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长按发送的消息(包括图片)并选择退出多选。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发送的消息可以轻易撤回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为了不让千颂伊看到潜意识里的“告白”短信,wuli do教授不惜动用时空穿越和空间静止两大“杀手武器”。
其实,没有必要羡慕杜教授。自从微信召回功能推出后,每个微信用户都可以比拟超能力,轻松召回消息。
那么,在没有超能力的帮助下,微信是如何同时从双方手机中提取信息的呢?
以A向B发送消息并撤回消息为例:
一个。发送消息时,您自己的微信客户端会生成一条全局唯一的消息,并附加到要发送的消息正文中。
B.当接收到消息时,存储消息正文并显示消息。
C. 撤回消息时,如果您知道已发送的每条消息的正文以及需要撤回哪一条消息,则将该消息附加到撤回命令中。
D、收到撤回命令时,根据撤回命令,在自身数据库中查找对应的消息体,然后显示撤回效果。
为什么微信撤回消息只需要2分钟?
移动互联网时代将大家推入了一个异步信息处理的时代。大多数人会在一段时间后处理消息。相比之下,两分钟就显得有些短了,他们常常会遇到想要退出的时候。才发现保质期已过。
那么,我们需要设定提款期限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在双方对话中,如果不设定退出时间,会出现两个危害:
一个。消息发送后,如果不设置撤回时间,对于一些发送时间较长的消息,接收者很可能已经看到了。如果发件人撤回,会让双方关系更加尴尬,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B.消息发送后,如果没有撤回时间限制,发送者可以撤回任何历史消息,这会导致对话上下文不完整,影响用户体验。
那么为什么提现时间是2分钟呢?不能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吗?
对此,微信产品团队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从消息接收者的角度来看,2分钟是一条消息从接收到阅读的平均时间长度。提现时间在2分钟之内,这将最大程度地保持上下文完整,给人稳定的用户体验。
如果短于2分钟,发布信息的人可能根本来不及意识到信息错误,就已经错过了撤回的机会;
如果长于2分钟,则消息被接收者阅读的概率大大增加,发送者无需撤回。此外,撤回很久之前发送的信息也会破坏语境连贯性,严重影响对话体验和效果。
与其设定时间限制,为何不在召回功能中提醒对方已读过呢?
虽然从收到消息到阅读消息的平均时间是2分钟,但我们无法知道收件人在什么时刻会阅读发送的消息。这会导致提现功能有时不那么及时,从而陷入著名的“薛定谔的猫”问题。
那么,微信为什么不在召回功能中提示对方已读呢?这样,信息发送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否撤回。
如果有阅读提醒的功能,那么接收方就会知道发送方已经知道自己看到了对方想要撤回的信息,这种场景会让双方更加尴尬。
通常,收件人不希望发件人知道他或她是否已阅读该邮件。例如,在常见的员工-老板群组中,老板发送消息后,如果发现员工已阅读消息但没有回复(比如约会等),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板难免会对员工产生不满。
但如果没有已读或未读的提醒,老板就不会知道员工是否在线,员工也不需要一直盯着手机。
这些设置背后的产品理念是微信不想给消息接收者带来压力。微信比发送者和接收者更注重接收者的体验。
为什么微信撤信息时有文字提示?
既然撤回信息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后悔药,为什么他们吃完饭后还要留下“某某撤回信息”的提醒“标签”呢?
微信消息撤回有点像邮件撤回。发送的那一刻,对方实际上已经在锁屏上得到了“通知”,因此很难做到无痕。
以苹果手机为例,只要打开微信的“通知显示详情”,并允许手机显示微信“通知”,那么即使对方撤回的信息也能在“通知”上找到苹果手机的情况:
由于大家都不是拥有特殊能力的教授,信息发布会肯定会留下痕迹。如果收件人收到通知,但打开后没有发现邮件,则认为邮件丢失,要求发件人重新发送。这会让双方都更加尴尬。
另外,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商务谈判或者贷款,如果没有撤回信息的文字提示,也会给对方的利益造成损失。比如,知乎网友提到贷款问题:
从功能开发的角度来看,提现功能的诞生是为了考虑诸如拼写错误或发送给错误的人等正常使用场景。对于那些特殊场景(如情侣吵架等),用户在发送消息前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以免错过提现时间,不幸酿成“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