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很多场景中都会用到“免密支付”:“在网上平台打车,下车后不碰手机就扣费了”、“超市结账,点击支付”码,收银员扫一扫,直接支付成功”……
无密码支付确实可以改善大家的支付体验,但也被不少用户诟病“缺乏安全性”:没有主动授权,没有醒目的提示,跳过“输入密码”、“确认金额”等环节。其他链接,这使得它更加令人沮丧。人们担心的是,很多移动应用都青睐无密码支付,系统甚至会默认启用。
记者近日走访银行网点发现,部分持卡人主动前往银行关闭相关业务。甚至有银行工作人员坦言,“他们还取消了免密码支付功能”。
部分免密支付功能默认开启
目前,很多人都习惯了支付宝和微信两种移动支付方式,而无密码支付也是这两种方式的重要功能。
除支付宝、微信外,银联发卡机构通常也将“小额免密免签”功能和“闪付”功能设置为默认激活。 6月起,小额无密码支付业务单笔限额将由此前的300元提高。增加到1000元。
事实上,随着消费者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新的支付方式,“免密支付”发生的可能远不止上述支付平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地使用“小额免密码”支付功能。然而,当被问及是否记得何时激活此类服务时,答案大多是“不确定”,或者不是他们主动激活的。的。
以一款流行的旅游软件为例,在支付界面的底部有一行很小的字体,默认自动勾选的规则。记者点击规则后发现,内容包括:“您承认并同意:输入个人信息进行交易,将被视为您确认交易及交易金额,并向系统发出不可撤销的指令。银行或银行等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将使用您的指令从您绑定的银行卡中扣除您确认的交易金额给收款人。
除了一些默认勾选“同意”免密码支付的软件外,还有很多美食软件或智能售货机没有选择的选项,这意味着用户如果不同意就无法使用该程序到无密码支付。此类软件或小程序一般会在首次扣款时验证支付密码,并授权客户选择相应的支付应用,直接在交易中扣款。
记者查阅财付通的《扣款授权确认书》,发现如下描述——“您同意本确认书,即视为向财付通提供了自动续费授权,您自愿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商户向财付通发出支付指令,财付通可以按照该指令扣划资金,财付通向商户发出的支付指令应当实质上正确、合法、完整、真实,我们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由你和商人承担。”
L女士(化名)曾在签约时经历过财付通的自动扣款流程,当L女士不消费时,钱就被自动扣款。 L女士咨询相关客服时,客服告知她原因是“后台出现错误,正在修复,超额扣款将自动退回支付账户”。等了2天,超额扣款依然没有退回账户。在L女士多次催促下,客服人员通过微信转账将超额扣款转了回来。虽然L女士最终追回了多收的金额,但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银行工作人员不敢放心使用
上周末,记者走访多家银行询问无密码支付情况。了解记者的意图后,多家银行网点的大堂经理直接回应:“您是来申请取消无密码支付的吗?凭身份证和银行卡直接到窗口去。”
某国有银行大堂经理表示:“最近有很多客户来询问如何取消免密码功能。”另一位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坦言:“无密码支付限额1000元是单笔交易限额,每天可以进行很多笔交易。我自己已经取消了无密码支付。”
当记者质疑“为什么不提醒持卡人开通免密支付,很多银行只能到网点办理取消”时,不少银行工作人员将这个“锅”归咎于银联。
针对持卡人最关心的风险问题,银联目前与商业银行合作,为持卡人设立专项赔偿,提供72小时失卡保障。若因卡丢失或被盗而发生小额无密码交易,持卡人可在72小时内获得赔偿,每年累计赔偿金额达1万元。但记者走访时发现,银行工作人员的回答并不一致。
在一家大型国有银行,记者在柜台办理“小额无密码消费结账”时,柜员告诉记者:“如果卡丢失或被盗,小额交易无法办理。”无密码,只能挂失,由公安机关追回案件。” ,银行别无选择。”
另一家国有大行的工作人员表示:“72小时卡失保的前提是客户付费开通消费提醒服务,如果不开通,责任由持卡人承担。”
有业内专家认为,应取消默认激活的“双免”功能,将知情选择权还给用户。从保护用户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银联和银行应首先关闭该功能,然后以适当方式告知用户。获得用户明确授权后重新启用此功能。
业内人士还提醒,如果启用“免密支付”功能,应注意保护账户信息;如果不再需要该功能,应及时关闭或取消授权;对于涉及个人理财的应用,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
您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