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钱包支付超额?女子惊现三个陌生账号

2024-10-30
来源:网络整理

我什么都没做,但微信支付花了 260,000 美元?!玩微信时要保持警惕!

今年8月6日,来自广州番禺的王女士,正准备用手机给朋友发微信红包,却寄不出去。晚上,微信客服给王女士发了一条信息,这让她摸不着头脑。

主题:Ms. Wang:

客服说,国家规定的零钱是每年20万元(限额),但是我已经超过了26万元。

王女士表示,她很少使用微信支付,即使用,也只是偶尔发红包,为什么微信客服提醒她,她的微信钱包支付已经花了26多万元呢?她的微信钱包里也没有那么多钱。王女士立即致电客服,对结果感到震惊。

主题:Ms. Wang:

客服说你没有这个账号,但是你有其他账号,但是我只有一个微信支付账号,根据(客服),我查了一下我还有另外3个微信账号,加起来总共有4个

王女士得知有人盗用了她的身份信息,开了多张银行卡,并绑定了 3 个微信账号进行资金兑换。

主题:Ms. Wang:

我在银行查了一下,银行卡是在罗湖开的。

一番波折,王女士终于在一家银行注销了其中一张银行卡,直到(注销前),这张银行卡还是有资金流入的。

王女士担心其他银行

她的身份证还会有银行卡吗?

微信客服:

取消绑定,您可以向后台工作人员提交信息进行取消,但要取消(账号),您需要提供账号后我们才能取消

律师指出,由于该微信账号是以王女士的实名注册的,因此该党与腾讯之间的服务合同是在该党认可后生效的。

律师: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作为合同的一方,有权要求访问和更正自己的信息。

新闻

多一点

哦,我的上帝!你全身的信息都可能在骗子的手中!

央视揭露个人信息交易黑链

今年4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截至日前,全国公安机关网络安全部门已破获刑事案件120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300余名,缴获信息2900多亿条。然而,在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个人信息交易的黑色产业链。

犯罪分子猖獗,每天出售数千条信息

在此次专项行动中,山东菏泽网安部门侦破了一起网络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重大案件,并抓获了在个人信息交易圈颇具影响力的犯罪嫌疑人楼某。据警方介绍,娄的网名是“甜甜”,在圈内非常有名气。他活跃在十几个 群里,交易种类繁多,每天能卖出上千条消息。为了逃避警方的注意,娄某离开了浙江的老家,去了广西,用一套虚假的身份信息“换脸”,还经常换手机号码,这也增加了警方抓捕的难度。

办案警方表示,“天甜”被捕在圈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甚至直接导致其他中间商和下属的生意瘫痪。

△ 网名“天甜”的娄(右)被抓获

“内鬼”——中间人——骗子 黑链层级分明

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是掌握着各行业大量客户信息的员工,他们也被称为“内鬼”。这些“鬼”存在于金融、电信、教育、医疗、工商、房地产等众多行业,他们可以轻松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并转售。包括个人学历、信用信息、快递信息、航班信息、房产信息甚至计划生育信息等,都可能通过这些“鬼”流入中间商的手中。

△ 在银行工作的 Zhen 利用职务之便私下查看个人信息

据悉,由于泄露的公民个人信息涉及领域广泛,共计40多个类别,中间商甚至可以根据买家的要求,实现各种“私人定制”的数据和信息组合。

微信网址链接怎么支付_微信支付网页链接_链接微信支付网址是多少

△ 中间商与“内鬼”之间的微信聊天内容。

专门从事诈骗的骗子处于这条黑链的末端。购买个人信息的过程既快捷又简单:买家在群中找到要卖的人,提交他已经知道的个人信息,半小时内,中间人就可以给出反馈。例如,如果买家知道一个人的手机号码,想要他的快递信息,只要他把手机号码发给群里,中间商就可以很快查到这个人的快递信息。如果您与中间商建立了信任关系,您也可以“货到付款”。

利润驱动 + 缺乏监管助长黑链

为什么本应保密的个人信息如此容易落入犯罪分子手中?利润驱动和缺乏监管是两个主要因素。

快递员 Wang 从事快递工作超过 5 年。从今年 5 月开始,他利用职务之便,从公司内部系统复制了大量客户的个人信息并出售。这些个人信息包括客户的姓名、电话号码以及家庭或工作详细信息。据王某供述,他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靠卖信息的业务,赚了2万、3万元的利润。生意兴隆的时候,他光靠卖信息就能一天赚1000块钱。

目前,大多数公司未能在监管层面严格控制像 Wang 这样的个人信息隐私检查行为。虽然涉案公司和单位有相关的内部规定,但严禁泄露客户的个人信息。但根据嫌疑人的供述,“其实没人在乎,完全靠自我意识。”

△ 王某受利益驱使走上犯罪之路

公安部门将继续打击

根据 2016 年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54% 的中国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84% 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不利影响。目前,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也成为公安部门打击的目标。

下一步,公安机关将继续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重点打击出售、盗窃和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同时,将对所有容易造成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环节进行监管,加大自查自纠力度。

警官小贴士:被骗的四种情况 有四种处理方法

01

点链接中毒:报失手机用过的所有银行卡

第一种最常见的是手机木马中毒骗局,发现银行卡被盗用。曾警官表示,这种欺诈行为是误打错了链接的欺诈网址,一旦点击,手机就会受到木马病毒的攻击,然后木马马会分析你手机里的信息,拦截验证码短信,然后被不法分子偷走刷银行卡。

温馨提示:当您点击手机上的未知链接时,出现收不到短信、打不来电等异常情况时,建议您立即挂失已使用的银行卡。如果您发现某张银行卡被盗,请立即报失您手机上使用的其他所有银行卡。然后联络银行找出款项的花向,例如,若是用来在网上购物等,你也可以联络网站商户采取补救措施。

02

如果您被骗使用 ATM 转账:向警方报案并提供转账收据

第二种最常见的类型是 ATM 转账诈骗,您在转账后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温馨提示:如果你在转移账户后发现自己被骗了,会立即报警,并提供完整的嫌疑人账号和转移收据。这不仅便于公安机关的快速处理,而且在向警方报案时可以作为证据。

“基本上,成功的案例都能提供完整的案件涉案账号”,曾警官提醒说,转账时一定要保留收据,不要丢失,上面有嫌疑人的账号,报案时向派出所出示。

03

网银盗窃骗局:挂断电话,找银行客服进行验证

第三种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网银盗窃诈骗,资金从活期账户转移到理财账户或购买贵金属理财产品。因为当前余额的变化会引起公众的恐慌,以至于他们后来会落入骗子的圈套。

温馨提示:一旦发现活期账户有异常变化,当有陌生电话时,立即挂断电话并拨打银行客服咨询电话,核实异常变化的去向。

04

收到诈骗短信:您可以发送短信来关闭诈骗号码

根据移动端介绍,如果移动端用户收到冒充熟人的欺诈短信,可以发送“欺诈短信号码 * 欺诈短信内容”进行举报。在确认存在大量发送欺诈短信后,移动公司将依法关闭该号码。

最后,小编再次提醒:

谨防您的身份泄露!

我不知道它是怎么泄露的?

那你就得注意以下↓↓↓

这就是您的个人信息泄露的方式!

据统计,78.2% 的网友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包括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的收集越来越容易,例如购物收据、快递账单、旧手机、身份证复印件、公共 WiFi、在线问卷等......所有这些方法都可以泄露您的个人信息!如何预防?戳图了解↓↓转发提醒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