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加入微信群,全世界就没有人认识你了。
潮起潮落之后,我们才知道沉默是金。
他们说,金融从业者不属于主要群体。
也许,我进入金融行业后,老板提醒我,是时候加入这个圈子了。如果没有网络资源,您的建筑将仅限于三分之一英亩的范围。
于是我加入了无数金融民工聚集的大群体。小组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
资本业务群、上市公司投资群、PE/VC群、银行业群、二级投资研究群等可以说是大资本市场的微观一瞥。
1.线上认识,线下交易
前两年行情好的时候,各个组团都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今天他表示自己有一手优质项目,有兴趣的可以私聊。明天她说我这里有低成本资金,可以用于过桥、质押、并购资金等,有兴趣的话请询问详情。后天他说我有独家上市公司壳资源,市值很小,市值很干净。
这些人实际上是金融经纪人。他们喜欢建立团体并加入各种金融团体。通过这些团体,一些人赚了钱。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眼花缭乱的群聊消息只是浪费时间。
我进群的初衷是想扩大自己的人脉,但这样的群根本就没有人脉。
金融的本质是资源和资金的变现。大老板也会有团体,比如泰山俱乐部、大D俱乐部、江南俱乐部、华夏校友会等。
相对而言,我加入的微信群都比较低端。
而且,金融业务基本上还是需要线下交易。微信只能互相认识。如果想要交易,还是需要线下面对面的讨论。
2、红包是金融业的晴雨表
加入这样的微信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抢红包,赚点小钱。
集团里有从事各种业务的人。有的人一进群就开始发红包,而且数额一般都很大。
也有一些股神闲着没事就在群里吹嘘自己的表现,如何用自己高超的选股技巧找到连续几次涨停的股票。
股神赚钱的时候,红包当然是少不了的。
尤其是在行情好的时候,财团的红包绝对是不容小觑的。
几个月来,我靠着各种团体的红包收入来支付一线城市的生活费用。
一个春节,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等着抢红包。我不仅赚回了给晚辈的压岁钱,而且还获得了额外的收入。
万物皆阴抱阳,金融市场由盛转衰的转变往往让人猝不及防。
今天的金融界要么死气沉沉,要么充满八卦。反正他们不谈投资。
现在已经没有人发红包了。这大概就是传说中与口红经济齐头并进的红包经济。
3.有趣的人和事
有一个活跃的上市公司投资群,聚在一起总是跌倒,以至于后来发到群里的聚会照片就变成了卖出信号,效果堪比招商证券策略会。
群友A被昵称为“公司杀手”。为什么?不管你在哪家公司工作,你的职位都会被清算,而且总是有效的。无论你在业务中接触到哪家上市公司,都会引起轰动。绝对是高手。
活跃于一级市场的群友B投资了一家锂电池公司。西北某消防公司上市后,经常看到他发帖讲述自己的投资愿景和业绩。有人质疑他,并开始与其他人争论,但在 2018 年,公司爆炸了。后来朋友圈被设置为可见3天,他就很少在圈子里发言或发帖了。
群友C是第三方募资行业的资深人士。我赚了很多钱,但我常常抱怨有一天我可能会遇到麻烦。前几天我问他近况如何,他回答:我还是想做金融,但不想做融资。现在当客户问我想投资什么时,我不敢告诉他们。他们都建议把钱存入银行。
这一切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赚不到钱,就赚经验。如果你不能获得经验,就去获得经验。总会有翻身的一天。
4.你最初的梦想实现了吗?
其实,在群里待久了,你就会慢慢熟悉群里的人。
一般来说,一个三五百人的微信群里,最活跃的也只有三五个人,而冒泡的也只有三十到五十人。
剩下的人基本上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事实上,他们都在默默关注,有什么感兴趣的消息,都会私聊。
在群里互相熟悉后,一些线下小团体也会发展起来。我更喜欢这样的小团体。
线上到处聊天,线下也可以时不时的小聚吃喝玩乐。
俗话说,好看的人在录抖音,有趣的灵魂却在家失业。
小群里的朋友大多原本分布在金融行业的不同职能。他们曾经是有远大梦想和抱负的雄心勃勃的青年男女,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失业或在公司和机构里混日子。
2018年资本寒冬以来,企业资本运作数量大幅萎缩。我身边的一小群朋友在这一波大浪潮中纷纷失业。
有的团员已经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有的上大学或深造或教书,有的回乡开酒吧,有的去公司专心创业,有的回乡面海,春暖花开,我开始做新媒体。
正如有人所说:“投资应该是人生最后的职业”。
俗话说:
金融民工想要发展,首先要打造微信。
你加我,你加别人,微信话题包罗万象。
我想加入一个小组来扩大我的人际网络,但实际上没有联系。
我们第一次在网上认识,交易就得在线下谈。
进群还可以发一笔小财,微信红包非同一般。
如果闲着没事,定期点击一点就可以赚取生活费。
群里我认识一些人,线下见面就胡言乱语。
万物承阴抱阳,盛极转衰。
微信群里一片安静,各大股民都不见踪影。
有的人开始考证,有的人回家务农。
有人想改变行业,有人则抱怨路难走!
盛衰是常态,不负青春,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