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获悉,“Qbit趣币汇”获数百万美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领投、跟投。
据互联网经济会统计,2019年我国跨境电商整体规模达到10.5万亿元,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市场。跨境电商已经发展了十年。作为基础设施,跨境支付赛道自兴起以来也一直是创投圈的热门赛道。
36氪最近接触到的Qbit定位为一站式跨境资金管理平台,成立于2019年。
Qbit创始人兼CEO吴宇军告诉36氪,相比已成红海的企业支付市场,Qbit专注于跨境电商等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金融需求,进行本地化运营。我们先从“花钱”方面说起。
跨境支付最初是从代收汇兑服务快速发展起来的,因为中小企业走出国门,“追回钱”是迫切的需求。但随着这些商家在海外站稳脚跟,跨境电商生态链越来越完善,本地化运营的专业性决定了业务的天花板。
例如,跨境电商企业除了收取货款外,为了拓展海外业务,还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花钱——比如海外广告、软件采购、工资支付等,而且还要处理与许多当地机构和个人合作。在今年疫情的催化下,线上营销需求激增,能够拥有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海外支付能力对于商户来说尤为重要。
目前,Qbit的产品包括全球账户和“量子”虚拟卡(卡),主要满足海外中小企业资金跨境流动的全方位需求。
“量子”虚拟卡是Qbit推出的首款产品,专注于企业海外消费管理场景。 “量子”虚拟卡由Qbit与海外发卡银行合作发行,可在全球所有支持Visa的网上商户消费。企业可以为员工和团队定制虚拟卡片,不限制人数或卡片数量。目前,量子虚拟卡只收取充值费和开卡费。
吴宇军告诉36氪,Qbit产品的核心是可以为企业提供多币种的本地账户。 Qbit已与全球多个国家的银行建立了合作。企业客户在线提交开户所需材料。 Qbit通过审核后,会将材料同步至海外银行。由于一切都在网上完成,银行审核的效率显着提高。通过后,企业将拥有自己的同名本地账户。
同名帐户是做到这一点的难点。过去,不少跨境支付公司也提供海外支付服务。但主流的做法是支付公司在境外银行开设母账户。中小企业的账户相当于与母账户挂钩的子账户。收付款无法与企业协调。不能使用相同的名字,这也降低了银行存取款处理的效率。
由于Qbit的全球收付账户是公司自有离岸账户,受到独立监管,因此其使用场景大大扩展,资金直接通过本地网络进行结算,手续费更低,收付速度更快——相比传统银行1-2日收款市场,单笔交易费用为40欧元/美元。 Qbit可以实现当天付款,手续费为数欧元/美元。
目前,Qbit支持全球多个电商平台以及全球130多个国家的支付服务。吴宇军表示,自今年8月推出以来,“量子”虚拟卡目前已服务上千家客户,全球账户产品仍在试运营中。
放眼全球,有专注虚拟卡领域的英国初创企业,国内跨境支付收款公司近期也推出了虚拟卡等相关产品。 Qbit如何看待竞争问题?
吴宇军告诉36氪,首先,虚拟卡仍然是蓝海市场,初创公司还有很多机会;其次,跨境支付企业最大的障碍仍然是合规性,收款业务的资金环节比发卡或支付要小。业务需要更加简单。如果基于原有的资金环节和场景拓展发卡或卡支付业务,在不影响原有业务的情况下建立合规体系将非常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团队方面,Qbit团队目前约有30人。 CEO吴宇君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曾就职于Nest在线商店开发。他还创立了教育技术公司 Palm 和 。 Qbit的其他核心成员来自密歇根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他们曾就职于蚂蚁金服、蚂蚁金服、连连、恒生等机构,在金融科技和跨境支付行业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