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二月的“至暗时刻”后,大家一定都像我一样期待着新事物的出现,为生活增添光彩。
于是在这个美丽的初春时节,我选择了一个新的伙伴——OPPO智能手表。
其实早在上一波智能手表热潮中,我就用过很多主流品牌的产品,但没有一款手表能让我坚持佩戴超过三个月。
功能不如手机,续航不如手环,外观不如配件。它们成为了大众眼中智能手表的“三宗罪”,也成为了在智能手机和智能手环的缝隙中卑微的生存之道。 “三明治”。
不过,从2018年开始,苹果、谷歌等各大厂商又重新拥抱智能手表。现在,OPPO等国产品牌也加入了混战。
智能手表回归背后的深层次产业原因是什么?新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需要完成哪些跨越式挑战?
或许,是时候重新认识一下智能手表了。
逃脱“三明治”命运:
智能手表的“七年之痒”
既然我们想要重新认识智能手表,那么我们不妨回到过去,感受一下下一代产品是多么令人兴奋。
七年前,早期的智能手表市场用星光熠熠来形容并不为过。索尼、三星、谷歌、苹果……自2012年起各大电子品牌纷纷投入智能手表舞台。市场研究公司IDC数据显示,第四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销量同比增长200% 2015年第四季度!
但高潮很快就结束了。 2016年左右,出货量开始下滑,Moto也宣布暂停新款智能手表的研发。媒体对其诟病,投资者开始怀疑其市场空间,一波调查报道接踵而至。智能手表有一个狂欢的开始,却悲惨地结束,并由此开始了适应环境变化的转型。
那么,经过两年的蛰伏,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智能手表又开始获得“支付前景”:
首先,智能手表开始蚕食原本属于智能手环的市场份额。 2014年,市场研究公司ABI的一项调查显示,以智能手环为代表的健康追踪器销量是智能手表出货量的四倍。
但到了2018年,第一季度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超过2000万台,其中智能手表占比43%,销量占可穿戴设备总销量的80%以上。
IDC还预测,到2022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达到9430万台的新高。
与此同时,智能手表也开始扮演重要的战略角色,回归科技巨头的规划蓝图。
例如,2019年,谷歌先后以5000万美元从智能手表制造商那里获得了部分技术授权,并以21亿美元收购了运动手环头部品牌。
在苹果2019年开发者大会上,它已经摆脱了配件的地位,拥有了自己独立的OS系统和应用商店。这意味着,依靠智能手表讲述新的成长故事正在成为这个巨头的唯一选择。
总结智能手表的“回归”,有三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变化:
1、上下游产业技术演进。
沉淀期内,智能手表持续推动上游产业链技术迭代。例如,为智能手表制造的电池开始出现在市场上;硬件方案的迭代正在让智能手表变得更薄、更轻;更准确的传感器开始出现在手表收集的数据中。
此外,随着智能手机厂商的技术积累,一些专有的手机技术和能力,如人工智能、语音助手、数据安全保护、语音交互等,已经开始应用于智能手表。
2、剥离手机的独立定位。
经过两年的市场培育,智能手表不再强行与智能手机捆绑,拥有很多超出预期的应用。
例如,厂家喜欢强调保健功能。如果要监测心率、血压,智能手表比手机有更高的场景契合度和准确度。又比如增加独立的GPS和网络系统,并具备通讯、支付等能力。 ,让被手机主宰的现代人暂时逃离小屏幕,不用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和通话,或者与世界失去联系。
3. 增强全天在线服务的可用性。
一直以来,智能手表集成的功能越多,价值就越大。短信、电话、天气预报、微博、微信等各种“全家桶”都装进了手表里。但较小的磁盘容量决定了手机的续航能力无法支持全天在线使用。最终人们还是直接使用手机来解决需求。
如何提升智能手表的易用性、更简单的UI、更强的续航、更智能的操作系统、更实用的技术升级,同时兼顾可穿戴设备必须考虑的美学设计,已经成为智能手表重新获得青睐的必然。用户。零部件也是考验各厂商的“实力竞技场”。
2020年赛道上,率先登场的OPPO表现如何?
技术“三叉戟”:
OPPO进军智能手表市场的长久梦想才刚刚开始
熟悉现代工业革命历史的读者不会否认,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时能够带动一个行业向前发展。例如蒸汽机对于铁路,燃油机对于汽车。
智能手表的二次生存自然离不开技术的竞争和支持。而这也是OPPO一步步治愈我的“智能手表PTSD”(应激障碍)的关键。
首先自然是数码电子中常见的“电池寿命焦虑”。
过去,智能手表的标配是每天充电一次。一旦晚上忘记充电,第二天基本上就没用了。这也是劝阻公众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使用OPPO之前,我也有这样的担忧。
不过,业界首创的快充技术确实很强大。晚上我故意不充电。我利用早上洗漱的时间(15分钟左右),使用VOOC闪充技术,将其充至46%电量。可以用来化妆和充电一整天。
电池寿命友好性还体现在低功耗上。为了充分利用我的智能手表,我全天打开智能模式并经常与其互动。即便如此,到晚上 11 点时,电量还剩下 20%。
续航表现主要来源于OPPO自主研发的双引擎动力续航架构。借助高通骁龙和双芯片,OPPO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合理分配算力。对于上班族来说保证一天以上的日常使用应该不成问题。如果开启长续航模式,官方数据是最长可以使用21天。
这也打破了我“智能手表=麻烦制造者”的刻板印象,可以彻底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
第二个担忧是智能手表的功能“鸡肋”。
功能不如手机,专业款不如手环。这是智能手表成为“三明治”的主要原因。但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OPPO在健康管理方面正在追赶千元专业运动手表。
例如,OPPO将运动能力整合为四个指标,根据步数、消耗量、运动时长、活动次数形成“X”计划,整体监控日常活动情况。
比如,我在工作中坐了一个小时后,OPPO会自动提醒我起床休息,并提供一些放松运动,这是无屏手环或运动手表无法实现的。 “X”设计可以说以视觉直观的效果将健康管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性能方面,得益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地磁、气压传感器、光学心率传感器五种专业运动传感器,再加上GPS+北斗定位,OPPO拥有不逊色于专业运动传感器的性能。运动手表。 。
据称,国家体育总局物质科学研究所独家合作,为OPPO系列提供专业的AI运动算法技术支持。从实际体验结果来看,智能算法可以很好支持跑步、健身等常规运动,心率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数据达到了专业水平,有图有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纯粹的数值统计之外,OPPO还借助手机应用程序提供了多种专业的健身方案。借助AI运动科学算法,你会得到比在电视或手机屏幕前锻炼更科学、更准确的结果。安全健身指导。
我的直观感受是,通过智能手表干预日常生活,显然比手机、手环更加细腻、有效。再加上专业级的效果,确实有点过分了。
第三个考虑点是智能手表的“独立性”。
过去,智能手表必须与手机捆绑才能完成一些复杂的操作。一方面,它的存在变得可有可无,同时也限制了可移植性的充分体现。
OPPO的改变在于,通过eSIM+,用户可以服下一颗“快乐”药丸。
例如,我去小区门口取包裹时,拿出手机很不方便。 OPPO和OPPO Enco Free无线耳机可以完美配合完成接打电话等一系列撒娇的操作,大大提升了我的自由度和幸福感~
配备独立通讯的eSIM,在不方便或不方便携带手机的情况下,OPPO也可以及时完成来电、推送通知等功能。这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打扰,还可以让您在离开屏幕时不会错过老板或客户的任何消息。重要电话...
此外,OPPO还基于 8.1深度定制系统,提供内置APP和独立软件下载。即你可以把各种常用的App搬到手机上,转移到手机上听音乐、支付、查看信息……戴在手腕上,无需拿出手机刷卡随时随地,您不必担心每次忘记带手机时与整个世界失去联系。品味这满满的安全感!仔细品味吧!
总结一下我的实际体验,OPPO对智能手表的理解不仅仅是智能手机延伸产品那么简单,而是通过多种独家技术和对独特场景的深度适配来改变曾经被认为是智能手表的东西。体验盲目的细节。科技的“三叉戟”或许就是这位新玩家敢于入局的底气。
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
论网络青年的自我修养
当然,可穿戴设备的第一个秘诀就是外观必须出众,才有资格作为装饰品之一出现在用户的身上。
OPPO也试图打破可穿戴智能设备与极客之间的传统联系,培育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
除了手表本身的双曲线外观之外,我还想分享一下我最喜欢的两个功能。
一是OPPO独创的AI风格表盘,同样可以通过算法生成最适合日常造型的表盘。让表面不再受传统硬件的束缚
我特地换了衣服来试穿。你觉得AI推荐的表盘怎么样?感觉比我这种“与死斗”玩家的审美要好很多。
除了硬件之外,美学还体现在OPPO的交互语言上。
表盘设计非常简洁,而且还有多功能表盘可供选择,最多可容纳5个常用功能,让您无需反复搜索等繁琐动作,只需抬手即可启动应用程序。同时,它也摆脱了传统手表崇尚功能众多的缺点。毕竟,智能设备不应该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应该帮助人们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简单,让可穿戴硬件能够拥有更长的寿命。
从这一点来看,OPPO让我愿意继续佩戴的主要原因是它为智能手表品类提供了多元化价值的可能性。
从定位上来说,它成为手机智能终端能力的延伸;从功能上来说,它可以与健身手环相媲美;而在美观方面,它也开始具有时尚腕表无法比拟的智能感和参与感。
将这三款产品的功能进行适度整合,去繁就简,成为OPPO重新思考智能手表创新的关键。
当然,对于遇到盲点的等待时间也有一些验证。比如,由于减少出行的号召,我还没有机会在游泳、步行、骑行等户外模式下体验OPPO的动作识别能力;
另外,随着天气变暖,标准表带的舒适度或多或少会有所下降,这也意味着用户需要根据气候和环境购买新的配件,这也会增加一部分使用成本。
而且,由于健康数据是重要的个人隐私,如何实现系统级的安全防护,让公众更放心地传递,也将考验OPPO在“安全卡”方面的持续努力和品牌建设。
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OPPO,我们相信人们对移动智能终端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和充分发展。
新的舞台依然存在,就看谁能让聚光灯照到自己身上。
智能穿戴革命的序幕,
与OPPO一起对IoT未来进行大考
如今,智能手表的故事正在由OPPO重新讲述。智能手表也丰富了OPPO的IoT生态。
首先,人工智能正在为智能手表带来新的交互逻辑,为智能终端市场带来新的价值。
耳机、手表都被智能语音助手搭载的语音识别、多轮对话等技术一一改变。通过新的交互逻辑,手指触摸操作的传统交互方式正在被弱化。语音入口的变化,智能穿戴产品正在松开与手机的紧密联系,从附属品转型为新体验潜力股。
以OPPO为例。产品力与价格优势的结合,使其一经推出便跻身子品类第三名。市场打开后,也将成为除手机之外新的销售增长点。
此外,5G的出现也给智能穿戴设备的生态价值赋予了更大的应用可能性。
在智能物联网的全场景连接环境下,智能穿戴设备也具备了新的应用价值。例如,通过智能手表连接车辆智能、控制智能家居正在成为可能,并大大减轻人们的操作负担。智能作为手机之外的视觉载体,手表的价值不言而喻。
比如,此次与OPPO同步发布的包括OPPO首款高端5G旗舰Find X2,以及OPPO 5G CPE Omni等一系列终端。随着多终端的互联,OPPO生态下的5G体验将更加流畅、更加完善,卡位将是关键的赛点。
最后,健康数据的巨大积累将撬动智能穿戴新的产业价值。
随着智能手表等传感器数据临床价值的提升,人体体征、睡眠数据、运动数据等可能帮助厂商打造强大的健康应用生态群。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开始发力。例如,苹果发布了套件,微软也有健康和健身跟踪服务。
对于OPPO来说,未来无论是在硬件上提供更多服务,还是将应用内容商业化,智能物联网的产业价值都在蓬勃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OPPO虽然刚刚进入市场,但来得正是时候。
智能手表的前进之路布满山河,我们需要像OPPO这样有耐心积蓄能量的人来一步步引领我们。
选择与时代和用户站在一起的人,也将选择站在他们的身后。这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