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10月13日消息,苹果手机如今正处于风口浪尖,电池鼓包事件、碎屏事件等,就连即将上市的X也受到影响。今天我们不谈质量,我们来谈谈它的新功能——面部识别。我相信这项技术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看相机,扫描,支付成功或解锁成功。方便快捷,但你有没有想过人脸数据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我们的个人数据会被其他人使用吗?
目前人类的生物密码是唯一且不可更改的。传统的字母数字组合密码可以被替代,但人体的生物密码一旦泄露,将终身泄露。有些人认为生物识别特征是个人独有的,因此生物识别认证技术应该是安全的。但很多人并不认为,这种唯一性也意味着生物认证信息一旦“丢失”,就无法复制。
很多人并不在意开机密码,采用指纹或面部识别,但一旦丢失,就再也不会拥有了。从技术角度来看,所有进入计算机的生物特征都是0和1,一旦截获就可以重构机器码。如果普通密码丢失,可以再次更改,但如果生物识别信息被盗,则无法再次使用。
当前,移动设备和应用程序的数据安全正受到挑战。滥用数据、窃取数据、买卖数据……很多用户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在风险之中。
面部识别的安全性如何?
用户信息是我们目前最看重的。毕竟我们都经历过信息曝光。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也曾曝出用户信息泄露的问题,导致大量用户被恶意注册。最近曝光的验证码黑色产业链也暴露出原有的互联网身份验证系统缺乏足够的安全性。
简单来说,我拿了你的钥匙,和一把钥匙配对,打开了你家的门。现在这在网上很容易做到。一位互联网金融风控负责人解释说,大多数密钥实际上是密码、手机号码、验证码、身份证号码。这些信息在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下非常容易泄露,所以要证明你是你,证明你是在做生意。你是操作者,这是当前互联网金融风控管理的必做之事。
[[]]
从目前来看,我们的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实现了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产品。手机、金融、安防等行业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如何保证更接近个人隐私的人脸图像数据的安全性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扫码支付,支付成功”,除了方便之外,安全性如何?人脸识别作为一项新技术,是否会造成新的信息泄露并造成更大的危害?
对此,苹果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Face ID不会备份和发送用户的任何面部数据,也不会发送给第三方开发者,这些数据永远不会离开苹果公司。设备本身。同时,苹果表示,Face 会通过检测你注视的方向来确认你是否正在看屏幕,然后利用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能力来计算匹配并抵御欺骗攻击。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尝试用照片解锁,或者用户没有看屏幕,解锁将不会成功。
与指纹识别不同,面部变化更为复杂。因此,当用户的脸部发生部分变化时,例如留着胡子的用户剃掉胡须,Face ID会要求用户重新输入密码并更新以学习新的脸部,但如果面部特征不相似的人输入密码, Face ID 不会自动学习。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每种技术都有优点和缺点。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完美平衡是市场最需要的技术。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单一技术都无法担负起保护信息安全的重任。未来,各种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必然趋势,而面部识别技术无疑将成为重要红利。
第三方软件收集信息
今天是一个互联网社会。大数据和云计算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收集的信息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纵观整个移动终端市场,应用领域的数据滥用现象十分突出。第三方应用程序过度、隐蔽和欺骗性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苹果表示,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项技术。目前,Face ID技术将用于验证解锁、支付验证和第三方应用。深度传感技术还可用于增强现实,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第三方互联网研究机构发布了我国首份针对移动终端安全问题的手机安全生态报告。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手机面临各种系统漏洞和恶意软件威胁。无数的恶意软件和电信诈骗不断挑战着用户的安全意识,各种隐藏的系统漏洞对用户的手机安全造成巨大影响。其中,系统成为手机系统安全的重灾区。
报告显示,移动应用中越权、滥用用户数据的情况十分严重。其中,非游戏类应用2017年未经授权访问“通话记录”的次数大幅增加;直播类应用增加了对各类隐私权限的访问,未经授权访问用户“位置信息”、“联系方式”的案例均较之前有所增加。一年内增加了一倍多。
写在最后
个人隐私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数据安全保护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是部分网站、应用和公司通过通用用户协议或隐私协议获取并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授权,导致个人信息的非正常使用甚至大量泄露;其次,我们自身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够重视。为了方便起见,很多用户在多处使用简单、重复的账号和密码。当一条信息泄露时,整个信息都会暴露。但我说的并不是说人脸识别技术不好、不能落地。它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毕竟我们发展在一个进步的社会,科技的进步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磨灭的好处,因为一切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 (郭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