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合肥警方接到两所幼儿园9名家长举报,称自己收到家长QQ群中某位“老师”发来的“报名文件”,要求缴费,后发现被骗。
接到电话后,警方初步调查发现,不法分子冒充教师QQ账号,在家长群中发布“报名信息”,借口要求家长将钱转入指定账户或扫描信息。支付学费、书本费、校服费等的二维码支付,让一些家长上当受骗。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这样的事例还不止一个!
为什么父母会陆续寄钱呢?
为什么犯罪分子屡屡得逞?
我给你详细分析
例程详细解释
一
如何进入班级群?
1、犯罪分子在QQ中直接搜索班级群的群聊关键词,就会出现大量的公开群聊信息。申请后才可以进入。
2、部分学校对家长群的操作保障相对宽松。班级群QQ号(老师微信号、QQ号、手机号)直接写在黑板上或公开,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3、不法分子获取学生信息后,冒充学生家长,在QQ/微信上添加班主任,通常会注明“xxx学生的父亲/母亲”。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很多老师不会一一核实。添加成功后,犯罪分子会要求老师将该人添加到班级群中。
4、犯罪分子停留在校园门口,与其他家长聊天、接近,获取相关信息,伪装成学生家长,向家长索要班级群二维码。由于很多群聊设置并没有启用“群主确认”功能,不法分子可以直接扫描二维码进入群。
二
如何防止被真正的班主任发现?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不少老师在上课时都开启了消息请勿打扰功能或者关闭了手机。犯罪分子往往选择上课、午休等时间段进行攻击,利用时差,让真正的老师无法及时发现。
三
充电方式
1. 团体征集
这个功能比较“方便”和“快捷”,而且金额是固定的。当老师发出通知时,很多家长会立即做出反应,收取率很高。同时,由于群聊的“真实性”,很多家长也不会怀疑。
2.支付宝、微信支付二维码
3、银行卡转账
不法分子直接在群里公布银行卡号,让学生家长汇款。这种支付方式比较原始,操作不方便。
四
警方提示
1、添加好友时,注意验证对方身份。备注信息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要完全相信。
2、不要随意将微信群二维码推送给他人,并设置相关身份验证,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群聊。
3、关注可疑人员的微信账号ID。高仿账号一般会复制头像和昵称,但ID不能频繁修改。您可以用它来验证对方的身份。
4、收到“付款”、“转账”等信息通知时,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学生、老师核实,不要急于转账、汇款。
5、一旦发现可疑情况,保留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