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成式 AI 的兴起,AI 生成音乐从今年开始也取得了重大突破,Suno V3 和 Udio 等 AIGC 产品相继发布,标志着 AI 音乐生成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应用于实践并影响市场的阶段。这些产品的“一键生成”功能大大降低了音乐制作的准入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参与。
AIGC 技术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潜在的变化,但也引发了创作者的生存担忧。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创作者对技术的缺乏理解,探索 AI 对音乐创作的真正影响,重新审视创作者的价值主张,保持创作者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成为行业今年亟需思考的关键话题。
6月19日,在“浪潮创作者论坛”上,CEO、音乐制作人、编曲人邱望仓,中国著名电台DJ、AI视觉艺术家杨跃,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学院副教授张茜,青山资本创始人、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张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技术副总裁、天琴实验室负责人周文江, 担任嘉宾的还有腾讯新闻作者、《张小军 Jùn| 》中,作为主持人开启了以“当生成式 Al 进入音乐创作”为主题的对话。
以下是 (ID:) 根据直播论坛速记整理的关键观点,供创作者和从业者参考。
腾讯新闻《张小军 |张小军(主持人),《商访》的制片人。
AI 音乐提高审美下限,实现创作平等权利
大模型爆发之初,首先点燃了形象和语言两大领域,并没有在音乐领域引起太大的轰动,但今年 Suno V3 版本的推出惊艳了音乐市场。
作为一名程序员和 AI 技术实践者,周文江分享了 AI 音乐生成技术的过程。它的出现是基于 早在 2017 年发布的技术架构,历经几轮模型迭代,才在应用层面实现了重大突破。音乐生成领域也经历了类似的迭代过程。
从符号音乐向 AI 大模型的过渡是一个关键节点,早期的 AI 生成音乐主要依赖于符号音乐的模板化方法(比如 Midi 乐谱),这种方法虽然包含一定的 AI 和智能算法,但受到上一代技术局限性的限制,主要解决简单和固定套路的作曲问题。大模型崛起后,Meta 率先发布了 AI 音乐模型,但它们只能生成纯音乐(BGM);今年,Suno V3 和 Udio 等产品相继上线,实现了端到端的音乐生成,包括唱歌、编曲、作曲、歌词等一站式服务,代表了音乐生成技术的成熟。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技术副总裁、天琴实验室负责人 周文江
技术的积累带来了应用层的爆发,身处该行业也就不足为奇了。周文江指出,Suno 令人惊讶的是,它完全免费,对用户开放,这无疑加速了 AI 音乐在社会上的认可和普及。
作为生成式 AI 的深度体验者,杨玥选择以开放的心态拥抱 AIGC。拥有 30 年的音乐传播和策划经验,包括电台 DJ、音乐传播和表演策划,杨悦现在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 AI 音乐和 AI 视频创作的研究中。
关于生成式 AI 工具对音乐行业的影响,杨玥从专业创作和公共表达两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AI 音乐不能提高审美的上限,但可以提高审美的下限。由于目前 AI 音乐的平均分已经超过了许多现有的作品,它能够淘汰那些低质量的音乐和投机者,但并不影响真正优秀的音乐人。事实上,AI 音乐工具是专业创作者强大的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
Yang Yue,中国著名电台 DJ 和 AI 视觉艺术家
从大众表达的角度来看,杨悦认为,AIGC 工具为普通人提供了表达自我的新工具,这可能不是音乐创作,但也有它的价值。杨玥对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AIGC 工具将在音乐创作和表达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投资人张晔最初在俄罗斯学习音乐创作,毕业后转行投资,近两年重返音乐行业,以电子音乐作曲家和制作人的身份出现,在此过程中积极尝试 AI 辅助创作,思考 AI 音乐的未来。他认为,AI 生成的音乐可以达到音乐创作的同等效果:创作者使用 AI 工具产生灵感和创意素材,这是 AI 音乐最原始、最有效的目的和功能。同时,AI 技术有一个小过程,需要重组行业的每一个环节,以优化音乐行业的成本结构。
但这种影响是“有效但有限的”。张烨认为,AI 生成的音乐存在明显的天然缺陷:因为输入端主要依赖文本描述,而文本语言描述声音的能力远低于视觉(“同构”不足)。除非你改变输入法,比如通过更直接的方式,比如弹钢琴或唱歌,否则它就会成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张烨也指出,相较于其他大型产业,音乐产业没有那么多钱可以烧,这意味着 AIGC 带来颠覆的可能性较小,所以没有必要太担心。
在音乐行业,丘旺仓在编曲、制作、工程和企业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他对生成式 AI 技术持积极态度,尤其是创作者的辅助价值。他生动地引用了英国汽车发展中的红旗法案的例子,表明音乐产业正面临新的科技机遇,应该利用生成式 AI 来辅助创作,而不是固步自封地限制人类的创造力。
邱望仓, 首席执行官、音乐制作人、编曲
邱旺仓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更能协助创造,而不是自我创造。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无论有多少人类或 AI 作品充斥市场,音乐被听众肯定的本质是不断创造更有创意的东西。
作为音乐行业的研究者和教育者,张茜将自己比喻为“观星者”,观察行业并采访大量创作者,思考科技与行业变革背后的深层影响。
张骞提出了“工匠”的概念。一方面,音乐家是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情感和创造力,但他们也是通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和技术打磨将自己的技能内化的工匠。AI 生成技术的出现使原始技术和技术流程的自动化和工业化成为可能。它提高了效率,但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类创造力空间的思考。
张倩,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学院副教授
“AI 产品的'一键生成'非常方便,可能会给人一种创造的错觉。”张骞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在 AI 接管工艺的过程中,能否有足够的留白和创作空间给人类艺术家?
现阶段,AI 生成的音乐在各个层面上仍然存在局限性。张烨指出,差距在于“技术”和“芯”两个方面。人类音乐必须有两个主要核心:一个是意图,另一个是情感;在技术层面,“首先是可编辑性,如果 AI 音乐的某个层或一首曲目不满意,想要被替换,可编辑性很差;第二个是声音处理和乐器的情感表达,这显然仍然是机械的。”
周文江从技术角度回应了这些限制。可编辑性等技术问题,短期内是问题,长期来看不是问题,可能在半年到一年内解决。但是很难对更高层次的创意和情感问题做出好的预测,这些问题涉及技术以外的技术原理和情感共鸣问题。
“超级个体”时代的到来,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一年左右,尤其是在音乐领域,AI 爆发后,让很多斜杠青年、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抱负的独立音乐人更有自信。”杨玥分享道,AIGC 作为节点式工具,可以连接不同领域的跨界工具。这种联系和赋权使有想法的人能够在不同领域工作并成为超级个体。
杨玥举了个例子,比如TME平台能帮歌手生成翻唱的小事,也难倒了很多音乐人。对于“接工作”的编曲人来说,有了全套的 AI 工具,他自己就能成为全能的音乐人。许多歌手甚至可以使用 AI 将脑海中抽象的情感可视化,并通过 AI 生成的样本或框架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歌曲需求,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沟通。AI 以数学方式呈现音乐的规律和美感,帮助音乐人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结构,更好地在创作中找到方向感。
艺术家兼投资人张烨认为,“超个人”的时代要求每个人都是科技与灵感、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国内音乐行业还有很多自由、不专业的东西,只有平衡感性和理性,音乐行业才能变得更好。因为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工具,虽然它可以放大创作者的优势,但它也可以放大它的劣势。
张烨,青山资本创始人、作曲家和音乐制作人
张烨分享了他寻找平衡点的经历:“作为一名专业音乐家,我几乎让情感支配了我的生活,我认为只有放大情感,我的作品才能表达情感。但作为投资者,企业需要你收敛到一种极端纯粹的理性状态。“感性是音乐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赋予作品情感和生命力,而理性需要大量的知识训练,可以帮助创作者在复杂的创作中找到明确的方向和结构。
AI 的出现也对音乐人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人类的创造力,还要高于人工智能的水平。邱腾华说:「科技进步降低了音乐制作的门槛,专业能力低于人工智能水平的音乐家将被彻底取代。这迫使音乐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包括歌曲创作、编曲和后期制作。”
只掌握基础知识或缺乏独特想法的音乐家将面临挑战,这也为真正有才华和创造力的音乐家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邱望仓说:“现在它给了音乐人一个新的机会。
张茜认为,“超级个体”是音乐创作者在 AI 技术冲击下做出的一种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可能非常微妙,但它正在发生。“当 AI 技术来到你身边时,你可以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个体,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角色,开启斜杠人生。”因此,对于艺术家来说,AI 既是挑战,也是改进的动力。
如何保障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版权机制和人的独特价值
尽管大多数从业者对 AI 世代时代的到来持开放态度,但仍处于技术应用的早期阶段,许多问题尚未明确。如何借助多视角尽快解决潜在问题,保障AI健康发展?嘉宾们从短期版权机制和人类创作者的长期价值两个方面提出了他们的观点。
杨玥指出,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一个尚未解决的矛盾,即音乐创作者基于自身创作产生的版权与人工智能将作品用作训练资料之间的矛盾。“我 100% 同意应该保护创作者或唱片公司的知识产权,但盲目拒绝 AI 就像汽车一样螳螂蝇,没有办法阻止 AI 生成音乐的大浪潮。”
杨玥表示:“我希望看到音乐人和唱片公司冷静下来,与 AI 公司对话,建立新时代的权利分配方式。”
在对AI技术一线应用的探索中,周文江看到了技术与艺术之间存在着“鸿沟”。这种认知不佳,需要依靠创作者和 AI 技术的持续协作和双向拥抱。
例如,今年,天琴实验室和上海民族乐团合作举办了中国首场 AI 民乐音乐会。AI 首先根据对方提供的数据训练作品的原型;根据表演需求和个人特点,表演者们做了非常精细的优化,以至于最终的 10 首作品的输出都比较完美,而这个结果离不开双方的深度参与。
周文江强调,内容平台需要以负责任的方式做技术。比如他说,AI Sun 一开始很火,TME 的歌声合成技术在当时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 TME 为什么不做,是因为需要先获得授权。AI 是官方合作的好案例,是获得 Wang 的语音授权后发布的一首歌,恢复了 10 年前的音色。
“我们的态度是尊重创作者,尊重版权,并在此基础上拥抱 AI。”周文江希望通过AI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缩小技术与艺术的差距,创造更多的标杆案例。
邱旺仓认为,目前,版权问题是有解决办法的。想要保护自己创作的音乐家有权从法律角度提出索赔,而且有实际的先例;从长远来看,如何在 AI 时代找到人类的价值主张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毕竟未来会有很多 AI 场景,比如一些 AI 生成的影视配乐,已经很不错了。音乐家可以思想更开放一些,因为音乐的核心价值是创造一些有创意的东西。
邱望仓当场分享了一位音乐人的故事,他每个月只工作 5 天,其余时间都花在演奏上,邱望仓笑道:“音乐是浪漫生活的产物,25 天的休息,其实是在积累情感,寻找工作的灵感。”
正如今年的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一样,女主角李文秀走上了作家人生的转折点,这源于前辈们在讲座中“去爱、去生活、去伤害”的一句话,这句话已经成为创作者群体中流行的“价值信条”。这也符合邱望仓对音乐人理想创作状态的愿景,音乐人需要真正投入到生活中,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高于AI的音乐作品。
在人与 AI 的关系中,除了关注创作成果外,张茜还提醒,作为音乐人,一定不能让 AI 剥夺你创作过程中的乐趣。“一些音乐家用'惊喜、狂喜'这个词来描述他们的创作状态。当 AI 技术来到你身边,不要放弃创造的权利,不要放弃心灵快乐的体验。“也许这就是制作更人性化和温暖的音乐的方式。
本届浪潮创作者论坛以推动华语品质音乐和行业的良性发展为初衷,聚集了资深音乐创作者和跨界嘉宾,从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出发,最终回归创作者生存和技术健康发展的落脚点。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新技术势不可挡,并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主动性来回应和纠正。人是音乐的初衷,人也是技术的目的。生成式 AI 对音乐创作、行业、社会和人的影响仍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关注。
速记编曲:刘孟萌 / 排版:和清 / 审核:荣荣
阅读过去的热门文章
[音乐版权] ; ;
【音乐平台】 ;
【现场音乐】 ; ; ;
【音乐营销】 ;
[音乐技术] ;
【音乐金融】入驻第三方平台
腾讯新闻丨网易财经|36氪|新浪财经
今日头条 |百度百家|搜狐
知乎 |老虎嗅探 |文旅中国 |接口
《音乐周刊》-《音乐财经》特刊
微博 (47,000 订阅) |抖音(180,000 订阅) |小红书(2000 次订阅)。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