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牌照买卖:钱太好赚,中介掮客年入数百万

2024-10-19
来源:网络整理

一下飞机,迎接柳青的不仅是北京的雾霾,还有买家送来的豪车。上车后直奔谈判桌。一打开门,就看到一张巨大的长木桌,灯光昏暗,围着一圈熙熙攘攘的人群。这些人都是想要洽谈车牌买卖的中间人。

一年多来,金融牌照买卖成了一门前所未有的好生意。

钱真好啊。

柳青已经是这里的资深经纪人了。他从A股主板壳交易崛起,被称为“壳王”。凭着敏锐的嗅觉,他把2016年全年的大部分精力都转移到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交易上,好几笔牌照交易都是由他进行的。匹配每次都更昂贵。

促使柳青进入这个领域的,是他办理的第一张支付牌照。那是2015年底的事,他从中赚了几百万的中介费。但短短一年时间,类似的奖金就翻了好几倍。

可用于贸易的许可证越来越少,价格也变得高得离谱。 “扣除中介费,2015年的牌照价格还是2-3-4。2016年上半年,已经达到4-5-6。保守估计,2017年可能会变成7-8-9。”某并购平台负责人金雪松告诉36氪。

这串数字的单位是亿元人民币。 “2-3-4”表示:许可证包含一项内容,例如互联网支付,价格为2亿;包含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收单两项内容,价格为3亿,如果加上预付卡,三项,价格为4亿。

包含5个内容的完整车牌很少见。据金雪松介绍,“绝对可以卖到10亿元以上。”比如去年9月被美团收购的钱袋宝,其牌照除了常规资质外,还包括罕见的跨境支付资质。 36氪从内部人士处获悉,最终交易总价超过12亿。但美团点评拒绝透露收购价格,这一数字也无法得到证实。

正是在今年共同基金降温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公司对授权感兴趣。除了美团外,为了获得牌照,家电公司美的花费了约3亿元,唯品会据称花费了约4亿元,小米支付了约6亿元,甚至连没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绿地也花了约4亿元。与支付有关的牌照都在口袋里,还在寻求收购,还有像滴滴这样的公司——不久前,业内有两家公司向36氪透露,滴滴正在寻求收购。

简而言之,每个买家都比另一个买家更大。

拥有大规模用户的互联网公司有足够的动力涉足金融市场。它们通常已经具备某种交易场景,适合嵌入到金融业务中。比如,你可以把滴滴视为一家金融公司:平台上自然有大量高频现金支付,而且与出行高度相关。它不仅可以销售汽车保险,还可以为驾驶者提供贷款和购车服务。 。牌照让这些天然的新业务线能够遵守法规,而没有受到监管的风险。

不过,36氪接触到了很多尚不具备这样消费场景的小公司,他们也计划在2017年获得一些金融牌照,“哪怕是囤积”。

“监管”孕育稀有商品市场。许可证是一种准入证。与20世纪90年代的批文、大城市的户口、知名小学的住房没有本质区别。它不仅带来安全感,也成为有保障的升值潜力的资产。

一个秘密却疯狂的地下市场诞生了。

所以,这是一个价格扭曲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即使是交易量不大的小型持牌支付公司也认为自己的牌照就是一座金山。

牌照奖金是政策奖金,就像古代帝王授予为建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开国英雄的金牌一样。如果你长得牛逼,出洋相,如果你真的犯了大罪,或者换成了一个不肯认错的皇帝,那么金牌立刻就变得不如铁牌值钱了。

中央政府可以给予政策并收回政策。 ——例如,支付许可证五年有效期届满后,不再续展。比如,周小川退休后,一位意志坚强的领导人上台掌舵。一旦某些对支付企业不利影响较大的新监管政策出台,或者资本市场对互联网金融持续持负面态度,手头支付牌照价格持续下跌,从梦中醒来的支付企业卖牌照创造财富的方式在业务量还不大的时候,就难免走上梦想破灭、铤而走险的道路。

第三类:交易规模以违规为依据的支付公司

随行付支付牌照到期_随行付支付拍照_随行付支付牌照吊销

在竞争激烈的传统制造业市场中,以假充真、名不副实的产品是典型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中,下列央行明令禁止的行为依然存在:

支付公司将特约商户资质审核、受理协议签署、收单业务交易处理、资金结算、风险监控、受理终端主密钥生成与管理、错误与争议处理等交给外包服务机构;

拓展外包服务机构为特约商户,接收其发送的银行卡交易信息;

将特约商户结算资金划入外包服务机构拥有或实际控制的结算账户

突破上述底线的支付公司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发展交易规模。然而,就像百尺高楼的地基并不牢固一样,一旦发生振动,整座楼就会陷入危险。建立在违规业务(典型的是违规发行支付接口、二次清算公司违约发展)上的中小支付公司,会因违规(合作的二次清算公司跑路)或央行的严厉而面临更大的意外风险。监管和惩罚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消灭。

支付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2014年的预授权事件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庆幸的是,对本次风险事件负责的8家支付公司——汇付天下、易宝、富友、卡友、海科融通、盛富通、捷富锐通等都是基础雄厚的老牌支付公司。 ,能够抵御这波风险事件的冲击,却只是失去了活力,没有成为历史名词。

央行对资金卷走的风险监管与防范

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指出,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挪用、占用客户备付金,客户备付金账户应当在中国人民银行或符合条件的银行开立。商业银行。

2017年3月,在《金融改革与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范一飞就第三方支付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周小川明确指出:“有一些支付机构,他们的动机和想法不是为了利用新的网络技术来改善支付,而是盯紧客户的备用金,认为这些资金可以用来赚取利差,有的甚至我们支持支付行业真正专注于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支付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客户服务,而不是关注别人的资金来做出我们的相关政策和决定。激励机制也必须做到这一点,这对于未来的健康发展也非常重要。”

4月17日,央行发布的《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已正式实施。据悉,《通知》要求支付机构将客户备付金按一定比例存入指定机构存款账户。首存比例平均在20%左右。该账户资金暂时不计息,最终将全部变现。客户储备金集中保存。

结论:央行多次出台相应管理措施,对支付企业发展中的各类违规行为表达了强硬的监管立场。

在P2P平台出走之前,很少有投资者想到自己会碰上雷区;在第三方支付迎来寒冬之前,很少有用户真正了解支付的风险。

尤其是那些乐于拿着各种来历不明的画笔的孩子们。付款有风险,玩卡需谨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