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全资收购一九付,背后意图究竟为何?

2024-10-07
来源:网络整理

不久前,有消息称,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将全资收购易久福,将以约人民币4.3亿元的交易价格获得支付牌照。滴滴进军已经决定全局的支付市场,确实令人意外。但更重要的是,滴滴此举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为什么这个时候传出滴滴获得支付牌照的消息?

近年来对第三方支付业务没有表现出兴趣的滴滴,为何此时传出获得支付牌照的消息?

从外部条件来看,滴滴此举应该是受到网约车新政策的影响。面临调整转型的滴滴急需第三方支付牌照。去年10月以来,各地相关部门出台了网约车管理细则。虽然新政从法律角度赋予网约车合法地位,但本地车牌、本地司机、车型要求等诸多限制,实际上收紧了网约车的运营空间。

今年3月底,滴滴向外界确认,将停止在北京向非北京车牌车辆配送订单,以确保符合当地将于4月1日起实施的监管政策。非北京车牌和非北京司机的减少,这意味着滴滴在北京的业务量将大幅下降。随着各地监管政策陆续生效,滴滴在其他城市的业务将受到较大影响。

由于短期内难以推动政策变化,滴滴只能另寻出路。滴滴目前的核心业务是出行服务,将其延伸至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等增值金融服务更符合逻辑。那么,作为业务基础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就显得非常重要。

2016年8月,央行宣布不再批准支付机构设立,随后多次表示将控制牌照数量。这意味着短期内,通过申请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渠道被阻断,滴滴似乎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收购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上。

不做支付,而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业务

传闻一出,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滴滴要启动第三方支付的计划,纷纷表示不以为然。因为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双巨头的挤压下,谁都很难做第三方支付业务,滴滴也不例外。

三方支付金融牌照_2019三方支付牌照有几家_第三方支付金融牌照

当然滴滴也清楚目前的市场情况,再加上其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密切关系,笔者并不认为滴滴获得了进入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牌照。事实上,滴滴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还有另一个目的——直接用于现有业务,或者未来开拓新业务。

滴滴去年的日订单量已突破1000万份。虽然受到各地新监管政策的影响有所下降,但毕竟原有基数较大,并且有一定的自然增长率,所以订单量还是非常可观的。 。专家此前根据滴滴几千万订单量和客单价10元的保守数据测算,滴滴每天产生的手续费在数万元,至少达到10到2000万。每年元。事实上,有数据显示,滴滴的平均客单价约为20元。也就是说,如果滴滴拥有自己的支付牌照,每年可以节省30至4000万元的成本。

降低运营成本应该是滴滴追求支付牌照的原因之一,但如果仅此而已,则可能被低估了。滴滴更大的想法是发展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正如上面提到的。目前,中国几乎所有排名靠前的互联网公司都涉足互联网金融。不用说,BAT、京东、网易、苏宁、国美也纷纷入局。对此,滴滴自然不想只做一个看客。如果滴滴聚焦用户出行,延伸到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售后服务等潜力更大的大市场,并为用户提供增值金融服务,就可以改变原来单一的业务网约车模式,成为依托网约车和互联网金融“两条腿”行走的商业模式。

用户推广不难,业务拓展却不难。

不管想法有多好,都必须落实到纸上。即使滴滴最终能够顺利拿到支付牌照,未来能否如期落地又是另一回事了。

此前,美团也曾做出类似举动,想要摆脱对支付宝的依赖,从而掌控自己的交易大数据。然而没能坚持一周,他们在现实面前低头,允许商户继续使用支付宝接入。京东很早就意识到依赖竞争对手支付产品可能带来的威胁,并很早就停止了支付宝。但未能全面渗透京东用户。许多用户仍然习惯使用微信支付或网上银行。由此可见,推广互联网支付的最大困难在于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美团和京东遇到的问题也将成为滴滴未来的困难。

不过,与其他公司相比,滴滴在支付方面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像美团、京东一样,有明确的消费场景和良好的用户基础。当然,这只是一个前提。其次,美团想要拉拢商家并不容易,但滴滴想要拉拢自己的司机,只需要修改规则就可以了。当然,真正能够帮助改变用户使用习惯的因素是滴滴在出行市场的领先地位。由于用户在线出行打车时没有太多选择(其他竞争对手目前的市场份额太小),即使滴滴未来在支付产品上更加积极地推广,用户也能忍受。如果利用一些折扣来引导,或许能够快速实现促销。

对于滴滴来说,通过收购获得支付牌照比较简单,在自有平台上推广也不难。真正最具挑战性的是如何最终实现业务扩张,在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等新领域占据更大份额。因为届时滴滴将作为后来者与其他竞争对手处于同一竞争场上,在产业链上没有任何优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