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诈骗陷阱增多,公司财务人员需警惕冒充领导诈骗

2024-10-01
来源:网络整理

临近年末,诈骗“陷阱”增多,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民众时常上当受骗。记者梳理了近期发生的“新骗局”案件,希望大家加强防范,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1、公司财务人员应谨防骗子冒充企业领导进行诈骗。

【案件】

10月25日,山东菏泽某公司财务人员收到匿名手机短信,冒充其公司领导,称自己急需一笔钱,要求受害人汇出30万元。至指定账户。受害人看到自己是公司老板后,就按照短信要求汇款,后来发现自己被骗了。

据办案民警介绍,犯罪嫌疑人主要通过伪造、盗用公司老板的手机号码、QQ号、微信账号,或者将财务人员拉入虚假的公司内部群组,设置模拟聊天场景等方式获取受害人信任。然后以“业务转移、支付合同费、处理退款”等为由,要求受害人转账、汇款,进行有针对性、精准的诈骗。其迷惑性和隐蔽性较高,涉案金额较大。

【警方提醒】

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大额转账、汇款须办理当面或电话核实手续。财务人员在汇款前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确认对方身份,谨防上当受骗。

2.冒充检察官实施诈骗,然后在网上发送假无犯罪记录证明

【案件】

11月8日上午,卢女士接到自称社保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卢女士涉嫌保险诈骗。正当当事人一头雾水时,电话转接到“公安机关”。一名自称“北京市公安局民警”的男子打通了卢女士的电话,让她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加自己QQ办案。随后,卢女士收到了对方提供的公安证明和带有她头像和个人信息的“逮捕令”。此时,卢女士已经人心惶惶,对方轻而易举地骗走了她的银行卡存款金额。

深圳宝安警方发现,卢女士长期使用诈骗电话拨打电话,极有可能被深度洗脑。民警赶紧给他打电话,但他拨打的7次电话均被挂断。为了防止他向骗子转账,紧急情况下,民警通过他的手机号码添加了他的微信,并注明“您好,您被假警察诈骗,请勿转账。”当卢女士向骗子转账时,看到弹出警察好友申请,立即停止转账,避免了财产损失。

【警方提醒】

面对冒充公诉人的诈骗分子,牢记三点防范即可保住钱财:作为执法机关、公诉机关和司法机关,绝不会利用手机调查所谓涉嫌犯罪、银行卡透支等问题。检察机关、司法机关等部门之间不得相互转接电话;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不相信任何通过电话、短信要求转账、汇款、资金审核的人;犯罪分子利用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可以模拟各种电话号码,伪造公安法律网页。接到类似电话时需要冷静,尤其是涉及债务转移时,立即停止。

3.警惕通过抖音点赞评论赚钱的新骗局

【案件】

今年11月19日,侯姓市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抖音”兼职群。群里的介绍说,只要进群一天能赚60块钱,就进群,进群。如果主播每天截图、点赞、发朋友圈,可以获得60元的工资,但需要缴纳1388元的入职费。如果你想加入群主,并为好友缴纳入会费,侯某会加群主为好友,并向群主转账1388元,然后按照要求截图、点赞、转发至微信朋友圈由组长。当晚,侯某领到了60元的工资。第二天,侯继续截图、点赞、转发到微信朋友圈。他还把收到的工资截图发到了朋友圈。上午,群主表示:“接到公司通知,由于抖音业务升级,系统受到影响,任务暂停几天。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每个人。”然后就没消息了。侯给群主发消息,群主一直没有回复。 11月20日凌晨5点,群主解散了群,侯某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警方提醒】

刷单诈骗一直是发生率较高的诈骗类型。大家一定要格外警惕,不要相信点击几下就能赚大钱的伎俩。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需要预付押金和预付款的兼职工作。工作基本上都是骗局; 2、对容易获得高回报的工作保持高度警惕; 3、寻找网络兼职时,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也不要轻易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 4、如果不小心被骗,请注意保存证据并及时报警。

4.在朋友圈发布讨价还价链接,了解新骗局!

【案件】

北京市民郭先生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个帮助“砍价”购物的链接。上面写着“叫朋友帮你砍价,低至0元就能买到一部 X手机”。郭先生立即点击,帮朋友点击后点击“讨价还价”按钮,留下姓名和电话,页面立即显示“您已帮朋友省了68元,活动时间有限。只要填写信息参加活动,找朋友参与砍价,就可以零元购买手机。”郭先生不假思索地将链接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并向好友发消息请求帮忙“讨价还价”。

正当他忙于工作时,郭先生收到一条信息,显示他的银行卡已被扣除600元。 “不知道密码是怎么泄露的,余额一下子就被转移了,还好微信绑定的卡不是我用来存钱的卡,不然损失会更大。我怀疑是填写的个人信息被泄露。”

【警方提醒】

微信“帮忙砍价”活动最初只是用于营销。很多商家利用这种活动吸引人们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从而吸引一大圈粉丝,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关注,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然而这种成本低、操作简单、容易被愚弄的活动从此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他们通过朋友圈“讨价还价”来收集个人信息或诈骗钱财,已演变成为一种新型诈骗。参与的用户会收到大量广告短信和诈骗短信。

5、微信新骗局:连声音都可以“克隆”!

【案件】

近日,赵女士突然在微信上收到了父亲发来的消息。她的父亲说,他出去买菜时忘了带钱。他让赵女士向微信转账200元。赵女士在语音留言中问道:“爸爸,是你吗?” ?”很快就收到了对方的回复。

赵女士一听是父亲的声音,想都没想就把钱转了出去,但还是被骗了。经调查发现,赵女士父亲的微信账号被盗,且其声音被提前录音。

【专家提醒】

保护您的账户安全

1、无论他人以任何理由索要您的微信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信息,请勿提供,否则您的账号很可能被盗。

2、当您发现自己的微信账号被盗时,请立即前往手机端微信安全中心或电脑端微信中心网站冻结账号,并通知您的好友,谨防诈骗。

防止账户盗贼进行欺诈

1、当遇到微信好友借钱或者其他需要资金付款的情况时,最好通过电话或者视频确认。如果遇到声音不清楚的情况,一定要仔细核实。

2、给无法确定真实身份的朋友转账时,可以将到账时间设置为“2小时到账”或“24小时到账”,以预留处理时间。

3、如果您发现好友的微信账号被盗,应及时提出被盗投诉,通知好友冻结账号,并转发,以免其他用户上当受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