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消息应在 5 到 10 分钟内撤回。”
“能加个互删功能吗?”
微信消息撤回需要多长时间? 4月26日,微信官方发布视频回应称:常规消息2分钟内可撤回,如文字、语音、表情、图片等;文件3小时内可以撤回,比如word,等等。此消息迅速成为热议话题,诸如“你认为2分钟微信回复消息撤回时限是否太短?”等话题引发热议。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微信消息撤回时限的延长,为微信好友之间、微信群内的沟通更加顺畅、干净、便捷提供了技术支撑。网友对于消息撤回时间问题的担忧和期待,不仅仅源于微信通讯的净化。空间期待方面,一些人可能还对“撤军”举动抱有更高的期望。那么,微信消息一旦撤回,能否达到“船过无痕”的聊天效果和法律效果呢?这与微信消息的具体性质以及法律规定的“撤回”意思表示的条件有关。
在司法实践中,发送微信消息有时被视为意思表示。在民法理论中,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当事人要想取得一定的法律效力,必须通过意思表示来实现;一旦表达了意思表示,人们往往会受到当时的约束,例如在合同行为中。要约、承诺等意向表达应当真实、明确。总体而言,海量微信消息中,只有一部分符合民法中的“意思”条件。那些单纯表达某种情感或含义不明确的微信消息,很难被认定为意图表达,不能用来向当事人表达意思。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某些特殊语境下的微信消息也可能被识别为意思的表达,比如“点头”表情、“OK”手势等。那么,既然微信消息可以撤回,微信消息携带的“意向表达”是否也可以同时撤回?
事实上,意思表示不仅可以撤回,还可以撤销。但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对方当事人之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对方当事人。在微信聊天的场景下,微信消息一旦发出,即使到达对方,也会在2分钟或3小时内撤回。只要对方看到并通过截图等方式留下证据,并据此主张权利,这种“意思表示”就很难被认定无效。 《民法典》还规定,要约人在对方接受之前,可以撤销构成要约的意思表示。但这样的微信消息该如何撤销才有效呢?现实可能更复杂。因此,在那些涉及聊天者实际权利义务的微信聊天中,撤回消息并不等于撤回意思表示。当事人仍可能受其微信消息的约束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网友们千万不要对微信消息的“撤回”抱有太大的希望。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并不是非法场所。诚实守信仍然是微信沟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虽然撤回一条微信消息不能等同于撤回意图表达,但拉长了撤回消息的时限,这无疑为微信聊天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为清晰的网络空间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也为微信聊天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显示出宝贵的“技术商誉”。同时,我们也想提醒广大微信朋友:让聊天变得更方便,并不意味着聊天可以变得更“随意”。信息交流技术越先进,聊天越方便,往往对我们的“注意力程度”要求就越高;否则,消息撤回技术不仅无助于让聊天环境更加文明、干净,聊天者本身的法律风险也可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