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当时有这样的小玩意吗?是来自第三方吗?
斌哥:我找了好久,看看有没有第三方工具。但那个时候确实没有。查成绩、查时间表都是我制定的。
我当时也是个新手,就加入了一些技术群,碰见大佬提问。那时真是“激情四溢”。然后我了解到PHP一般用于微信开发,于是我开始从零开始学习PHP。上网观看视频和教程。
编辑:(科技新手)做查成绩、查课表等工具需要老师帮忙吗? (例如教育系统支持?接口?等)
斌哥:这涉及到一个技术问题。不需要。
让我用一个外行人的话来说。就像我们制作了一个你看不到的浏览器。浏览器会抓取你的成绩和课程表信息并将其显示在微信上。模拟用户登录教务处系统并采集数据。
编辑:你花了多长时间才完成它?
斌哥:2013年8月份种子开始发芽,9月份开始修修补补,11月份正式上线。因为有了这些工具,它逐渐获得了一些关注,我开始考虑招聘编辑。至此,微控科技已迎来第四波编辑。
编辑:你们的编辑非常有能力,在校园账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并且具有较高的热点灵敏度。
斌哥:嗯,就像之前推荐的理工银杏商业街被拆了。那篇文章一夜之间阅读量超过一万次。
百雀羚长图之前很热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也做了类似的一张。非常细心。
我之前写过一篇10万+的文章,是在《成都》热潮期间改编的。成历版《成都》。里面的那个人唱歌真好听。
小编:对了,您当时非常关注这个公众号?或者说你还在探索其他的事情吗?
斌哥:就这么多了。最初,我和朋友打算做一个APP,我们就做出来了,并得到了一些投资。其实就是把目前单片机里有的功能拿出来放到APP上。上线后,我发现应用推广难度太大,维护成本也很高。由于它服务于校园,其商业模式尚不清楚。最后决定放弃。
之前曾尝试将微控科学与技术扩展到其他学校。我申请了一个叫微控校园的账号。我开始在理工科领域试点,成为校园的“美团”。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放弃了。
后来又发展出微控教育,就是提供资格培训,邀请四川师范大学的老师来上课。它是从线下开始的,接下来的目标是线上。
编者:我发现你们总是寻找需求点,然后用技术和服务来解决这些问题。您非常重视技术吗?
斌哥:其实技术没那么重要,主要是思路和路线。至于技术,许多可以使用第三方来实现。如果这不起作用,那就花点钱外包。自学一些小功能还是可以的。而且我们团队的成员也都非常有能力、有干劲、充满想法。
编辑:能谈谈你们团队目前的组织架构吗?分工是什么?如何选择这些人?
斌哥:微控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纯粹的编辑人员,二是营销人员。编辑是指每天撰写文章的编辑。市场负责微控教育的推广和客户服务。
在选拔方面,微控通常会发出招聘文件,然后组织面试。面试通过后,会有一段实习期。实习期结束后,如果感觉良好并愿意留下来,我们就会转为正式员工。
作为一名编辑,我更注重新闻敏锐度和写作风格。
在市场上,这更为现实。这取决于个人能力、数据和事实。
目前我主要从事幕后工作,无法做很多实际工作。因为现在要上班,所以校园里有两个主要负责人。
我们每周定期举行会议,讨论主题选择和小组规划。每周五我都会从高新区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回学校开会。
编辑:我们来谈谈你做了什么(活动)
斌哥:我们活动还蛮多的。例如:女神女神秀(校园选秀投票);数万理工科人员搬进宿舍,男生帮忙;双十一期间的情侣;女生节愿望活动...
我来跟大家分享其中一项,女生节许愿活动。
活动的形式是女孩们在微控线上提交自己的愿望。女生节,男生来选。如果男生认为自己可以帮她实现愿望,就可以打开愿望,看到联系方式,帮她实现愿望。
这也是一个功能。愿望是随机分配的。每次出现一个,男孩如果认为可能的话,就可以把它拆开。如果做不到,他还可以继续选择。但男生只有两次机会,这就避免了很多乱拆的情况。
以前我们学校的活动基本都是线下进行。当时,这项活动的推广都是在网上进行的。我们还打算七夕再玩一次,但这不是我们的愿望,还有其他的玩法。目前暂时保密!
除了一些关于彬哥的故事之外,小编还向彬哥“询问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或许斌哥的这些回答可以给你在做公众号时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
您能谈谈您是如何选择主题的吗?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我们每周举行一次会议来选择主题。每个编辑都必须带着自己的想法来,并在会上与大家进行交流。然后大家选出有好的想法的话题,继续讨论可行性。最后分配给某组编辑去拍照、写文章、编辑。直到推文。
如果遇到突然的热点,是不是很容易打乱计划?
事实上,校园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紧急情况。紧急情况包括好事和坏事。我们通常报道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因此我们会转发官方新闻以获取一般的突发好消息。
如果我无法抑制任何活动该怎么办?每次头脑风暴会议都感觉像是一个无底洞。
没有要求举办活动,我们跟编辑在一起很轻松。虽然我们被告知要在例会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我们确实没有任何想法,我们也不强迫他们。当你没有什么创意的时候,不会的话就直接说晚安吧。出现过一次这种情况,详情见链接:
如何平衡学习和编辑工作?有时我觉得担子很重。
微控有很多编辑,每个编辑每周值班一天,这意味着他每周只发表一次文章。毕竟这方面没有压力,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多个编辑一起准备文章。到了期末考试周,我们就比较放松了,让大家准备考试。论文无需更新,编辑基本零压力。
在运营这个公众号的过程中,您认为最有收获的事情是什么?
我能说单片机科学与技术改变了我的整个大学,甚至我现在所得到的一切都或多或少是因为他吗?因为他,我从大二开始就专心学习、学习技术,操作过程也提升了我各方面的能力。我的女朋友也是一名前编辑,她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微控制器工程的。她或多或少是因为这个才得到了现在的工作。
在学校当编辑,毕业后不从事这个行业是不是有点吃亏?
我觉得不行,因为这都是我自己的利益。我喜欢现在的状况。编辑们一起工作,非常自由。不需要设定KPI,没有强制任务,我的东西能被学校这么多朋友看到就很满足了。相反,如果你在工作中也这样做,你就会受到很多限制。当然,如果编辑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将自己的兴趣发展到工作中,那就太好了。如果你不从事这个领域也没关系。许多大学毕业的学生最终从事的工作与他们的专业无关。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乐趣,锻炼自己。
如何调动编辑的积极性?会不会有前进困难的时候?
这方面主要是荣誉感和归属感。如果小编写的好文章,粉丝会通过你的签名认识你,并会在留言区夸奖你,鼓励你,甚至调侃小编。这种荣誉感,相信很多小编都经历过。还有一种归属感。我们将对优秀编辑进行评审并颁发证书。然后每个月都会统计编辑的表现并发放奖励。如果你做得好,你会得到更多的奖励。我相信这可以大大提高动力。
您对目前这个公众号有什么希望?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吗?
我认为目前应该保持不变。我不想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去其他大学。我觉得现在能做一所好学校,继续为母校的学生提供服务就很好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停滞不前。我们也在探索各种好的模式。不管怎样,最终的目的是为广大理工科学生服务。只要粉丝开心就好。
现在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探索吗?
很多校园自媒体倾向于发展成为营销号,投放各种广告和商业信息。我们的想法是,要想生存,生意是必然的,但微控还是微控,我们不会去管微控。开发为营销帐户将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体验。
我们的其他产品,比如我们现在做的微控教育,都是独立的微控科学和工程项目。微控无需过度营销即可为其吸引流量。两者既独立又相辅相成,就像微信原来的QQ一样。和导流一样,开发多条线路,不忘初心,维持之前的开发方式,继续探索更多模式。
斌哥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人生就像一条罪恶曲线,有高潮,也有低谷。困难的是,一开始没有人指导,没有方向,只好上网学习。”我自己,从零开始;但我很高兴,每次看到我的一个程序被正确计算时,我心里就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兴奋,所以无论多么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刘继斌一直坚持一种别人认为过于抽象的“感觉”。 “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你,你曾经迷茫过很多次,但也许只有你自己经历过,你才会知道其中的坎坷和坚持的意义。”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