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外卖时,想领取外卖优惠券,但发现必须完成贷款后才能领取;打车的时候,我想拿优惠券,结果发现我需要信用贷款;我想在文档中编写盲文,但不小心点击了借阅页面...
如今,你打开手机上的几乎任何一个应用程序,基本上都能看到贷款入口。当应用程序想借钱给你时,“原来宇宙的尽头是铁岭,互联网的尽头是借贷”。
饿了么页面截图。
“99%的情况下,你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借钱。”
当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网友说出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使用手机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屏幕上一直都是金融产品。
“未来所有的商业巨头都将是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雷军在2017年小米年会上如此预测。现在看来,原来是一则谶语。中新网记者体验了很多应用程序发现,现在大部分都提供贷款入口。
除了支付宝的“借呗”、微信的“微利贷”、京东的“京东白条”、杜小满的“优钱花”等大家比较熟悉的贷款产品外,电商应用中,苏宁有“随意贷”,国美有“随意贷”。戈梅伊”。卡”,唯品会就有“唯品会花”。
生活类APP中,美团有“美团借钱”;饿了么有“行勇进”;旅游类应用中,滴滴推出了金融服务,携程、去哪儿推出了“借钱花”和“拿钱”。去花钱吧”,驴妈妈有“小驴白条”;内容类应用中,今日头条有“放心借钱”,腾讯视频有“小鹅花钱”,芒果TV有“芒果·好袋”。
即使是遥不可及的实用应用程序也加入了其中。比如,美图秀秀有“借钱”按钮,北客寻家有在线金融服务,WPS有“金山金融”,百度地图、百度网盘有“钱可以花”。
美图秀秀页面截图。
最好的就是手机制造商。手机出厂时就配备了自己的钱包App。小米有一款产品叫穗行,OPPO是分子贷,华为钱包和度小满的“游钱花”,苏宁的“流浪贷”,还有南京银行、平安银行等合作提供借贷服务。
“流量百强巨头中,70%已经开始金融变现。”某咨询机构金融部门负责人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但从变现方式来看,并不是所有App都能推出自营借贷产品。那些没有金融牌照或不想组建金融团队的人会选择与持牌机构合作或在结算页面将流量引导至其他借贷产品。
例如,国民银行去年表示,近三年已与京东、携程、滴滴、58同城等近百家领先互联网平台对接,与1000多家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合作。机构。
为什么各种APP如此热衷于借贷?
金融变现热潮下,无论你是哪个领域的平台,只要你有一定程度的用户,你就会誓言要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拼命向用户喊话:你没有钱,你要借钱,向我借!
为了抢占金融业务,有的企业甚至采取了“你借不借,我没借”的架势。
无法承受潮流的影响。周鸿祎曾信誓旦旦:“我们会稳步发展安全领域的产品,不打算涉足互联网金融。”不过,他后来又推出了360金融。
但该App热衷于借贷,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是过大的体验负担。 “有什么APP最终会变成贷款APP吗?我只是想简单点个外卖或者打车,别逼我办信用卡,也别诱惑我借钱。”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转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品质型消费,消费金融市场巨大。因此,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企业都高度重视消费金融融资,加大投资发展。”招商联合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中新网记者解释了各类App沉迷于消费信贷服务的原因。
奥纬咨询数据显示,预计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4万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4%。重点关注网络消费信贷市场规模,2019年达到6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大幅增长至1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4%。
随着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落下帷幕,头部应用基本完成了用户积累,已经到了流量变现的阶段。
“所有P2P网贷机构停止运营并退出,这也让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前者留下的市场空间。”有互联网从业者表示,手握巨大流量而不搞互联网金融,就像拿着聚宝盆要饭。毕竟互联网公司在营销和用户增长的前期需要大量投入,甚至赔本赚钱。
知名的互联网龙头企业都曾经历过亏损。淘宝用了6年才实现盈利,美团用了9年,京东用了12年。滴滴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也在2018年表示,“自2012年成立以来,从未盈利,六年累计亏损390亿元。”
APP抢贷,警惕居民杠杆率上升风险
董希淼介绍,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利用支付渠道优势,依托小贷公司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一方面通过联贷模式获取客户和资产,另一方面以资产证券化(ABS)的形式借入外部资金。 “小马拉大车”,杠杆率大幅放大,业务合规性存疑,系统性风险积聚。
“必须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带来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央行发布的《2020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上升,且从2011年底至2020年上半年超过31个百分点,家庭债务继续扩张的空间十分有限。
央行报告还指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一些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的风险。客户资质明显下降,长期连带债务、过度授信问题突出。 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不良率出现上升迹象。
“一些机构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无指定用途,部分信贷资金未按指定用途使用,非法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债市、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贷款的用途和流向也成为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董希淼说道。
然而,网贷的“紧缩魔咒”仍在继续收紧。 2020年7月以来,多项有关互联网贷款管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的规定陆续出台或公开征求意见。行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花呗”调整了年轻用户的信用额度,便利贷也降低了消费信用额度。
董希淼表示,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消费金融行为监管,规范消费金融经营秩序,有利于防控各类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更好促进消费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
(原标题《各种App都在借钱:你没钱?跟我借!》)
编辑周孟轩审稿吴建林审稿曹良范金华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