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大胜已经在微信领域(微信营销、微信运营、新媒体运营、自媒体)耕耘三年了。回想起来,这三年多的时间我收获了什么?或者你学到了什么?
第一次正式接触微信领域是从2013年底开始的。2013年,我在上海一家不知名的互动营销公司担任营销顾问。工作内容其实就是将我公司开发的营销软件销售到外部市场,并提供整体的互动营销策划工作。后来,他担任公司营销总监没多久,就被老板内部调动,成为第一批加入微信营销团队的成员之一。
从此,我踏上了微信领域的漫漫征途。这也是本文的主题。可以算是对2016年的年终总结,也是对微信行业这几年发展的基本回顾。
1.微信营销1.0时代
后来才知道老板早在2013年下半年就秘密开发了一款微信互动营销软件后端(只能算是半成品)。开发PC端系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优化bug。
老板在上海虹口区设立了新的分公司,为微信项目的上线做准备。当时主要工作是进行基础操作,熟悉研发后台。现在被称为“微信第三方营销工具”。我记得那个阶段还没有X联赛。短短三年时间,X联盟成为行业领头羊。现已拥有自己的整栋办公楼,员工2000余人。
到2014年,主流的微信互动营销工具包括“微信官网、微信轮播、微信投票、刮刮卡等”。最高峰时,公司月销售额达到500万元,成为行业内“无微信”公司。 “官网,不是营销”的口号就是告诉企业,PC端有网站,但微信端的企业需要一个微官网。
为了帮助微信第三方企业快速打开市场,微信官方亲自打造了以“星巴克自然觉醒、招商银行信用卡、南航订票”为标杆的微信营销案例。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业同行竞争,公司最终挤入行业前五名,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但好景不长,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友商纷纷打响价格战,互相抄袭产品。起初,一个微官网要几千元,后来只需要几百元。然后利用资本的力量打压同行。结果,很多小公司倒闭了,当时就另谋出路。我公司也未能幸免,无奈放弃终端企业,改变营销策略,另辟一条代理渠道。
这一时期,微信销售已经存在,现在被称为“微商”。为了试水微信群营销,大圣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了微信群二维码。几天之内,数十名售货员扫码前来,但该群后来被抛弃。
还有很多培训机构开设微信营销和销售课程,学费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它甚至被标记为首席执行官培训课程。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公司依然没有走出同行竞争的浪潮,依靠微信代运营服务板块生存。
通过微信互动营销1.0时代,大圣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微信带来的商机没有好好把握、深挖、垂直细分,市场注定会出局。这就是X联盟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原因。移动互联网时代,撬动资本的力量非常重要。它必须快、狠、准。无论你是个人还是企业领导者,你都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2、微信运营2.0时代
当企业慢慢接受微信营销理念,并使用微信营销工具时,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公司内部没有专业人员来做这项工作。与此同时,许多传统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看到了微信带来的企业营销策略的价值。启动代理运营业务板块。那么如何理解微信代理操作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如果企业接受微信营销模式,则需要注册微信公众号进行运营。运营需要定期更新文章并推送给粉丝。线上内容产生后,公司自然需要对其进行维护,增加粉丝与公司之间的粘性。这个时候就需要策划微信活动来刺激粉丝消费,加深粉丝对企业的印象。企业缺乏懂微信运营的人才,甚至全国各地的企业都还没有设立微信运营岗位,只能选择外包运营。
总结以上三点,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三大问题。这些问题只能借助微信第三方公司、广告公关公司来解决。但企业需要多支付数万元的运营费用。
关于微信运营技能,目前还没有大学开设微信运营或新媒体专业。不过,微信运营岗位前景光明,“钱”前途一片光明,催生了一批专门培训新媒体岗位技能的机构。
同期也迎来了自媒体的第一个春天。桂脚琪和青龙老提是那段时期最先走红的自媒体人,赚了上百万的广告费。这就是当今“内容为王”时代的蓬勃发展。很多传统媒体人看到了自媒体的未来,纷纷转型做自媒体。比如,跳跳创始人许虎生原是《上海外滩画报》的主编。现在跳跳的头条图文广告位已经达到了70W。
与此同时,微信官方也越来越明确区分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区别。
大圣从微信运营时代就开始认识到内容的重要性。他一下子从一个理科生变成了一个拿着笔的失败者。从此,我就加入了漫长而辛苦的微信运营生活。没有时间吃饭,也没有时间下班。依稀记得有一次,一位广告公司的老总从外地赶来,在酒店和我聊了一晚关于微信运营的工作。以及未来的规划。第二天,我什至没有回家。我就直接去公司赶事情了。
微信运营2.0时代,自媒体概念应运而生,创业者已经无法抗拒微信带来的营销价值。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去了解微信营销、微信运营、微信公众号。同时,加快引进微信运营人才,开始将微信作为品牌曝光、产品销售渠道(微商城)、CRM服务的新渠道平台。如果没有微信第三方公司的集体市场推广,就不会有今天超过7亿的微信注册用户和6000万个公众账号。腾讯很聪明,知道如何利用外部力量把微信的蛋糕做大。虽然中间也有推出过易信、来往等产品,想要抢占这块大饼,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当然,最大的赢家是腾讯。
3、新媒体运营3.0时代
微信运营和新媒体运营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仅在微信和公众号工具上进行运营和营销。后者在主流新媒体平台上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好的产品会被企业贴上各种商业标签。广告、媒体、促销等,媒体属性更适合微信公众号(订阅号)。

与微博、知乎、今日头条、网易、百家号、支付宝服务窗口等同类型产品进行对比,以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和价值。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企业像接受公众账户一样再次接受它们。
这些企业的平台都具备内容多元化、营销个性化、双向传播、快速变革的“四化”。此时,大圣已经分别为甲方和乙方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一段时间了。
我每天都在思考新媒体营销的方法。 H5、裂变二维码海报、小游戏、微信投票都玩过几次,但始终没有足够的内容和IDEA支撑,最终没有传播开来。这也是作为新媒体人最大的悲哀。
为此,我总结现阶段新媒体运营的以下三点:
一个企业要想做好新媒体,就必须投入人力、物力、费用来支持这件事情。否则,即使你做了,也只是跟风做表面功夫;新媒体是近年来催生的新兴产业。没有涉足或了解新媒体行业的企业高管很难玩得开心。他们必须知道如何将权力委托给专业人员来做这件事。新媒体的价值最能体现在吃喝玩乐、流行产品上。不要以为新媒体是万能的。或许可以竞价百度,比新媒体运营更实用。
新媒体运营3.0时代,孙悟空的微信好友数量从百人增长到4000多人,每分钟都有微信群的新消息提醒。微信上的红点新闻层出不穷。最要命的是,老板总是抱着每一分钱都当一百块钱花的心态。
我认为这句话末尾的句号用逗号代替会更好。顿时,我心里飘过千千匹蠢马,“你可以继续了。”
4、自媒体4.0时代
自媒体(We)的概念最早由两位美国学者肖恩·鲍曼( )和克里斯·威利斯( )于2013年提出,通过众多新媒体平台的红利释放,直接推动了内容时代,开始走向中国——风格自媒体。大家一想到自媒体,肯定会想到下面这些标签,小丑、IP、异声、赚钱、精神导师、大V、黑眼圈、严重垂直化等等。
自媒体目前分为两种:
1、个人自媒体
个人自媒体与现在的网红很相似,但前者更多地扮演着内容搬运工的角色。 “长得好看的叫网红,长得不好看的叫自媒体。”简单来说,自媒体人不靠谱。面子谋生,靠才华,后者要么靠面子,要么趁机炒作。
个人自媒体目前以新闻哥、三标龙门阵、六神雷雷、通道叔叔、吴晓波频道、李明寿为例。你会发现他们的公众号名称都有自己的定位和自称的名字,比如三彪、雷雷、大叔等等,其实他们都是走个人品牌路线。当粉丝喜爱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衍生出IP产品进行销售或作为礼物送给粉丝。而大部分自媒体人都在这么做。
2、企业自媒体
企业自媒体采用拟人化的形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将信息传递到用户的手机上,最终通过优质的原创内容吸引用户消费。愿意为感情付出的用户。而且企业自媒体一定要定位明确、人性化,比如海尔、杜蕾斯等品牌。当然,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通过做自媒体节省一部分广告费用。
以上两种自媒体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非常垂直”。他们深入挖掘某个领域,不断生产内容传输给用户。
虽然现在已经到了“内容不再为王、同质化严重”的时代,但由于自媒体同类声音过多,造成了用户的审美疲劳,降低了内容的可读性和优雅度。内容。
那你可能会问,自媒体行业未来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大圣的回答绝对是好的。只要你坚持,保持一定的内容更新频率,不怕熬夜,实时跟上新闻热点,你一定会种下一棵属于自己的果树。
自媒体时代,你会发现今年突然火起来的papi酱。她能为用户带来什么?只能在工作休息的时候带来精神上的甜点。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从Papi酱下半年接手的两则广告数据中不难看出,愿意付费的用户寥寥无几。
再举个例子,米萌是鸡汤女王。说实话,大圣并不想跟糜萌计较。我个人并不关心她。原因很简单。我不喜欢看她写的文章,我也相信我不是米萌的读者。然而,米萌却是今年谈论最多争议话题的自媒体人。据称,今日头条报价现已达到百万级别。关注咪蒙的粉丝会在每一篇推送的文章底部看到品牌方投放的广告。不过,大胜的一位朋友向我透露,转化率不是很高。理想的。
从自媒体的角度来看她们,她们都是自媒体的成功典范,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女性羡慕的人生大赢家。但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应该算是失败的。自媒体是否适合被广告主列为投放渠道?首先,这需要打一个问号。
自媒体4.0时代,不少自媒体人时不时地被融资或被收购。还有自媒体联盟已经获得多轮融资,甚至计划上市。日前,25岁的自媒体人李明寿及其创办的教育科技公司被百度收购,出任百度副总裁。 (我还在想到底差距有多大!)虽然企业自媒体的流程很长,但是给品牌建设和曝光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一方面要注意内容同质化,坚决不成为机器人;另一方面,我们要与用户保持良好的互动,时刻了解用户想要什么。
总结
从早期的单一公众号发展到如今数百个竞争账户,2013年至2016年的四年间,公司已从观望阶段走向成熟的运营模式。你还记得微信吗?
“一个人再小,也有自己的品牌。”
从街边小摊上阿姨的烧饼、叔叔的烤红薯来看,互联网思维表明,微信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整个互联网红利已经进入红海,是时候收获流量并变现了。此时,微信确实推出了小程序,实现“触手可及,用户用完就走”的梦想。在此前的2017广州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就外界提出的有关小程序的问题给出了8个答案。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应该有的东西从来没有,不存在的东西也不可能有”。这也符合小龙的回答。用户体验一直是被强调的。
但未来企业涉足小程序,会遇到营销、引流等诸多问题,我们只能拭目以待!然而,没人知道小程序能为企业带来哪些实质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