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看病难”、“看病烦”提供了解决方案。依托各地互联网诊疗加速,专家远程会诊、“云诊所”、健康咨询、送药上门、预约检查等在线医疗服务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互联网普惠医疗时代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江苏:互联网诊疗加速推进,三大瓶颈待突破
今年4月,无锡市中医院副院长谭光兴为一位正在随访的患者开了中药。通过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挂号和诊疗,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医院配制的中药汤剂;江苏省人民医院,升级后的互联网医院小程序可为患者提供在线问诊、送药上门、健康咨询、检查检查预约等一站式医疗服务……
自2019年首批7家互联网医院正式启动以来,江苏已有139家医疗机构获批上线互联网医院,备案注册医生护士3159人,为互联网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撑。疫情发生后,江苏多家互联网医院加速升级转型。通过添加“云诊所”专家账户、在线添加多个科室、添加中医处方开具和药品配送服务,患者只需点击屏幕即可享受多种医疗服务。 。
江苏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负责人常成表示,2020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和支付系统的完善,医院互联网诊疗量大幅增长,云门诊量也从过去的每年1万人次左右增加。到10万左右,预计今年将超过15万。
据了解,除了白天“云门诊”外,江苏省中医院还开设了夜间“云门诊”,从18:00延伸至22:00,不仅满足了办公需求方便了工作人员,也方便了不熟悉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后者可以等到孩子下班后协助进行在线咨询。
今年,国家公布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对互联网诊疗业务、药品、人员、医疗机构等监管做出了详细规定。江苏不断加快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建设,规范互联网医院审批,依法加强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推动互联网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无锡目前有9家互联网医院,都集成在市级统一门户上,也接入江苏省医疗服务监管平台进行统一监管。”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和信息化司司长刘兴宇说。
记者从江苏省卫健委获悉,全省已建成统一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和基于江苏省国家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监管服务体系,可支持利用互联网开展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工作。一种技术手段。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互联网医院、互联网的准入监管、过程监管和综合监管诊断和治疗。
依托互联网医院,江苏互联网诊疗快速发展。 2022年以来,截至4月初,江苏互联网医院已累计在线复诊超过14万例次,在线问诊超过2万例,开出在线处方近17万张。但随着互联网诊疗的进一步推进,一些技术和政策层面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首先,互联网诊疗成本效益倒挂。江苏“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试行价格参照三级医院标准。主任医师线上门诊咨询费用为35元/次,但线下服务收费每次约50元至200元不等。收费上有很大的差别。常程表示,互联网诊疗的成本其实非常高。一个病人的就医需要医院四五个人提供保障,包括信息、物流、客服等。此外,线上就医的平均时间是线下就医的两到三倍。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成本效益倒挂可能不会持续太久。
其次,互联网医疗平台需要规范。 “互联网诊疗一定要和实体医院挂钩,这一点非常重要,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常程表示,实体医院对所有在线医生都有资质审核,对处方、药品等也有严格的后台审核。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自行定价,吸引很多医生加入。在让民众看病更方便的同时,也埋下了一定的医疗隐患和风险。 “特别是一些平台搞医疗‘抢单’,一旦发生纠纷,平台能承担诊断错误的后果吗?”
三是外地医保缴费仍不顺利。今年3月,无锡首批两家医院开通医保结算,医保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直接在线完成医保缴费。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医保一体化不力,特别是省内异地医保缴费的缺失,仍然是制约互联网诊疗运行的最大瓶颈。这也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痛点,应尽快克服。
上海:“5G+”智慧医疗拓展更多场景
一批服务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在快速稳定的通信网络支撑下,成为上海“数字战疫”的“特种部队”。
其中一款已在方舱医院投入使用的5G消毒机器人,配备了紫外线灯、超干雾发生器和等离子空气净化三大消毒模块。它可以在会场内自由穿梭,可以24小时“保持清醒”,帮助降低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
参与方舱医院通信基础设施部署的上海电信工作人员表示,在通信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内部署的4G/5G网络、光纤网络、云WiFi等可与方舱医院配合使用。医护人员、病人和各种机器人。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
基于此前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建的基于5G网络的国家新基建超大城区智慧医疗应急救援系统试点示范项目,上海联通建设了5G医疗专线瑞金医院网络覆盖多个院区。利用5G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影像、超声、ICU监护、远程会诊等数据的实时高效传输和智能管理,为疫情期间医院诊疗服务提供重要帮助。
除了疫情防控应急保障外,上海多家医院还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在远程诊疗、急救等方面引入5G、边缘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医疗资源在更多区域、更广场景共享。
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与上海电信利用5G专网和区块链技术建立了“5G疑难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诊系统”。新生儿患疑难危重疾病往往非常危险,需要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急救中心的密切配合。随着这一系统的引入,当新生儿被送上救护车时,他们将进入配备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的“智能转诊舱”。转诊舱采集到的新生儿生命体征数据、视频等将通过5G专网实时传输给儿科医院候诊的专家团队。专家可以为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提供实时指导,还可以在患者入院前讨论一系列治疗方案。区块链技术具有数据不可随意篡改的特点,保证了母婴信息在跨医院传输过程中能够安全获取、浏览、使用。
以千兆光网络、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也对各地加强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上海援藏干部介绍,疫情期间,不少上海医生进行线上问诊,与日喀则医生交流,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和典型病例。
根据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名单,涵盖“5G+急救”、“5G+远程诊断”、“5G+远程治疗”、“ 5G+远程重症监护”、“5G+中医诊疗”、“5G+医院管理”、“5G+智能疾病控制”、“5G+健康管理”等方向。上海有多个方向的应用试点项目,总数约80个。
截至今年4月,我国已累计建设5G基站161.5万个,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和全球最大的5G共建共享网络,覆盖所有地市县、87%的乡镇以及全国各地的村庄。我国历史性地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宽带”,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脱贫县。无论是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安静的乡村,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享受着数字化浪潮带来的红利。
上海已建成并开通5G基站。上海5G基站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公里8.2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20.8个。 5G应用“海上扬帆”行动计划稳步推进。 5G逐渐成为上海数字经济发展的舞台。 “主角”之一。
根据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发布的《5G应用“扬帆出海”行动计划(2022-2023年)》,到2023年底,上海5G基站密度将增至每平方公里10个,每万人基站数量将增至28个。在社会民生领域,上海将建设一批“5G+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照明”示范项目。到2023年底,5G应用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行业的渗透率将超过30%。
随着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上海的“5G+”智慧医疗有望惠及更多民众,为人们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四川:互联网是“加法”,看病之忧是“减法”
“排队3小时,看病5分钟”……这种生病去医院的经历曾经让人非常苦恼。如今,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医疗的“联姻”,长期困扰患者的看病难、看病麻烦等问题,正在通过技术的“加法”和“减法”得到缓解和改善。 ”的中间过程。如何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看病更省时、省力?四川,一个人口超过8000万的大省,正在探索“破题”。
“家门口挂北京专家号”
在四川华蓥市人民医院,家住华蓥市双河街道的欧阳军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前两天,我的孩子接到了北京专家的远程会诊,明确了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欧阳君看着孩子的检查报告,有些激动。 “没想到我家门口竟然有这么多北京专家,真是太好了。” ”
欧阳军所说的“在家门口挂北京专家号”,来自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近期实施的“行走医院”项目。该项目采用信息化软件系统搭建远程诊疗平台,采用“互联网+远程诊疗”模式,实现华蓥市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国内知名医院的互联互通。顶级医院。
和欧阳军的孩子一样,华蓥市洋河镇居民戴俊新也接受了北京专家的远程会诊。戴俊新,65岁,腰部疼痛、僵硬。在洋河镇卫生院医生的帮助下,他拨通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专家张建军的电话。经过会诊,张建军为他制定了物理治疗方案。 “到乡镇村就能看到北京专家看病,很方便!”戴俊信连连称赞。
“每天为我市免费开设100个专家账户。”华蓥市卫生局基础卫生股股长杨华介绍,华蓥市目前已与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中日友好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该院等10余家三级医院的互联互通、专家信息、专业领域、可预约时间等将在华蓥人民医院提前公布。 “随着试运行,互联三级医院的数量将逐步增加。”
除远程会诊外,“行走医院”项目还为行政村卫生室配备“全科医生援助包”,协助村医为患者进行各项基础检查,将优质医疗资源“带回”千家万户。华蓥市明月镇朱河村卫生室医生江前良表示,有了“全科医生救助包”,检测项目更多了,检测结果也更准确。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记者了解到,2019年以来,四川全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旨在搭建优质医疗资源互联共享平台,着力解决“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问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有限、医疗资源短缺,实现“小规模医疗”。病不能出村,大病不能出县。”
——推广便民服务,让数据多走、人少走。四川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正在大力推动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线上服务。截至2022年5月,累计预约预约1.68亿人次,移动支付3.56亿次,在线查询检查结果3.25亿次。
与此同时,四川也在加快电子健康卡的普及应用。截至2022年6月,四川累计申领电子健康卡5833.89万张,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扫码就医581家。累计扫描二维码就医5.26亿条,大大减少了重复办卡、排队挂号、缴费的情况。以及其他非医疗费用。
——积极发展互联网医院。组织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发展互联网医院,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是推动“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基础。四川省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省共建设互联网医院206家,累计提供在线问诊305.5万人次、在线随访441.5万人次、发放电子病历451.5万份。处方。
——完善远程医疗网络。目前,四川已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287个,三级医疗机构和88个贫困县100%覆盖。同时,通过全面推广“基线检查、优质诊断”模式,截至2022年5月,四川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51.85万人次。
——推动川渝地区电子健康卡“二维码互认”。四川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完成两地电子健康卡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截至目前,四川462家二级及医疗机构实现了“扫码就医” ”凭重庆电子健康卡,累计约29万次。
“加减法”未来还将继续
采访中,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医疗”建设任重而道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主要体现在缺乏统筹协调和协调配合上。信息化建设联动、系统建设重复、分散建设。不同程度仍然存在;区域间、上下级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突出;互联网医疗服务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明显……
“互联网+医疗”的探索已从最初的野蛮生长走向理性发展阶段。接下来如何继续做“加减法”呢?如何实现“医疗资源跟着人走”?有关专家和一线医务人员表示,“互联网+医疗”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作。未来将在精准动态监管、打通医保支付瓶颈、建设智慧医院等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数据赋能,助力“互联网+”监管动态化、精准化。蒋前良等基层一线医生建议,明确医疗机构和医生信息的网上挂号和数字身份认证机制,保证诊疗服务记录的真实性和电子数据的合法性,让医疗卫生服务更加顺畅。数据全程可追溯、可查询、可追溯。 。
2016年10月,四川在全国率先提出“医疗服务信息化监管”思路,并依托国家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省市监管平台。
二是加快系统推进智慧医院建设。采访中,多位专家提到,“互联网+医疗”不仅是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更是要逐步打通医院的各个“关节”,以“互联网+”为手段,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个性化医疗服务平台也是建设智慧医院的目的。
四川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于2019年底启动智慧医院建设,制定了智慧医院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以更好的方式推动医疗机构智慧医院建设。基本条件。 103家医院成功创建四川省智慧医院。
三是探索构建“互联网+医疗”服务“新场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外科陈哲宇教授介绍,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西部和藏区建立了“一网两模”包虫病防控体系,依托华西医院远程医疗网络,线上与现场相结合的包虫病防治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并对甘孜州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同质化、规范化培训,帮助他们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有关专家还呼吁,加快探索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新场景”,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升级。
记者了解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设了智慧病房,依靠可穿戴设备自动采集患者身体数据,通过移动床边设备实现床边视频会诊;雅安市人民医院建立了5G移动CT脑卒中救护车,基于智能移动脑卒中救治系统,探索“上车入院”的院前急救模式;德阳市人民医院探索推广“数字影像云片”服务,为患者提供数字化影像服务……当前,“互联网+医疗”在四川发展 多家医院深度部署,持续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就医和人们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