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发现,在微信分享短视频时,打开时显示如下:
不仅如此,除了不能分享的短视频外,其他几种分享方式也被禁止。
5月29日,微信朋友圈开始实施新的《外链内容管理规范》,新增四类禁止信息:
1、特殊的识别码和密码信息,具有识别和标记功能。
此举影响最严重的恐怕就是淘宝淘宝密码等链接。淘宝不是省油灯。以前的淘宝密码是这样的:
最近变成了这样:
看到区别了吗? “复制”变成了“复制”,“打开”变成了“咑|开”,“淘宝”变成了“氵匋宝”。
同时,后台会生成一张照片。如果淘宝密码没用,只需将照片保存到相册,打开淘宝即可立即看到分享的商品。
恰逢618,淘宝可谓求生欲极强。
2、未取得信息网络播放视听节目许可证或其他许可证的视频应用分享的链接。
据了解,快手、抖音、李视频、秒拍等热门短视频应用几乎都没有获得视听许可,这意味着微信已经无法再支持点击这些应用的分享链接。
3、修改用户返回路径的外部链接。
这意味着,点击链接后,有时点击返回并不会返回到微信界面,而是返回到另一个页面。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以后这样的外部链接将会被微信禁止。
4. 包含用户数据隐私层的外部链接。
禁止一些会泄露用户头像、昵称等数据的外部链接,例如:
如果发生违规,第一次违规可以申请解封,第二次违规可以申请12小时解封,第三次违规可以申请24小时解封,第四次违规可以申请1周解封。若仍不进行修改或恶意技术对抗,一经发现,其账号、域名、IP地址或分享接口将被永久封禁。
微信到底想做什么? ?
我想起微软几年前在一次分享会上说过的话:“领先的应该封闭,落后的应该开放”。
这句话虽然不符合所谓的互联网精神,但却符合客观规律。微信现在已经是一个拥有10亿用户的超级APP。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代表了中国的社交网络。此时的微信不再像其他刚刚诞生的APP那样,开放一切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
对于一个拥有10亿用户的平台来说,现在最困难的就是保持稳定,保持环境和质量。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微信生态系统迟早会陷入混乱。
我们之所以放弃QQ而选择微信,是因为微信简单、干净。然而,随着近年来垃圾邮件增多,营销越来越激烈,很多人已经不再看朋友圈了。
今天的朋友圈要么是转发链接求点赞的人,要么是求助讨价还价的人,剩下的都是微商。
已经严重偏离了最初的设计。我们原本想做一个中国版的朋友圈,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距离微博并不远。
过多地阅读这些垃圾信息不仅无法获得价值,而且还会产生厌烦感。久而久之,无聊就会转移到微信上。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觉得微信“就是这样”。
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批评微信的都是用户,而不是那些在微信中提供垃圾信息的人。
微信别无选择,只能管理内容。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用户,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微信只能尽力保证外部链接的质量,让你的朋友圈更加优雅、愉悦。少一些谣言,少一些垃圾内容。低质量 H5 更少,噪音更少。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怨恨微信这样做,认为自己的微信应该有决定权,而不是被一棒子打死。
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下。面对10亿的庞大用户群,如果真的任其疯狂增长,最后出现什么问题,微信都得背锅。
今日头条就是最好的例子。 “横冲直撞漫画”通过“今日头条”平台发布恶搞董存瑞的视频。 “今日头条”因未尽到主体责任,传播恶搞英雄烈士视频被立案调查。
如果时光倒流,今日头条禁止暴走漫画在其平台上发布内容,我想有人会认为,原因是暴走漫画旗下的暴走日报触动了今日头条的利益,所以今日头条禁止了相关内容。
现在好了,今日头条不管发漫画与否,都成了坏人了。
如果微信继续放任不管,以后出了问题,就得追究他们的责任。既然没事,干脆直接封杀,这样既能保证微信内容的质量,又能消除后顾之忧。
很多人希望微信缩小,觉得微信越来越臃肿。
但当微信真正做减法的时候,这些人就觉得微信太严格了。这简直就是反人类,剥夺用户的权利。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微信,你会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