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成趋势,便捷与风险并存,如何保障安全?

2024-10-01
来源:网络整理

“每天使用刷脸支付的顾客很多,以前早高峰时结账要排很长的队,启用刷脸支付后,时间明显节省了。”维多美朝阳酒店收银员告诉人民网记者。

在便利店、餐厅、银行网点等场景,刷脸支付已经悄然出现。随着5G商用的到来,人脸识别、语音指令等各种应用在使用上变得更加“无缝”,这也让人脸识别支付变得更加便捷。

有人指出,未来三年刷脸支付或将出现爆发式增长。消费者在享受其带来的支付便利的同时,也应高度关注“刷卡”风险,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监管明确支持各大机构抢先推出“刷脸”应用

近两年,刷脸支付发展迅速。宁波、长沙等城市相继开展线下人脸识别支付试点;中国建设银行已在分支机构ATM机上推出人脸识别取款,中国光大银行也将人脸识别应用于账户登录、转账、在线融资等场景;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也纷纷推出刷脸支付设备。

早在2018年1月,央行就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银行嵌入人脸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二维码等技术指进入开户业务流程。作为读取、收集、验证客户身份信息和开户业务处理的辅助手段。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人脸识别行业发展现状报告显示,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快速增长趋势。 2013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仅为8.61亿元。 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大幅增长,达到约27.6亿元,较2017年增长26%,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除了监管的明确支持外,刷脸支付带来的效率显着提升也进一步助推了该应用的推广落地。支付宝行业支付事业部总经理钟耀介绍,自助收银、刷脸支付在各场景上线后,收银结算效率提升50%以上。

弱脸隐私和身份交叉验证降低“刷卡”风险

虽然刷脸支付可以提高效率,但与指纹、虹膜等生物识别信息相比,人脸的生物识别隐私性较弱,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他人收集和获取。因此,与其他支付方式一样,刷脸支付也面临着保护个人信息的挑战。

近日,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被曝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 680万条数据疑似泄露,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图像拍摄地点等,为行业和用户敲响了人脸识别的安全警钟。 。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告诉人民网记者,刷脸支付过程中过度收集用户信息。 “只要刷脸,就可以关联个人身份验证等信息。”这意味着个人隐私正在受到损害。违规风险。 “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这方面的风险。”他说。

同时,刷脸支付的人脸识别率仍有待提高。为了防范欺诈交易风险,黄震建议,不能单独使用人脸识别,而是可以采用交叉验证的方式,比如将指纹、虹膜、静脉与人脸识别相结合,保证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付款。

记者了解到,光大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在开通刷脸支付功能时,采取了多种信息交叉验证方式;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要求用户在使用刷脸支付功能时输入相应信息。验证信息。

门槛进一步降低,未来刷脸支付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通过人脸识别和指纹扫描完成支付的比例高达60%,已经成为主流方式。”中国财政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潘和林表示,刷脸支付比密码支付更贵。支付等方式更加便捷。随着技术门槛进一步降低,面部识别支付未来三年或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黄震也看好刷脸支付的前景。他认为,由于人脸识别支付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应用场景广泛,未来将进一步普及。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未来人脸识别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到2022年,全球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到75.95亿美元。

当前,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正在改变传统金融业。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不久前指出的那样,全球金融未来的增长点在于金融科技。

近两年,不少银行开始关注并重点布局金融科技。 6月13日,中国银行全资子公司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此前,各大国有银行中,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已“抢先”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各大银行纷纷推出5G银行,利用物联网、人脸识别等各种技术,无缝连接网点设施和系统。

在黄震看来,5G时代,刷脸支付也将有新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刷脸技术更加成熟,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完成支付;第二,刷脸支付可以与虹膜、静脉等辅助手段同时完成,更加便捷;三是进一步保护刷脸支付用户的隐私和安全。 (记者李南华)

关键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