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了给孩子参加的一项活动拉票,一位家长动员了七位阿姨、八位阿姨参加了战斗。亲情和友情还不够,就发红包拉票。最终,孩子们最终获得了此次活动的第一名,奖金居然是几千块钱。一个十块钱的娃娃。经统计,发放的红包金额达2万元。最重要的是,孩子获奖后并不高兴。付出这么高的代价,实在是太无聊了。
“为你的孩子投票,***第9号”“为朋友圈第一个帖子点赞”……打开微信,求赞、拉票的消息随处可见。不分青红皂白的拉赞拉票,让人很困扰却又很无奈。有人认为这是“友谊和亲情的绑架”。
孩子们参加“最佳”评选活动
七姨八姨上阵发红包拉票
家住兰山区的萌萌(化名)正在参加特训班。前段时间,培训机构策划了一场“最佳小明星”投票活动,动员每位学生参与,并请家长在朋友圈帮忙投票。比如,活动持续20天,每天必须投票一次。
接到这个“任务”后,萌萌的父母非常重视。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很多选票,他就会不高兴,所以他应该尽力吸引选票。”
萌萌的父母想尽办法为孩子拉选票。起初,朋友圈里的亲朋好友都帮忙投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帮忙投票的人越来越少。毕竟,每天投票谁都会恼火。
于是萌萌的父母就请亲戚朋友将这条消息转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拉票,但效果依然不温不火。最后,这七姨八姨想出了一个“妙计”,干脆发红包,让更多的人投票。
在红包的诱惑下,萌萌的票数每天增加数百甚至数千。 20天后,萌萌获得了该项赛事的第一名。作为奖励,他得到了一个市价几十元左右的旋转娃娃。但我父母算了一下,出去拉票的红包总共有两万元。
“其实一开始孩子们并没有太在意,都是父母的错,最后我发现付出这样的代价是没有意义的。”萌萌妈妈的朋友王女士表示,这根本不是孩子之间的竞争。变成了一场为父母而战和为母亲而战的不同游戏。
不分青红皂白的拉选票和点赞活动遭到轰炸
不少市民表示“非常恼火”
“现在我一打开手机,每天都会有好几条求赞、求投票的消息。如果我不投票的话我会很尴尬,但如果我投票的话就浪费时间了,我真的很无助。” !”市民魏女士说。我们每天都受到信息的轰炸。前段时间,我们被某景区投票活动轰炸。 “还有很多人免费点赞、免费拍照、免费吃饭等等,其实都是商家炒作的,太烦人了。”
在微信群、朋友圈里被“投票”轰炸的人不在少数。众多企业、商家、单位、行业纷纷做出选择。从投票儿童、学校,到各行业“最美××”,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逐渐充斥着各种拉票活动。
市民吴先生说起微信投票就很头疼。 “现在有些机构喜欢利用孩子来开展活动,请家长帮孩子在微信平台上投票,有时一天会收到好几个请求,出于同情我不得不投票,但实际上这些投票都是由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意义,还可能让孩子产生攀比心理。
“求点赞是可以的,点击一下很简单,但是有很多都是和关注、分享捆绑在一起的,步骤很繁琐,很烦人。”市民杜先生表示,有时他会无缘无故地被拉入某个群体。在聊天中,当有人被要求投票或喜欢某件事时,他们通常不得不投不赞成票。为了表明自己投票了,就得截图发给当事人,完全成了人的负担。这些扭曲的选票不仅没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有一种“人性绑架”的感觉。
专家意见
风味拉面的选择扭曲
从最初的私下录制分享,到现在帮助熟人点赞、帮助公司公众号吸粉、为“萌娃”投票,大家纷纷吐槽:朋友圈投票的改变让你烦恼吗?
“其实,这背后是商家利用熟人社会‘弱点’的营销和炒作行为。”临沂大学商学院教授朱建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投票本来是在单位或行业内熟悉的人之间进行的。期间,为了选拔优秀人士,这是真意的体现。但现在这种朋友圈投票只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违背了投票本身的真实意图。这是对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并且扭曲了活动的本质。
“家长花两万为孩子参加的活动拉票,这种行为太过极端,也太不理智了。虽然萌萌获得了投票第一名,但这样得到的结果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荣誉感,反而反而助长了他们的虚荣心和斗父心态,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朱建成说。
朱建成表示,知名度是通过企业的信誉、质量、服务等实实在在的东西获得的,而不是通过虚幻的关注度获得的。久而久之,这种利用熟人社会“弱点”的营销方式,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激起大家的逆反心理,给商家形成不好的印象。希望广大市民不要轻信这种不靠谱的投票方式,自觉抵制,而不是理性迎合商家的炒作。只要大家不去迎合炒作,这种现象自然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