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阿里巴巴的社交产品,稍微熟悉互联网行业的人都能举出一长串。从最早的旺旺、雅虎关系、淘江湖,到后来的来旺、钉钉,以及改版后的支付宝,可见阿里巴巴在社交领域从未放弃过。
微信推出红包功能后,阿里巴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加大了在社交领域的投入。比如花重金签约2016年春晚,还花2亿在支付宝鼓励用户建立友谊。有一股为赢得社会地位而殊死搏斗的强烈气势。腾讯这边,虽然被抢了春晚有点尴尬,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脚步走的。虽然之前的红包照引来不少非议,草草结束,但摇一摇红包也能火。相信随着春节的临近,微信一定会有新的动作。总体来看,微信依然牢牢掌控着战略主动权。
阿里巴巴正在千方百计地突破微信的封锁来宣传自己,而微信则竭尽全力封锁阿里巴巴活动的所有入口。这或许会成为未来两者竞争的常态化表现。
互联网金融时代来临:阿里巴巴为何如此关注社交?
业内有一句话,腾讯擅长做产品,百度擅长技术,阿里巴巴擅长运营。其实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
虽然腾讯出品的很多产品确实不错,但体验并不是无可挑剔,甚至还远未达到完美。大家都说QQ好,但是微信一出来,大家就发现QQ产品其实也不过如此。事实上,腾讯最赚钱的游戏大部分都是别人开发的,由腾讯发行和运营的。之所以大家对腾讯的产品有牛逼的印象,是因为很多产品确实不需要太担心成本;其次,腾讯拥有超级无敌渠道,用户没有机会比较其他产品,只能使用腾讯产品。 。感觉腾讯每次推出产品都能爆红,给人的感觉就是它的产品非常有能力。
腾讯的超级无敌渠道就是腾讯的IM。 IM与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并且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用户界面。只要把你想要推广的产品放在上面,就可以轻松获得大量客户。
早年,腾讯模仿淘宝成立了拍拍。虽然利用QQ吸引了海量流量,但还是差了一点,始终被淘宝领先。结果就是腾讯仍然缺少阿里巴巴的一项资源,那就是商业资源。淘宝的成功是大量的用户和大量的商家带来的。腾讯只有用户流量,就像一条腿跛着走路。自然是跟不上淘宝的。因此,阿里巴巴从来没有真正将腾讯视为竞争对手。
但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应该说,这个领域是马云长期战略的一部分——从互联网商务向互联网金融转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为此,马云甚至不惜与雅虎分手,分拆支付宝,他也正是看中了这个市场的前景。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本来就受制于业务资源短板的腾讯,在做互联网金融时却不受这个硬伤的束缚,立刻就与阿里巴巴平起平坐,甚至弯道超车。本来互联网金融已经进了马云的口袋,而当他思考如何慢慢颠覆传统银行时,腾讯突然介入,这自然让阿里出了一身冷汗。
淘宝世界:海量用户如何互动?
对于社交网络的巨大力量,其实业界已经有共识。即使不直接做IM,加入社交元素,做“轻社交”,对于增加产品的粘性和活跃度也是非常有利的。
淘宝(包括阿里巴巴旺旺)是阿里巴巴流量最大的产品,也承担了阿里巴巴的很多社会实践任务。淘宝其实并不缺乏社交元素。例如,非常重要的用户评论是社交内容。
淘宝曾推出淘江湖等SNS产品,希望通过熟人圈子解决产品推荐问题。但这个产品忽略了一个问题:熟人圈子并不能解决产品推荐最关键的问题——数据稀疏。简单来说,我想买的东西我朋友不一定买,适合我的产品也不一定适合我的朋友。这意味着,一方面,推荐的参考价值不大,另一方面,也没有维持社交关系的价值。与此同时,大量无效推荐也伤害了淘宝的用户体验。淘江湖失败后,淘宝在社交活动上显得十分谨慎。
近两年,美丽说、蘑菇街等社交电商崛起后,人们发现,基于兴趣聚合用户,以意见领袖买家、专业编辑为中心进行社交推荐,是当今社会较为可行的社交路径。电子商务领域。现在,淘宝也重点推广“买家秀”等社交关系较弱的产品,不再涉及熟人关系的复制。
淘宝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有产品数量过多。解决产品推荐问题,社交网络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之一。未来,淘宝的做法也应该着眼于解决自身问题,而不是旨在对抗腾讯。基于产品主题构建弱社交关系应该是淘宝社交网络的发展规则,比如基于产品细分品类推出论坛。
支付宝朋友圈:金融与社交真的能融合吗?
2015年7月,支付宝9.0推出后,业界一片哗然。新推出的好友功能几乎是微信的完整复制,包括一对一聊天、群聊、发红包等微信核心功能。推出半年多来,支付宝显然没有达到运营商的期望。这款社交产品陷入了与飞信(曾经是微信和QQ的最大竞争对手)类似的困境——用户数量巨大,但用户之间尚未建立关系,尚未形成沟通习惯。
微信的社交关系是从QQ导入的。如果支付宝依靠熟人之间的转账来建立社交关系,恐怕永远无法赶上微信。蚂蚁金服显然很清楚这种情况,在临近春节时花费了大量真金白银来鼓励用户建立社交关系。然而,这真的能打破微信的社交垄断吗?
微信红包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使用门槛很低,另一方面它符合社会金融时代碎片化和利他的规律。支付宝的付拍游戏使用门槛较高。用户依靠利己主义来添加好友,这需要很高的激励水平。如果届时收到的红包达不到用户的预期,支付宝可能会面临另一场口碑危机。尽管这次促销促进了部分用户建立了关系,但没有交流场景,他们很难使用支付宝进行联系。
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不希望支付宝这个支付工具变成聊天工具。但“去工具化”已成为支付宝未来的战略方向。支付宝将成为承载马云社交和O2O梦想的商业平台,也将成为与腾讯争夺移动互联网接入的主要武器。笔者并不认为金融与社交注定无法融合,但从支付宝目前采取的措施来看,显然还不够。不是投入的钱不够,而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能够带来病毒式效应的措施。
O2O市场需要大量投资才能开拓,但社交市场相对困难。笔者建议,如果蚂蚁金服可以考虑直接刺激用户给好友发红包,支付宝每发十个红包就给你一个。用户自然会添加更多好友,以便发红包。而且这种加好友的行为纯粹是无私的,不会引起过多的担心打扰好友。从时间上来说,没有必要去参加春晚的热闹。要知道,专注社交和做双十一促销是完全不同的。一定要占用用户的碎片时间。如果参加春晚,很多用户的注意力会被各种活动抢走。
钉钉企业市场:会重蹈“来来去去”的覆辙吗?
说到钉钉,这个产品是由一个来了又走的团队开发的。从它的定位也可以看出,这个产品团队已经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钉钉并没有像来往那样在大众传播领域与微信直接竞争,而是转向企业社交。组织架构管理、企业级通讯录,甚至邮件、审批等常见的企业办公功能都可以使用。钉钉拥有免费的电话和电话会议资源,对于现代移动办公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和团队来说非常实用。
新版本钉钉还推出了红包功能,对于需要经常“打赏”的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功能。虽然腾讯也有类似的产品,RTX腾讯。但该类产品的用户群较为碎片化,不会像微信那样形成牢不可破的规模效应。自然,钉钉成功的概率就会更高。
然而,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对于企业社交来说,虽然竞争要小得多,但推广难度却相当大。腾讯在RTX上耕耘多年,但还有很多人从未听说过。像钉钉这样的企业产品需要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推广,而这仅仅靠广告是无法实现的。打破既定的办公习惯,甚至削减电话会议预算都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做出的决定。
与腾讯不同,阿里巴巴拥有庞大的本土推广团队。 RTX和企业QQ没有做到的,钉钉也不一定能做到。虽然笔者从产品角度对钉钉还是高度认可的,但我仍然认为钉钉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但最终,即使钉钉成功了,也很难对微信产生实质性影响,因为它们可以看作是针对不同市场的两类产品。
参股并购:狼群战术能奏效吗?
除了直接开发和运营产品外,阿里巴巴还投资和收购了许多社交产品。比如曾经辉煌的新浪微博、凭借“搭讪神器”成功突围的陌陌、国外著名网站等。阿里巴巴的社交策略似乎是广撒网、靠依托狼群战术围攻微信。只要一个产品成功了,就能起到对抗腾讯的作用。
不过,目前前景并不十分乐观。新浪微博被微信成功超越,完全无力还手。虽然微信和微博的定位还存在一定差异,但朋友圈比粉丝圈更适合维持熟人关系,公众号在传播自媒体新闻方面比大V更强大。微博新闻传播速度快的优势有时会成为其负担——谣言的泛滥让新浪微博失去了作为新闻来源的可靠性。
除了微信之外,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客户端也抢走了很大一部分用户群。现在微博上只剩下明星和粉丝的互动了。这一幕暂时无法替代。曾几何时,微博最大的烦恼就是巨大的流量无法变现。如今,可行的变现模式尚未探索出来,但流量已今非昔比。
笔者认为,微博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缓慢的策略。微信自诞生以来,每年更新数十次,推出了红包、语音识别、公众平台等众多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微博历史较长,每次改版都会涉及更多的界面调整。这样的产品能力肯定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
陌陌成功地开始了与陌生人的社交,也算是避开了微信的边缘。然而却陷入了与陌生人交往、无法积累社交关系的必然命运。上市以来,陌陌股价表现一直不温不火。截至发稿,陌陌股价为11.7美元,低于IPO价格13.5美元。这说明资本市场并不看好其发展前景。虽然“勾搭神器”的称号让其获得了快速的初步积累,但也极大地制约了产品的转型。资本市场的压力也让陌陌更多地关注如何变现,而不是如何挖掘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微信对商业化持谨慎态度,做出判断。这种情况已经决定了陌陌不可能成为微信的潜在竞争对手。
至于国外的社交产品,短期内不太可能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它们更像是阿里在海外埋下的阻击微信扩张的“地雷”。他们的防守意义大于进攻价值。与拥有天然流量的淘宝、支付宝相比,这些“国外用户”似乎缺乏挑战微信的底气。这样的狼无论有多少,都不会形成真正威胁微信的产品。
夹缝中求生存:微信给行业留下了多少机会?
在国内社交,绕不开微信和QQ这两座大山。与PC时代相比,移动互联网至少给了非腾讯产品两种建立社交关系的渠道,即通讯录和位置。但除此之外,还必须有一个允许用户交互的抓取器。遵循这个思路,业内有两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脉脉和无米。脉脉基于职业属性建立了社会关系,已经能够安定下来。也算是找到了微信朋友圈的一个小缺口。无迷意味着与陌生人的交往更加深入、更加彻底。
也许行业还有很多其他属性可以用来建立和沉淀社会关系,但我们还没有发现。微信已经完全占领了大众社交市场,但无法兼顾小众社交。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用户希望有一个实时交流健康问题的平台,但他们从来不希望与微信朋友圈有任何关系。我相信这样的小众领域还有很多是微信的产品形态注定无法满足的。
业界社交产品的另一种形式是第三方即时通讯SDK。通过帮助APP快速构建即时通讯能力,此类企业也可以获得收入,持续获取用户数据。代表企业有融云、极光推送等,阿里巴巴旗下友盟也推出了类似产品。腾讯无法垄断移动互联网,APP总是需要一个可以自由掌控的社交工具。因此,提供这种能力的公司永远有生存的空间。
阿里巴巴还有一个微信没有的社交资源,那就是信用。信用等级越高的用户显然会拥有更大的社会话语价值。阿里巴巴或者支付宝不妨在社交身份认证方面多做一些工作,或者找到独特的做法。
对于笔者个人来说,我希望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被一家公司所垄断。遭受损失的还是用户。正如电商行业有很多选择一样,社交网络也需要更多选择。阿里巴巴或许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推动者。 2016年春天有望成为阿里社交生活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