖东西得按剧本演,“吵架式”、“打架式”销售盛行。 “你知道我们发了多少条吗?超过两千万。” “别再发帖了!”不久前的一次直播中,一名女主播在直播间大声尖叫,试图阻止自己的男主播搭档。 “降价代补贴”的行为,而且男主播声称自己是粉丝,愿意赔钱补贴。他互相推搡,还扔麦克风,让表演几乎是假的。

类似的“套路”每天都在不少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出现。记者在一些直播间看到,主播与搭档“吵架”、“推搡”后推出的产品价格并不比其他电商平台优惠多少,有时甚至比其他电商平台还要贵。其他平台。然而,凭借“节目效应”往往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一些明星带货的直播间里,常常会出现明星坚持卖“低价货”来“回馈”的“情节”。他们的粉丝以及与工作团队的争吵。

——配送数据有些可疑。有的直播间没有人互动,但是订单却很多。齐鲁工业大学大三学生王琪表示,令她困惑的是,有的直播间有几千人观看,但货架上的产品却很少有人购买;而其他直播间,观看人数只有几十人。主播列出的产品经常售空。

电商行业从业者张向阳告诉记者,为了增加直播间的人气,很多直播间会利用机器人来拉动人气,或者大量刷单来增加交易量,然后之后退款。尤其是小主播,需要利用虚假数据制造人气高的假象,这几乎已经成为直播行业的“潜规则”。

抖音直播人气越来越少_抖音直播人太少_抖音直播间人气越来越少

今年10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和河北省消费者维权委员会联合开展了直播消费者体验调查。从结果看,此次调查共100个直播带货体验样本,其中33个涉嫌虚假宣传、采用误导性定价方式误导消费者等违法行为。

直播“演技”培训已成“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围绕直播语音训练、数据造假等已形成“产业链”;有些培训费用昂贵,“学费”往往达到数万元。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直播带货技巧”、“直播带货脚本”等关键词,发现相关教学课程、带货脚本等产品有上千种,其中不少产品销量超过3,000 件。记者找到了一款描述为“写脚本卖货”的产品。花18.8元购买后,对方提供了“数百个主播必备词汇”、“卖货剧本案例”等文件。文件中提到要用大利润、大红包留住观众。之后,不要急于推销商品,而是尽可能用响亮的声音、快速的言语推销店内的其他商品,反复给观众洗脑,刺激购买冲动。

这些文档还提供了许多营销技巧。比如,主播可以通过赠送所谓的“限量品”来留住客户,但这些“限量品”只是营销噱头,实际上每天都在发生。另外,在产品推广上,可以制作一个“剧本”来凸显利润的夸张,安排一些机器人账号负责起哄、下单,从而吸引真正的受众购买。

“我们团队培养了多名销售收入超过百万元的主播。”该店客服表示,如果需要进一步培训,还可以缴纳2万元学费,由“专业导师”提供15天的专项培训。训练。

记者联系了济南一家提供分娩培训课程的公司。对方提供的教学细节不仅包括直播技巧等资料,还包括一对一培训、流量支持、5万粉丝账号等。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培训结束后,记者将能够为记者提供一个粉丝超过5万的直播账号,直播首周观看人数就被刷确保直播人气过万。

北京众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表示,直播带货的“套路”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言论涉嫌虚假宣传;先涨价后降价,或者通过夸大业绩制造“亏本”效应,诱导消费者下单的行为,涉嫌价格欺诈。

让直播少点“演戏”,更实惠

记者从山东省消费者协会获悉,今年上半年接到的投诉中,有关网络消费的投诉有增无减。特别是近两年,直播电商发展迅猛,各种消费陷阱浮现,部分产品质量不佳。如果达不到标准,产品的售后服务就很难保证。

艾瑞咨询今年9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提到,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年增长率达197.0%; 2023年将突破4.9万亿元。

业内专家认为,直播市场越来越大,应继续规范该行业,引导其健康发展;要加强对抖音、快手等责任平台的监管,让其自觉维护平台秩序,承担责任。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建议,监管部门应继续收紧抖音、快手等平台的责任,对使用不合规手段进行宣传的主播及时进行引导和规范;对屡次违规的,应列入黑名单 名单管理,起到震慑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电商直播行业人才培养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普遍缺乏规范的课程体系;相关行业组织、直播平台等可以合作开发一批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引导主播带货时规范直播内容。同时,监管部门应及时监管一些以培训为噱头牟利、收取天价学费、煽动虚假宣传、增加流量等违法行为的机构和个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