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苹果“红”能保持多久?这应该是互联网行业和手机行业反复考虑的事情。
什么时候才能像苹果一样“红”呢?这应该是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不断盘算的重点。
在一定程度上,苹果的“明星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其一些缺点。比如近年来兴起的Pay,在支付技术或者解决方案方面拥有很多技术和专利优势,比如国内的微信支付、支付宝。积累可能比苹果更强,但这并不妨碍Pay继续受到关注。
而这应该也成为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和互联网从业者会反复思考的问题。
文/李俊辉
没有人能像苹果一样受到人们的喜爱。
2月18日,正式进入中国。这种全新的支付体验于2014年10月20日在美国首次推出,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大量关注,并迅速在全球多个国家掀起热潮。
截至目前,Pay已进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中国等五个国家,其中Pay进入中国是其首次登陆亚洲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Pay在亚洲的第一市场,这足以说明中国在全球移动支付市场或者智能手机销售市场中的“份量”和重要地位。
苹果官网显示,Pay国内首批合作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10多家银行,基本可以覆盖国内大部分银行卡用户。
那么,在国内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多种移动支付服务的背景下,为什么它仍然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呢?从支付技术的角度来看,苹果、腾讯、阿里巴巴在NFC和支付方面的专利积累又如何呢?
支付:非第三方支付,更受银行青睐。
Pay服务(Pay)本质上并不是第三方支付或独立支付服务,而是近场通信技术(NFC)与银行卡支付相结合的新技术服务。
从技术角度来看,Pay的核心安全组件包括(SE)和SE。前者是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安全级别最高的硬件/软件设备。它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和加密硬件,而后者可以进行ID指纹数据识别。
从实际应用来看,借助Pay技术,用户可以使用苹果手机进行非接触式支付,省去了刷信用卡的支付步骤。用户的信用卡和借记卡信息预先存储在手机中。用户将手指放在手机的指纹识别传感器上,将手机靠近读卡器即可完成支付。
简单来说,Pay实际上是利用技术在苹果手机上实现了“无卡化”、“数字化”、“可视化”的银行卡,而整个支付过程或步骤实际上仍然是银行卡支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作为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间的中介,提供“网上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服务。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方式向“服务”等非金融机构等服务支付时,需要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
从Pay的技术原理和实际使用来看,它实际上是一种基于银行端的创新服务。是传统银行卡刷卡服务或“银行卡收单”服务链中“银行卡”卡侧识别技术的创新。因此,并不要求苹果获得“支付牌照”。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由于Pay与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不同,它是完全基于银行卡支付的创新服务。不会造成资金外流,也不会影响银行卡业务,也不需要银行卡用户额外付费。通过承担成本,可以实现更便捷的移动支付,更容易获得银行的青睐和支持。
2 支付专利:腾讯最先涉足,苹果申请最少
虽然在技术原理上,支付宝、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存在巨大差异,但从用户直观体验来看,这三项服务均属于“无卡”移动支付。因此,从技术研发的角度或者从专利布局的角度来看,作为这三项服务的主要玩家,苹果、腾讯、阿里巴巴,谁会更强呢?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国内支付技术专利布局方面,苹果已提交发明专利申请3件,腾讯已提交发明专利申请46件,阿里巴巴已提交发明专利申请32件。申请。其中,腾讯、阿里巴巴拥有三项授权发明专利。
显然,从专利申请规模来看,这三家公司的排名是腾讯、阿里巴巴和苹果。
从申请时间来看,腾讯最早的支付相关专利申请可以追溯到2005年12月,而阿里巴巴最早的支付专利申请是在2006年7月,苹果最早的支付专利申请是在2013年7月。
可见,虽然支付宝一度是支付市场的绝对领先者,但从专利布局时间来看,腾讯其实是最早的。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最早申请的支付相关专利主要是针对移动运营商收取费用的支付技术。另外,从应用领域来看,虽然号称“电商消费支付”领域,但实际上更侧重于游戏领域。
至于Pay涉及的NFC技术,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有专利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腾讯已提交1项NFC相关发明专利申请并已获得授权,阿里巴巴已提交2项NFC相关发明专利申请但尚未获得授权。
从NFC相关专利技术的布局时间来看,阿里巴巴最早提出申请。第一个 NFC 相关专利申请发生在 2012 年 4 月,而腾讯则于 2012 年 8 月申请了较晚的专利。
但从专利授权来看,腾讯提交的NFC相关专利已获得授权,而阿里巴巴提交的NFC相关专利尚未获得授权。
3 市场竞争: Pay与银行、支付宝、微信站在一起“自立门户”
事实上,微信支付、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服务,对银行卡支付业务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一影响不仅导致大量资金从银行“转移”到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系统,造成银行存款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还在努力构建“内循环”或“内循环”。独立于银行卡支付的“金融闭环”服务,对银行端的银行卡支付业务造成了巨大冲击。
由于Pay并未建立独立的支付系统,资金不会流入或流出苹果系统。它只是帮助银行卡支付实现“无卡”或“数字”刷卡服务。因此,对于传统银行来说,它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它的出现或流行可能有助于银行破解或缓解资金流向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的尴尬局面。更重要的是,凭借银行卡相对安全的支付形象以及苹果用户的高端属性,也将有助于为银行高端用户提供创新服务,提升自身形象。
因此,Pay在中国受到银联和银行的“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更重要的是,Pay必然会产生示范效应,带动更多智能终端或智能手机参与基于NFC的支付服务。 ,这显然是银行乐于看到的趋势或浪潮。
当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启用或配备类似Pay的支付体验时,比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更方便、更省事的NFC支付必将对大家产生影响。第三方支付影响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项目“蜂拥而至”,各大银行纷纷加入银行卡免费转账大军。背后的原因依然是银行卡之间的资金对第三方系统内资金的争夺。
众所周知,资金或存款是银行的“命脉”。没有资金、没有存款,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将受到极大的“挤压”。
可见,未来银行卡与第三方系统内资金之间的资金争夺将更加激烈,这也为各种支付技术创新留下了想象空间。
支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