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人员利用上门办卡的机会,偷偷使用顾客手机获取短信验证码注册微信账号,然后通过非法软件中的联系人群组不断向顾客提供这些账号。今年1月以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检察院办理了多起出售公民手机号码案件,数名犯罪嫌疑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提起公诉。
赵女士是一家信息技术公司的销售人员。公司规模不大,主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上门办理卡”业务。客户在App上预约后,电信运营商将业务分配给公司,销售人员根据客户注册的信息上门为客户激活电话卡。
这天,公司部门经理李某悄悄把赵某拉到一边:“卡业务又有了新的赚钱方式,你想赚更多钱吗?”赵某听说能赚钱,兴奋不已,就按照李某的指示去做了。说我下载了一个神秘的软件。
赵某在李某的引导下加入了软件中的一个聊天群,后来得知该公司不少业务员也加入了该群,但都是匿名的,不知道他们的具体身份。 “来开卡的时候,假装正常办卡,激活手机卡后,将手机号码发送到群里,微信注册的验证码就会发送到您的手机上,发送验证码即可代码到组。”李告诉他。
赵某担心顾客自己用手机号注册微信,但李某不同意:“你要小心,如果顾客是老年人,他显然不能很好地使用微信。如果你再做一次,他是年轻人就算了。”赵询问注册微信号的目的,李有点不耐烦:“这不是你需要担心的事情。反正你注册成功了,一个微信号会转你30块钱,你要考虑清楚。” 。”这个钱你赚不到。有些人想赚钱。”
非官方渠道下载的聊天软件、“阅后即焚”的群聊记录、不明用途的微信账号注册,都让赵某隐隐感到不安,但面对高额佣金的诱惑,赵某硬着头皮。把这些问题抛到脑后吧。
当实际实施时,赵发现偷偷注册微信比想象中容易。客户对“官方”工作人员非常信任。他们基本上都是直接把身份证和手机交给赵某,让他自己操作,然后就去忙自己的事。有时候,顾客会问“为什么这么慢?”赵总是以系统延迟等理由为借口。
就这样,赵某通过非法软件中的联系人群组,不断用客户手机号码注册微信账号,并提供给家人,家人利用这些账号进行网络赌博、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经调查,受害人数达数千人。
2023年3月,公安机关调查整理线索,将李某团队全部消灭。李某等两名公司高管、赵某等十余名销售人员均已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经上城区检察院提起公诉,4月30日,法院判处赵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八个月,缓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另外两名涉案推销员分别于4月30日和5月5日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和八个月。 3月7日,他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各处罚金1万元。
目前,李某等公司领导正处于审查起诉阶段,其余销售人员已移送法院审理。
检察官提醒: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出售、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以下有期徒刑:超过三年。
根据两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手机号码属于“个人信息”范畴。本案中,作为电信行业从业人员,在未经客户同意的情况下,利用客户手机号码注册微信账号并提供给他人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检察官提醒,用户在办理新手机卡时,需要确认自己的微信、支付宝等账户没有被假名注册。如您发现新手机号之前已注册过相关账号,应立即联系官方客服;将身份证交给他人办理业务时,需要密切关注对方的操作,尽量不要让身份证离开自己的视线。
同时也提醒电信行业从业人员,如果出售在提供相关服务过程中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将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切记不要因为想赚“快钱”而成为违法犯罪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