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的 X 博士:深度思考互联网膨胀下的快速迭代

2024-10-04
来源:网络整理

博士。

2020年到来已经7天了,这几天,我一直在暗自观察,深思熟虑,展望未来。总之,已经非常好了。

在秘密观察中,我发现很多人都在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2019年他们什么都没做,又到了年底。有人惊呼仿佛发现了新世界——原来十年前是2010年,而不是2000年。

确实,互联网的扩张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使得这十年的步伐空前快速。这种全面的加速缩短了所有人和事物的生命周期,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快速迭代。结果,你会发现短短几年的时间,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完全相反。

比如2014年左右,很多人都看好微信公众号。在此期间,内容领域涌现出无数创作者和游资资本。但仅仅几年后,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争论:

公众号的没落是必然的……

也难以挽救日渐衰落的公众号生态……

公众号日渐式微,内容行业面临洗牌……

近年来,类似的争论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这难免会给人一种微信公众号已经是夕阳产业的印象。但这种说法越来越普遍,你可能也会想:为什么每年都有人说今年是对公账户红利期到期的一年呢?我应该听谁的?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好朋友GQ Lab找到了我们,想听听我们的意见,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于是我们和20多位公众号的朋友一起,每人都说了几句话,希望用我们最简单、最直接的感受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视角。

提到现在的公众号更像是一款单机游戏。人们玩不同的游戏,不再问“你最近关注了哪些新的公众号?”而且,一些突然流行起来的小号自然也因为一波波的浪潮而被淘汰了。

他们更担心,认为现在公众账号的竞争不是其他账号,而是一切争夺人们碎片时间的事情。

对于“夕阳产业”,ONE文学生活有一个见解: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只有两种产业,一种是靠放地快速积累财富的朝阳产业,一种是靠放地快速积累财富的夕阳产业。正在等待转行。

然而,自然规律并不是这样的。旭日东升和夕阳西下只是短暂的,中间还有漫长的一天。

也许当公众号主习惯了增量市场后,他们会在墙上贴一个二维码,每天都会有数百人出于好奇而扫码。一旦进入股市,你就不习惯了。归根结底,你是被宠坏了。

微信公众号刚刚过了旭日东升的时期,距离日落还很远。

江叉叉觉得招人并不难。毕竟社区有四十到五万人,从内部招募人很容易。

当地的气候调查小组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坦言:“我们的人不是被招进来的,而是留下来的。”

对我来说,招人不难,也不难。只要我发招聘推送,简历就会像雪花一样飞来,但几乎没有合适的。

新媒体不再那么耀眼,很多优秀的人都不愿意进来尝试。

丁香医生也有同样的感觉。任何人都可以做新媒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这很好,因为内容本身应该有很高的门槛。

ONE文学生活表示,在朋友圈招人成功率最大。毕竟在这个行业呆上一两年,圈内优秀的编辑基本都会互相认识。招募这些人才被认为是一种利润。

毕导喜欢从自己的粉丝中拉人。如果没有专业背景,在科学领域确实很难。金融领域也是如此。申帅波正在为招人发愁。就连接受采访时,他也不忘招贤纳士:“希望有识之士不远千里而来,相聚一堂。”

对于很多小账户来说,可能有合适的编辑,但招聘他们的成本却是难以承受的。

(化名)是某娱乐评论垂直账号的编辑:“公司里包括我在内只有三个人,另外两个人是老板和生意人。为了给读者营造一种‘这个账号很规模大,编辑又多,我会轮流用五个笔名发表文章,看起来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专长和关注领域,但实际上都是我的。”

许多创作者认为,公众号创作的枯竭是不可逆转的。

因为好的主题就那么几个,“由我们的认知、基因、共同记忆决定,能引起共鸣的一定是‘老东西’”。 ONE文学生活说。

但去年有人问葛十三:“你已经发表了十几篇同一个话题的热门文章,是不是已经到了瓶颈?”今年这个人又问:“你已经发表了几十篇关于这个话题的热门文章,对吧?已经达到瓶颈了吗?”

说明一个好的主题很难达到瓶颈。选题不会穷尽,而是创作者的思维穷尽。

对于这种创作者的枯竭,Dr.

在这三年里,天赋高的人甚至可以在不吸收新知识的情况下,向读者展示他们前半生积累的好东西,很多人都会喜欢。

但排空之后,如果仍然没有活水源来补充,我就不会想看第二遍我写的内容了。

杀光众人永远是一瞬间,传承火种才是永恒的主题。

有压力吗?疲劳的?

丽贝卡的奇幻世界回忆,在她压力最大的时候,她收到了一位非常喜欢她的读者非常细心的提醒,“卡卡最近是不是太累了?我感觉推的不太好,没关系。”请好好休息,再更新,我们等你。”

江叉叉谈到这个话题时,忍不住吐槽:“市面上99%的内容都是垃圾,我一年更新200多篇文章,但让我满意的可能只有10篇,我真的不行”不写了。” ”

她此前曾到医院接受过心理咨询。医生得知她是公众号后,表示“难怪”。

公众号购买_微信公众号买号_微信公众号购买东西安全吗

本身就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李松伟曾一度厌倦了其中的内容,但后来他想通了:

“李松伟的账号注定不会做大,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只会被一部分人喜欢。”

于是选题又回到了纯粹的表达欲望本身。

“新形态”——让数万内容创作者疯狂的噩梦。

H5开始流行,现在基本绝迹了。漫画很受欢迎,但读者读起来都快吐了。一开始的互动还算新鲜,但现在又是老套路了。

江叉叉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如果你不想看漫画,请点击1。”她在评论部分收到了几十个1。

不知道哪个内容从业者的朋友圈里可以有这么多1。

江叉叉说:“很多人为了漫画而画漫画,他们的内容其实并没有表达什么,只是把原本用文字表达的鸡汤换成了不同的形式。”

同意漫画可以提供情感共鸣,但有时它们并没有携带他们想要表达的信息量。

而说到下半年公众号的新宠——SVG互动。

一旦出现新的交互,就会很快被打破。读者看完后只能感叹“哇,它会动”。很难记住作者到底写了什么。

在博士。

晚安铺表示,“想这些事情没有意义,毕竟漫画和互动的成本太高了,我们承担不起。”

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

如果为了追求形式而放弃内容质量的打磨,大概会像刘飘飘说的那样:

“当潮水退去,你才能看到谁在裸泳。”

江叉叉:我是从0开始注册的,第一篇文章浏览量2000,第二篇文章浏览量10万+。

毕主任:我当时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勤奋的博士生,不知道什么是新媒体。

:我们还没毕业,就跟打球一样在做WYN。现在WYN已经成为了一份工作,很难再想玩了。

是不是柳飘飘:我当时还没有事业。

丽贝卡的奇幻世界:特里斯坦说,那时候,每当他看到我拿着手机,脸上挂着傻乎乎的笑容时,肯定是在后台回复消息。

葛13:我是2016年才开始做的,当时大家都告诉我微信红利期已经过期了。

汝林:无论你什么时候入市,都会被说来得太晚了。今年《时间之友》演讲中提到了一句话:没有流量红利,但依然有滞销红利。当远离的红利消失后,总会有其他的红利。就写吧,别想太多。

博士,但读完之后,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激情。

申帅波:过去,人们从来不认为增长会停止。更喜欢花时间研究操作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但今天我们看到了内容价值的回归,所以今天是内容至上的黄金时代。

GQ Lab 的内容总监在 2015 年发布了这样的内容:

我们采访的所有从业者都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原因各有不同。毕导和葛十三纯粹是喜欢这个内容。李松伟表示,他一直将自己的公众号视为《哈利·波特的有求必应屋》。当你需要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找他。 。

丽贝卡的奇幻世界说:“最近有几所大学的老师想用我的案例作为新媒体课程的教材。在参加跨行业活动时,我也会遇到非常成熟的企业家问我如何相信做公众号和玩小程序还远远不够,做内容是我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不喜欢,我可能不会做。”

与毛利共进午餐,诚实地说:“我会继续在微信工作赚钱,但有一天如果没有广告,我会写一篇文章《我赚了钱,买了大房子,但我失业了》,我会肯定也这样做,非常好。”

这位不愿透露公众号名称的人士表示,市面上的娱乐评论号都像流水线生产,他想成为那个顽固的工匠。罗正成希望能继续在这里经营寸头大脚超市,和王云聊天,解解大家的无聊。

或许公众号确实不再是朝阳产业,而是“过去的一切都是序幕”。已变得规范有序,成为“午间产业”。

天黑的时候,有人可以浑水摸鱼。如今阳光灿烂,留在现场的同事们终于有机会实践无数次说过的话:做好内容创作。

正如沉帅波所说,任何时候都需要内容。

也许我们应该乐观,因为悲观者往往是对的,但乐观者往往是成功的。

策展:GQ Lab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