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和群成谣言集中地?法律快车为你解析诽谤罪构成条件

2024-10-17
来源:网络整理

微信现在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社交方式。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想法。也是大家情感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微信群也成为不少谣言的聚集地。很多人不知道微信群转发的一些内容是真是假。那么微信群造谣诽谤立案的标准是什么呢?下面法律快报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微信群中散布谣言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根据规定,构成诽谤罪,首先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您现为自然人,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负刑事责任的能力。一般指年满16周岁的正常自然人。

2.您具有主观故意,即您明确知道您所传播的内容是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您明知您的行为将会产生损害他人名誉的不良后果,并且您希望这个结果将会发生。

3、客观编造、传播某些虚构事实,足以诋毁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也就是说,你现在的行为已经对被诽谤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4、您所侵害的是他人的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如果你侵犯的不是他人的名誉权、人格尊严,那么就不算诽谤罪,但必须认定为其他犯罪。

但朋友圈本身具有传播信息的性质,与实际的诽谤不同。但情节严重的,则涉嫌构成诽谤: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点击、浏览次数超过5000次,或者转发次数超过500次的。如果你的好友没有那么多,但如果你的信息被多次转发、传播,你的信息的点击量就会增加。

因此,您需要注意的是,除非您的朋友少于5,000人,否则您可以避免被起诉诽谤。

(二)给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造成精神障碍、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一般朋友圈都是熟人圈子,很容易因为散布谣言、诽谤而受到伤害。

(三)两年内因诽谤罪受过行政处罚,有犯罪前科,再次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严重情节的。

2、诽谤罪的主观要件有哪些?

主观:该犯罪必须具有主观故意。行为人知道自己正在传播可能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损害他人名誉的有害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行为人的目的是损害他人的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真实事实并传播,或者传播某种虚假事实,但没有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

在微信散布谣言_微信散布谣言_谣言散布微信怎么处理

客观的:

1、必须存在捏造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2、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传播,就是在社会上的公开传播。传播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口头传播;二是口头传播。另一种是文字传播,即利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片、报纸、书籍、信件等。

3.诽谤必须针对特定的人,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内容中知道受害人,就可以构成诽谤罪。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本罪。

3、网络散布谣言、诽谤罪会判处多少年徒刑?

对网络散布谣言、诽谤罪的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公然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以下有期徒刑:三年以下,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网络谣言诽谤立案标准: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超过500次或者转发次数超过500次;

2.给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造成精神障碍、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3、两年内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且诽谤他人的;

4、其他严重情节。

此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行为一年内多次实施且未予以处理,且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查看、转发次数累计构成犯罪的,依法定罪并处罚。

以上是《法制快报》编辑整理介绍的关于微信群中散布谣言诽谤罪立案标准的相关法律知识。小编认为,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我们都必须是守法公民。我们不能因为在微信群里就肆无忌惮。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请随时咨询法律快讯,我们将有专业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