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新泾街道:AI 赋能社区,打造智慧生活新场景

2024-10-13
来源:网络整理

“您好,您是陈xx吗?我是北新泾街道防疫智能系统的工作人员,您今天的体温是多少?”

2月20日上午9点,在家观察的居民陈女士接到了来自街道的电话。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个电话来自人工智能公司科大讯飞开发的“北新京智能医疗助理外呼平台”。智能语音助手以温柔的女声记录了陈女士当天的体温和健康状况。

与此同时,家住新泾六村的张丽琼阿姨登上了停在自家门前的一辆“人工智能送菜车”。简单地选择并扫描二维码付款后,不到两分钟,张阿姨就拎着一袋新鲜蔬菜下了车。

2019年4月,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成为全国首批“AI+社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之一。智慧医疗、智慧生活、智慧文化、智慧体育、智慧商业、智慧政务、智慧安防已成为社会的“七大新事物”,也吸引了深兰科技、科大讯飞、林明科技等企业的发展。上海。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公司将尖端技术延伸到人们家门口。

疫情发生后,这些本土人工智能企业第一时间向社会提供了最新、最实用的科技产品,为群众带来了便利,缓解了基层干部的压力,也回顾了“人工智能社区”多年来取得的成绩。过去的一年。 “浓度测试”。

美天AI移动市场

【素食市场随叫随到】

——解决“无接触”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小区生活了27年,张丽琼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男女老少站在小区主干道上,一前一后,两具尸体相隔,排队买菜。

当天上午9时许,一辆车身写着“美田AI移动市场”的中型面包车驶入新疆刘村社区。不一会儿,闻讯赶来的居民就在十米外排起了长队。这里有兴奋的叔叔阿姨,也有睡眼惺忪的年轻居民。

张丽琼在排队时,看着车门上贴的当天的“菜单”。一上车,她就直奔已经锁好的鸡蛋、菠菜和西红柿。 “我用手机支付。”还没等工作人员询问支付方式,张丽琼熟练地拿出手机,拉下口罩,用支付宝“扫脸”付款。背着装满“战利品”的袋子,张丽琼对一旁的居民说:“全程不用离开小区,虽然品种没有菜市场那么多,但价格也很优惠。”而且它们非常新鲜。”

这款送餐车源自深兰科技2018年6月推出的AI移动零售车,集成了手脉识别、机器视觉、自动结算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扫描二维码绑定支付宝,输入手脉信息,用户即可“刷手开门”,上车购物、支付下车,实现自由购物、下车自动结算。这家落户长宁区的人工智能“独角兽”还与长宁美田菜市场合作,延伸“AI送餐车”,为上海各住宅区提供“随叫随到”的移动菜市场。

北新泾街道党工委书记张胜义表示,疫情期间,居民反映外出购物不方便,但对蔬菜的需求一直很大。于是街道与深兰科技合作,用人工智能蔬菜配送车运送新鲜蔬菜和鸡蛋。车辆经过消毒后,前往各个社区进行销售。

居民排队上车买菜,一次一个人

2月20日防疫蔬菜配送车价格表

深兰科技负责研发“人工智能蔬菜配送车”的项目负责人钱伟告诉记者,针对疫情,项目组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和结算方式,暂时更换了高端水果以及原来在卡车上出售的零食。 、高端鲜蘑菇等高附加值产品,优先选择需求量大的蔬菜、菠菜、卷心菜、芹菜等价格实惠的蔬菜,以及容易买到的鸡蛋、洋葱、土豆、胡萝卜等进行储存,让居民在疫情期间“出门一次多买点”。买完菜后不要出去。”

“只用了四个工作日,蔬菜配送车就恢复了原样。”钱伟表示,虽然因为防疫需要,“手刷”功能暂时暂停,但车辆上仍然配备了视觉行为监控系统,对异常行为进行及时反馈。 ,保障疫情期间人们的采购安全。

记者还注意到,车内还贴有美田副食配送中心营业执照、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报告、销售人员健康证明以及蔬菜配送车日常消毒记录。钱伟表示,目前公司防疫的主要产品包括智能测温系统、防毒清洁机器人等,但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来说,智慧零售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我们想从AI移动市场入手,以非接触的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民生问题。”钱伟说道。

在新井六村“乐爱家”居民活动中心,“AI+社区”功能在这里密集应用。

【“人工智能+”语音通话】

——释放基层工作力量

长宁区在北新泾“AI+社区”建设之初就确定了“三益”发展目标,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和集群发展,有利于智慧生活服务模式创新,有利于社会治理方法。创新。 “在推动产业集聚的同时,还要控制智慧社区的成本。”长宁区科委主任詹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绑定手环小米支付宝怎么解绑_小米手环和支付宝绑定_小米手环6绑定支付宝

北新泾辖区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1万人。疫情期间,如何高效利用基层干部的“人力成本”是关键。

第一批口罩购买登记后,新泾七村小区书记龚惠华估算了每天需要通知的居民人数:每天最多预计170人以上,所有通知将于当天早上到位。这让她有些担心,万一联系不上一些住户,错过了购买时间怎么办。

这种担心很快被一个名为“智能语音外呼”的系统消除了。科大讯飞(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赵翔告诉记者,北新泾街道与长宁区卫健委合作,在“AI社区”建设中,引进了科大讯飞家庭医生智能语音外呼系统。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日常健康随访。疫情发生后,科大讯飞迅速调整了两套新系统,一套用于口罩登记,一套用于居家观察者的追踪。 “减轻了基层干部重复打电话的负担。”

智能语音外呼平台-口罩预约登记

现在,每天早上8点30分,龚慧华都会清点当天能买到口罩的小区居民。他“原地踏步”,上午9点准时将名单发送到街道邮箱。工作人员将各小区发来的名单依次导入北新泾街道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当天的“重头戏”才真正开始——点击“一键呼叫”按钮,系统开始根据名单挨家挨户进行语音呼叫。

目前,北新泾街道智慧社区协调办公室主任林静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口罩登记的快捷页面。 “今天通话454通,接通435通,通话总时长291分钟,接通率95.81%……”上午10点,当天第一轮语音通话结束,林璟开始根据通话时长进行人工筛选。

“如果通话时长超过50秒,则说明对方可能有疑问,需要再听一遍;如果不足10秒,则可能会被视为广告电话而挂断。”除了系统显示“未接通”的号码外,上述通话时长相同的号码也会被报告给街道。当时是上午11点刚过,居委会干部还有足够的时间在下午之前对电话通知中的“漏洞”进行“补漏”。

智能语音外呼平台-境外返沪人员登记

“这相当于在第一次智能语音通话后,开始以‘人工’来补充‘智能’。”林静介绍,智能语音呼叫系统2月6日在7个试点小区首次上线后,截至2月2日、3月20日共拨打7722通电话,呼叫接通率超过93%。此外,2月8日起,智能语音通话也开始用于重点地区来沪人员的隔离观察。原来居委会干部每天两次的电话问候被智能通话“接管”。科大讯飞提供的语音模板可以识别体温、发烧或咳嗽等问题场景和回答。

“如实举报首先要依靠居民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智能系统可以更好地辅助完成重复性任务,让基层干部能够做更复杂的任务。”林静说道。

朱旭明在“社区大脑”前

【社区大脑与家居手环】

——本土AI企业聚焦“抗疫”技术创新

疫情的爆发也引发了本土人工智能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投入疫情防控。

2月19日,来自北新泾街道重点区域的三名家居观察员佩戴了智能手环。手环的功能非常基本:监测体温和锁定位置。 “这样,入户观察员就不需要反复报告体温,居委会干部也不用担心居民溜出家门。”上海林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朱旭明告诉记者,这款智能手环从产生想法到完成开发,只用了4天时间。佩戴手环后,家庭观察者只需下载相应的APP并与手机绑定即可随时查看体温。 “原理和小米手环、 一样,只是功能简化了。”

在北新泾“AI+社区”建设过程中,长宁区依托产业集聚优势,构建企业、社区、居民良性互动的人工智能应用和体验生态圈,吸引了林明科技、旷视科技、微微等人工智能企业入驻。具有侵入性。企业纷纷入驻或成立新公司,探索智慧社区可持续自生机制。

北新泾街道综合管理中心

正是在这个契机下,朱旭明成为了北新泾街道“社区大脑”的开发者。他告诉记者,“社区大脑”是指将智慧医疗、生活、文化、体育、商业、政务、安全等社区“开社区要做的七件新事”整理成数据,然后整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结构改造。例如,记录进出智慧社区的人数、进出的时间,但每个人的日程安排都不同。有的人起床后先洗漱吃饭,有的人则先出去运动。 “社区大脑”将居民的运动轨迹作为数据进行分析,街道可以利用分析结果来确定下一步的社区管理,提前感知安全隐患和服务差距。

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大脑”在北新泾街道新推出了-19防控居家大数据功能,帮助街道清晰了解居家观察人数、剩余天数等。观察、体温和群落分布。在首轮口罩登记中,街道将采集到的居民信息导入“社区大脑”,完善了辖区实际人口数据,完善了小区对外地返沪人员的详细排查,同时发布了为基层干部提供更多信息。能源保障小区其他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

接下来,朱旭明的研发还将重点针对返沪复工的制造企业和工厂人员进行体温监测、便携式消毒等疫情防控措施。他介绍,林明科技现已研发出便携式消毒液制作装置。将盐加入香水瓶大小的装置中。需要消毒时,加入纯净水。打开装置电解3分钟后,即可生成次氯酸钠。可以将消毒剂喷洒在手上进行消毒。此外,公司还接到长宁区订单,为企业定制开发红外测温设备,帮助区内大型企业安全复工复产。

来源 |上官新闻

作者 |舒舒

编辑|长宁区新闻中心 高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