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布局医疗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困难重重

2024-10-02
来源:网络整理

2014年左右以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一批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医疗行业,试图打造第二曲线,押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时代。

凭借在技术、数据和创新方面的深厚积累,各大厂商开始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医疗健康相结合,希望颠覆传统医疗模式,推动医疗健康转型升级。医疗健康产业。

经过十余年的成长和摸索,医疗健康业务逐渐成为巨头探索的重要领域。然而,真金白银已经扔掉了,但回报似乎还很遥远。在医疗这条路上,即便是互联网巨头这样的庞然大物,也面临着许多难以逾越的困难。医疗似乎是所有行业中“最难啃的骨头”。进展缓慢,放弃未免可惜。

从医疗服务到医药电商,从生物医药到大模式……互联网巨头的足迹几乎遍布医疗行业的每一个角落,但尚未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十几年过去了,大家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犯错,但没有人放弃。

今年上半年,在多场医药行业会议上,频频看到各大厂商的医药业务人员。其中较新鲜的面孔包括小红书和快手。从小红书和快手两家公司人员的现场发言和分享的一些内部信息来看,两家公司探索的领域都在医药电商方向。其他主要厂商今年上半年也动作频繁,包括人员调整、业务裁撤、并购等诸多动作。

“建文咨询”盘点了小红书、快手、阿里巴巴、京东、字节跳动、腾讯、百度、美团等八家主要互联网公司的医疗业务进展,以期从中寻找一些启示。

医疗行业永远不会衰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辉煌的青春。

各大互联网公司医疗业务盘点

快手:

线上问诊表现平平,注意力转向医药电商

今年7月,有媒体报道称快手与美团的战略合作已到期并续签。未来三年,美团对快手的供给将从团购产品拓展到优惠券产品、会员产品、闪购产品等营销形式的耦合。

在快手与美团以往的合作中,医药一直是重点方向之一。在今年5月举办的医药数字品牌大会上,快手分享了与美团合作实现药品O2O闭环采购的案例。

自去年10月开通OTC业务以来,九州通、好药师、华润三九等药企已正式入驻快手平台并开始销售OTC产品。快手的医疗布局在医药电商之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国内流量最大的两大短视频平台巨头,快手和友商抖音背后的字节跳动几乎同时选择进军医疗赛道。

疫情爆发之初,快手联手权威机构,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科普疫情、辟谣,并与微医、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机构合作推出在线问诊服务。 2020年6月,四川快手互联网信息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二类医疗器械销售、三类医疗器械经营。

不过,相比字节跳动短期内大刀阔斧的收购和布局动作,快手此后沉寂了近一年,直到2021年才频频传出新消息。

据媒体报道,快手今年新成立了“小鱼”和“清禅”两个医疗业务品牌。其中,“小鱼”是一个综合性医疗项目,将以App的形式提供给所有用户。此外,快手还设立了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广州怡尔综合诊所。

然而三年过去了,传说中的“小鱼”和“晴禅”还没有出现,快手也未能整合线上线下的医疗资源。如今,在快手APP首页侧边栏的健康板块,依然有一个在线问诊项目,但点击进入后,咨询渠道只有京东健康,而不是快手自有医疗团队。

快手和抖音似乎殊途同归。兜兜转转几年后,他们终于在2023年转向医药电商业务,并逐步放松平台对药品销售的控制。

如今,抖音推出了货架电商和即时零售两种买药方式。快手目前只有货架电商。未来,快手和抖音两大老对手将如何在医药电商乃至医疗健康的赛道上展开新的竞争,还有待观察。

小红书:

内容营销创造医药销售新模式

据媒体报道,小红书近日完成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DST、中信资本、博裕资本、红杉基金、高瓴资本等。本轮融资中,小红书估值约为170亿美元。

虽然估值较2023年有大幅提升,但本次融资带来的市场情绪并不完全乐观。一方面,本次融资并非新股融资,而是老股转让,帮助早期投资者退出。另一方面,就在本轮融资前后,小红书被曝正在进行新一轮裁员,主要针对业绩。不达标员工比例高达30%。

近年来,在上市压力下,小红书不断调整公司战略、业务板块和组织架构。电商业务也从之前的配角角色转变为核心使命,不断探索商业化之路。

随着小红书自营电商平台福利社、小绿洲的关闭,将于2023年下半年开始向买家电商平台转型。小红书、抖音、快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医药电商业务。新一轮的医药零售大战似乎已经开始。

经过长期培育,小红书对医疗健康消费的需求非常旺盛。千瓜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大健康赛道相关笔记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00%。据小红书在今年5月举行的医药数字品牌大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小红书内部OTC、保健品、医疗器械的搜索量增速将分别达到75%、70%、35%。

虽然其强大的物流、供应链等优势与较早进入医药电商行业的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竞争对手相比难以匹敌,但小红书、抖音、快手等流量平台或将催生医药电商。一种新的药品销售模式。

以往只能通过货架电商才能找到的OTC药品,现在可以通过小红书上的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通过内容营销为商家带来巨大的流量。

在医药数字品牌大会上,小红书介绍了目前药企运营的两个重点领域,搜索领域和浏览领域。在浏览领域,通过内容营销激活用户日常用药需求;在搜索领域,通过知识普及解答用户的用药问题,鼓励用户完成消费决策。

目前,小红书、抖音、快手的医疗业务还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完成用户心智的培育。他们的平台模式也比较轻,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医疗体系。与领先的传统电商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此外,门店入驻、营销、药品销售合规问题等也是新玩家面临的挑战。

百度:

全面进军AI后,李彦宏开始看好智能代理

7月19日,百度健康生态大会在北京召开。百度集团高级副总裁、百度健康事业群总裁何明科在会上介绍,百度“病人医学”服务闭环已逐步完成,大规模模型等AI工具落地并落地发布会上推出了多款大型号产品。

百度在医疗领域的布局相当早。其早在2012年就开始试水,凭借其流量、技术等搜索产品优势。截至2015年,业务版图已覆盖在线问诊、在线挂号、医疗电子商务、新药研发、智能设备等领域。

2018年,百度开始全面转型AI,成立智慧医疗部门。随后,又利用疫情后医疗健康赛道的新机遇,重启百度健康,系统布局医疗。

短短4年时间,百度智能医疗和百度健康团队迅速成长,并将于2022年升级为百度第五大业务集团健康事业群(HCG),由集团副总裁何明科领导。

后来百度收购了中国第一家医疗信息数据提供商,HCG的业务布局从此演变为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药企服务三大板块,分别由杨明禄和刘俊伟领导。

在近年来的探索中,百度先后布局AI医疗影像、互联网诊疗、医药电商、医疗信息数据服务等领域,并从2023年开始推动大模型的发展。

然而,百度医疗业务的商业变现并不顺利。百度集团内部人士向“建文咨询”透露,HCG内部会计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百度自身,对外独立商业化能力有待提升。

在百度集团层面,也非常重视AI医药的布局。百度创投投资了英思智能、深圳科技、索智生物等多家AI医药公司。 2020年,李彦宏还亲自投资成立了百图生物,该公司近期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

人事变动方面,自2023年底以来,百度健康负责人杨明录、智慧医疗、刘俊伟先后辞职或辞职。 HCG旗下三大品牌均进入人员调整期。百图生物日前也宣布了新总裁的任命。 ——邓永福,SAP前全球副总裁。

无论是百度集团内部的HCG事业群,还是独立于百度的百图生物,其目前的研究重点都离不开大模型。在7月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李彦宏呼吁业界不要继续写模型而是要写应用,并指出智能代理代表了AI时代的未来趋势,将出现在各个领域比如未来的医疗、教育、金融等。数以百万计的智能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对智能化的重视也体现在百度目前的医疗业务上——7月19日百度健康生态大会上推出的几款大型号应用产品中,就有面向普通用户的健康智能一族。

过去几年商业化和C口口碑欠缺的百度医疗业务,如今或许是大模型时代如何利用AI技术的一个重要命题。

腾讯:

从To C到To B,我们只专注做平台产品

7月17日,生命科学研发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太美医疗在港交所通过IPO备案,距离上市又近了一步。

其背后的股东腾讯,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短短两个月内,这是腾讯投资的医疗健康企业第三次传出IPO新进展。此前5月16日,卓正医疗A股招股书向港交所提交,6月13日,晶泰科技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腾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是从投资开始的。自2014年互联网医疗最热的时候以来,腾讯先后投资了鼎香园、微医、卓医、医联、好大福在线等多家明星企业,斥资数亿美元。成功进入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领先阵营。

此后,腾讯将医疗健康的重心逐渐从互联网医疗项目转向更前沿、更硬核的药物研发、医疗器械、精准诊断等细分赛道布局。其中不乏晶泰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成功登陆第二阶段的企业。二级市场上市公司。就在日前,腾讯投资的另一家公司太美医疗也成功在港交所申请IPO。

腾讯自建医疗项目起步较晚,直到2017年底才正式发布首款旗舰产品腾讯医学词典。

2018年腾讯完成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后,医疗相关业务并入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业务重心开始从投资转向自建,并逐步形成三大板块。一是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一是以内容为主的医疗知识服务,三是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医疗AI。这三个方向后来催生了电子健康卡、电子医保券、腾讯医学词典、腾讯秘影。

然而,相比于投资,腾讯自建医疗业务的发展并不顺利——腾讯医疗已经烧掉了数亿美元,至今仍未找到商业模式。腾讯医学词典负责人张猛辞职后,团队和业务规模持续下滑。几个月前,被曝张猛及其下属刘云亭在任职期间非法挪用公司资产,暴露了腾讯医学词典的诸多管理问题。问题。

被寄予厚望的腾讯觅影,一路高走低走。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几大癌种的智能筛查系统尚未获批,曾一度传言已“内部叫停”。一位与腾讯觅影有过业务合作的人士此前向“建文咨询”透露,“觅影项目实际上已被搁置,最大的两个原因是硬件价格过高和获得牌照的障碍。”

腾讯从To C到To B的转型已经有6年了。经过不断的试错,整合后的2022年,腾讯决定转型,专注于平台化产品。

一位长期关注腾讯医疗业务的资深人士表示,“腾讯打造的医疗产品线基本上已经转变为服务B端客户的工具。”

腾讯对大模型研发的重视程度不亚于百度。在6月份举行的数据智能大会上,腾讯副总裁张宇曾表示,腾讯健康以大模型技术为核心,正在提高病历书写效率、自动生成体检报告、帮助患者降低用药风险、促进个性化和精准医疗。在服务实现方面,进行了诸多产业化探索。

据公开报道,今年3月和5月,腾讯分别与微医、阿斯利康达成合作,探索大模型在医疗AI业务和医药服务领域的运用。

如今在大模式新起点的支撑下,腾讯医疗健康业务的To B布局或将探索更多新的可能。

阿里:

老将沉迪凡回归阿里健康

支付宝博裕资本_支付宝-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_支付宝75%博裕资本

今年4月,《建文咨询》报道称,阿里健康正在与好大福在线洽谈收购事宜。在互联网医疗领域,阿里健康耕耘了十年,依然靠卖药维持生计。作为国内最早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之一,好大夫在线已积累25万名注册医生和大量忠实客户。此次合并或将为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的探索带来新的可能性。

事实上,收购好大福在线是阿里健康自2023年底以来的第三个重大新闻。去年11月,阿里健康斥资135亿港元收购阿里妈妈医疗健康品类独家运营权,此举被阿里妈妈考虑过。这个行业成为阿里巴巴给阿里健康的又一次输血。 12月,阿里健康宣布沉迪凡回归,再次担任公司CEO。

种种迹象表明,阿里巴巴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和布局持续加大。成立十年,阿里巴巴医疗健康业务现状如何?

2018年,沈迪凡刚出任阿里健康CEO时,阿里健康的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数字化三步走战略还处于第一阶段。自营药店和运营天猫医疗中心收取的服务费构成公司收入的95%,互联网医疗和数字化才刚刚起步。

沈迪凡任职三年期间,不仅将阿里健康年营收从24亿元提升至96亿元,还统筹管理支付宝、钉钉、天猫等平台的医疗业务,并与阿里巴巴共同打造ET云。医疗大脑2.0、钉钉医疗团队成立等

当时,京东健康刚刚成立,阿里健康没有竞争对手。

2020年朱顺彦接任时,恰逢疫情爆发。各大厂商纷纷布局在线诊疗服务。阿里健康还推出了独立医疗健康服务APP“医路”,但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据“建文咨询”此前报道,一鹿每天的收入只有10万左右,距离千万的生死线还很远。 2022年,整个亿鹿部门进行调整,亿鹿APP逐渐淡出行业视线。

过去几年,医药电商领域,京东、美团、抖音、拼多多等后起之秀纷纷涌现。根据最新年报,阿里健康2023年营收约为270亿元,仅为京东健康的二分之一。速度也远远不如对方。

强敌包围下,阿里健康也出手了:集团再次注资,重启沉迪帆,收购好医生在线,试图重拾昔日辉煌。

阿里巴巴持续投资智慧医疗。 2017年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后,在影像诊断、基因分析、智能会诊、医学搜索、公共卫生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进入大模型时代,阿里云基于“同医”大模型库,率先推出“同医医疗行业大模型”。今年7月,蚂蚁集团发布了“百灵医疗”多式联运大模型。

朱顺彦此前曾表示,“在大AI模型的辅助下,医生可以同时为多人服务,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纵观阿里巴巴一年来的布局,从医疗服务前端的在线问诊,到后端的医药电商,再到以AI和大模型技术研发为基础,阿里巴巴正摩拳擦掌,应对新一轮的竞争。

京东:

自营与平台模式并重,对第三方商家给予大力支持

今年5月,《健文咨询》报道称,京东健康旗下京东家庭医学事业部全面撤销,原部门负责人谭天红调离。这是京东健康自2023年5月以来完成的组织架构调整的首次大规模变动。

与同样出身电商的阿里健康相比,京东健康的历史要短得多。

2015年底,京东大药房获得B2C药品销售资质后,开始大举进军医疗健康行业。在医药电商领域,我们先后推出第三方药品零售平台、B2C平台京东大药房、B2B平台京东大药房;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我们建设了京东互联网医院,推出了在线问诊服务,并接入了医疗保险。

2019年,京东健康正式成立,并于次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京东健康的业务布局逐渐形成医药电商业务和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两大方向,并在短短几年内超越了阿里巴巴。根据2023年财报数据,京东健康年营收达到535亿,约为阿里健康的2倍。

在医药电商板块,京东健康2023年5月组织架构更新后,与互联网医疗事业部等部门并行,成立了新的即时零售事业部。由原医药事业部部长王一亭领导,直接向金恩林汇报。

在今年3月举行的京东合作伙伴大会上,京东健康介绍了即时零售业务的阶段性成果。截至2023年底,京东健康即时零售已覆盖480多个城市,与超过12万家线下药店合作。

此外,京东健康在会上指出,将重点支持第三方商家。金恩林表示,“2024年,我们希望继续保持商户数量翻倍的步伐。”

与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相比,京东健康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布局更深、更重。先后推出家庭医生服务产品“京东家庭医生”、心理服务中心、皮肤专科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线下体检机构等。 。遗憾的是,京东家庭医疗的商业模式未能腾飞,最终被废除。

尽管家庭医药业务遭遇挫折,但京东健康依然决心发力互联网医疗业务。金恩林在今年年初举行的京东健康年度医生盛典上发言时指出,京东健康将长期深耕互联网领域,“为用户提供专业、便捷的服务”。值得信赖的医疗健康服务,为医生提供安全合规的执业平台和高效智能的执业工具,为用户和医生创造更大价值。”

京东健康逐步扩大在各大医疗健康相关服务及零售场景的布局。未来可能会在自营电商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非自营电商、医疗健康服务等非强势项目的关注。建造。

美团:

以O2O为支点打造完整医药体系

7月1日,北京正式放宽网上购药医保缴费。参保人员可使用美团、京东两大药品代购平台个人医保账户,在300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网上购买非处方药。美团医药还透露,医保买药已实现全市覆盖。

美团作为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医药电商O2O平台,在各地接入在线医保、药品购买过程中,是绕不开的巨大流量入口。北京之前,上海、青岛、上饶、东莞等城市的网上购药、医保缴费也已接入美团购药。

在医药电商O2O领域,美团并不是最早的玩家,但短短几年就迎头赶上。 2014年叮当健康成立时,美团尚未进入医疗领域。

美团2017年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融资后,开始正式布局医药电商,打造轻资产、平台化的O2O业务:外卖小哥跑腿送药,线下药店挂靠卖药。

作为外卖市场的龙头企业,美团的即时配送能力毋庸置疑。加之积累的庞大用户流量和本地生活资源,美团医药业务增长迅速,到2022年将拥有近80%的市场份额,比第二名饿了么高出60%以上。

美团医药内部董事级员工以及与美团医药有深度合作的行业人士等人士曾向“建文咨询”透露,2023年美团医药业务GTV(总交易额)已超过300亿元。并且仍在保持强劲增长,增速远超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同类医药电商平台。

但美团的医疗野心并不仅仅停留在O2O业务上。 2020年,分拆上市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市值接连再创新高,在港股市场书写千亿港元,绘制新的梦想蓝图。美团等医药电商公司。

一位业内人士向“建文咨询”透露,2020年底走访美团医药时,美团医药一位高管透露,美团也可能考虑将美团医药业务分拆上市。同样是在这一年,2020年,“美团买药”作为独立商业品牌发布。

O2O业务步入正轨后,美团医药开始布局B2C和互联网医疗业务,与线下药店合作,建设自营药店,推出在线问诊服务等,并逐步形成交易额抵扣体系药房。盈利模式有三种:药企的品牌推广、药企和药店的数字化服务。

不过,美团医药的核心竞争力仍在O2O,B2C和互联网医疗业务量相对较小。一位业内人士指出,O2O业务是美团在医疗行业立足的唯一点。不过,美团的垄断地位能否维持还很难说——有老对手饿了么、叮当快药、京东。回到家我就翘首以待,还有抖音、快手一步步跟在我后面。

医药O2O市场开始加速洗牌,美团希望从O2O入手,进而打造包括供应链在内的完整医药体系,形成商业闭环。 B2C是现在的重点方向之一。

对于美团买药来说,要打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深耕多年的B2C市场并不容易。美团医药业务部负责人李金飞曾指出,即时零售渠道的特点与传统线下、B2C线上渠道有较大不同。实体商家需要重新审视新渠道,根据渠道特点匹配合适的产品。

对于美团来说,自营药店的供应链和B2C分销体系需要从头开始构建。

从长远来看,美团药业还有很多仗要打,这场秘密战争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字节跳动:

互联网医疗的探索失败了,但最终的归宿仍然是卖药。

在2024年初,据透露,著名医生网站的百科全书已经停产,这引起了该行业的广泛关注。对于野蛮人来说,该公司在医疗和健康领域的第一步获得了这个医学科学知识平台。

是最新的互联网巨头市场进入市场的球员。在2020年新的皇冠流行病爆发后,尚未参与医疗服务的拜坦开始集中精力。

5月,它获得了著名医生的百科全书; 8月,它收购了互联网医疗公司一零两个四。前者是领先的专业医学普及知识内容平台,已建立了十年,也是“国家卫生委员会的权威医学科学普及项目”的唯一指定网站;后者由前百年副总裁吴·海芬(Wu )和前百杜()执行董事孙·韦尤(Sun )创立,后者离开了百度。新公司。

在收购Yao ling Er Si之后,Wu 还加入了Byte,并建立了专门负责大型健康业务的部门,直接向 报告。 “小米健康”品牌是由吴海芬(Wu )创立的,他建立了用于在线医疗服务的产品矩阵。

在这两项收购的帮助下,Byte在短短半年内从头开始完成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在线布局。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它连续收购了 和 Yihe等医疗机构,以开发离线医疗服务。

但是,在Byte的图片集成在线和离线医疗资源之前,情况开始变得更糟。在2023年初,许多媒体透露,小米健康团队正在面临调整,该业务将合并为杜林,吴海芬被转移到杜林。搜索负责人。 2024年初,著名医生网络百科全书停止了运营。

“流行科学视频 +转移 +在线咨询 +药物销售”的链接无法正常工作。凭借其宏伟的互联网医疗梦想,野蛮人遇到了各地的障碍,并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制药电子商务。优越的。

甚至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已经有十多年的和阿里巴巴,仍然从药品电子商务中获得了核心收入。拥有巨大的交通门户的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选择出售药品。

自2023年以来,杜林()逐渐开始测试在线药物销售的水域,通过实时广播销售OTC药物,定向访问非处方药商商,定向邀请处方药商商商以及测试O2O业务。 逐渐成为一家核心制药商店,并直接在内部完成。交通转换。

效果也非常直观 - 杜林总裁魏·温文(Wei )说,杜林的医疗和医疗保健GMV在过去一年中增长了141.8%,在所有行业类别中排名第一。今年3月,媒体报道说,Wei 将亲自导致一支团队负责的电子商务品牌商业业务的运营。

似乎在探索从服务到销售药品的医疗道路,从内容到电子商务以及从B2C到O2O的医学道路方面取得了初步结果。但是,基于娱乐的进入了医疗的缓慢而严肃的行业。方案,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仍然有必要加深战略规划,平台监督,内容生产等的布局,并在调整政策和法规的调整下探索最合适的规模。

总结

在 (这是互联网公司最早的重点)中,销售药品仍然是唯一可靠的商业模式。交通巨大的,和正在利用其自然优势进入市场并与身体竞争。抓住了阿里巴巴,和的先驱市场。

即使医疗和卫生服务的布局反复感到沮丧,仍然有一些公司坚持其职位,并致力于建立从前端科学普及和咨询到后端药物销售的完整工业联系。

2023年大型模型的爆炸将为互联网巨头探索医疗方案提供一个新的起点。围绕基础技术能力的新比赛已经开始。

医疗和健康行业不再像四年前那样热。曾经出现在网上诊断和治疗的爆炸性需求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失去了光泽。曾经被认为颠覆药物研发过程的AI药品也从祭坛上辞职并失去了听众。人们的追求已经不感兴趣,当时的狂欢节只是一个短暂的烟火。大型制造商仍在坚持那些长期以来从未见过回报的“金色吞咽”业务。

医疗护理注定是一个周期较长且发展速度较慢的行业,而太多的公司在黎明前跌落。拥有丰富资本和巨大交通的巨人可能更有可能看到冷铁刀片前的一天。

(本文来自中国商业新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