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和制度需要完善,信息服务也需要统一。
示范区省际公交车迈向“城市公交”
记者 任俊曼
“现在示范区1路公交车开通了,我就不会再骑摩托车回上海了。”没想到,说这话的人竟然是一位71岁的老人。
老者名叫黄无尘。他在苏州市吴江区汾湖居住了10年。他曾经骑摩托车往返于汾湖月亮湾社区和上海共福新村的家。单程大约需要 2 小时 20 分钟。如今,“示范区一号就在门口,我已经拿了两次了”。 “我是来到这个社区的第二个家庭。”黄武辰说,这个小区的居民大部分是上海人。例如,他的家在上海普陀。 2016年,沉奶奶和老伴搬到了这里。她说:“老伴经常回上海,示范区1路公交车开通后,方便多了。”
很多居住在吴江汾湖的上海人都知道,以前回上海必须乘坐7307路,转乘青津线或青商线。经济实惠,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要到吴江的“当东”下车。乘坐青津线、青商线,要步行一两公里越过省界。此外,还可以从汾湖客运站(原名“临湖客运站”)乘坐省际客运前往上海虹桥、上海南站等地。如今,7307路已在现有线路上延伸至上海大观园,并“变身”为示范区4路,下车换乘无需步行,可直接上车前往上海市中心。
去年11月4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5条跨区域公交示范线正式开通运营,部分区域公交与上海地铁17号线实现无缝衔接,成为“一体化”让每个人都能看到、感受到。”朱家角古镇、东方绿船、黎里古镇、西塘古镇等省界多个旅游景点也有公交线路连接。
有人担心没有人乘坐公交车跨省,怀疑是否会有如此大的需求;还有人“好心”“安排”公交车乘客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没想到公交车上装了摄像头,乘客挤满了,座位都难找。 。记者连续几天乘坐多趟省际公交车,情况也是如此。
这是发生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一个小故事。跨省公交这件小事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打破界限的创新。
“突破”是共识
省际巴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在江苏太仓,就有至少6条省际公交线路从太仓各镇开往上海嘉定北站、美兰湖站、上海嘉定客运中心。江苏昆山周庄、花桥、石浦等地也有通往上海曹营路地铁站和白河镇的公交线路。上海与浙江之间至少开通嘉善328、329路、平湖315、319、207路等7条公交线路,连接姚庄、丁扎、新埭、枫泾等城镇以及上海与浙江的邻近地区。起来。还有“海上”的省际巴士,比如上海滴水湖地铁站至浙江嵊泗沈家湾客运站之间的洋山专线,还有崇明岛的南龙专线,从上海滴水湖地铁站至浙江嵊泗沈家湾客运站上海市崇明区南门客运站。抵达江苏省启东市启龙镇。
记者在江苏南京和安徽滁州采访时,从南京乘坐公交车跨越省界来到滁州。 2017年4月,始发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的611路公交车,将终点站从南京永宁街西阁汽车站延伸至滁州宁楚换乘中心,解决了公交“宁楚”的问题路口“最后一公里”问题。
省际边境的“转运中心”也并不少见。早在2011年,在汾湖口岸至筼筜大桥之间的“汾湖站”,青浦运营的青津线跨越省界,与吴江7319路实现零距离换乘。
交通运输的本质是互联互通。据“老夫子”回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上海、江浙交界处以及青浦、吴江、嘉善、昆山等邻近地区就有交通合作机制。 “此次合作主要集中在与水上交通执法沟通、连接省界等方面。”边界水道、公路项目等。上海、江浙各县市几乎每年都会举办,大家都会带着交通图拼成一对,商量走线调整,为以后的交通衔接预留空间。
类似的合作一直在推进,但此前更高层次的合作机制尚未明确。 “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无缝对接。”
“以前,即使两省的公交车站相距只有一公里,公交车也无法穿越。”全凤恩回忆,他参与了328路公交车开通的筹备工作,“花了三年多的时间”。他说,但是金山枫泾方圆几公里范围内没有车站,直接到枫泾汽车站。
今天情况非常不同。示范区三号线的开通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参与的干部都能感受到融合性很强。 “以前修一条线要花几年时间,现在一次会议就能达成共识、敲定大纲,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能开通,效率很高。”全凤根说道。
当示范区公交车开通时,两区一县都在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包括车站、候车厅、枢纽站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通过财务核销免收跨省公交车通行费。在保障省际公交车安全方面,两区一县将加强重大活动期间的安保力量。对于跨省运作中还存在的一些制度性难点,大家有一个共识——“必须突破”。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是先做后突破,还是先突破后做”。不同的方法导致相同的目标。
早在2011年,青津线跨省界开通,青浦、吴江正在取得突破。 “当时我想,如果有问题需要解决,我就先划掉,然后再谈。”长三角一体化已成为国家战略,这就是“底气”所在。如今的一体化示范区,正在把分属不同省市的三地变成“一区”,就不用担心“好心办坏事”了。未来,“省际公交车”有望像“城市公交车”一样运营。
连接古镇与高铁
省界地区多为交通枢纽站。过去,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之间的一些毗邻地区出行必须依靠“黑车”。时至今日,在上海地铁17号线东方绿舟站示范区,还会有人主动与排队等候公交车的乘客搭话:“要搭车吗?”只见有人开玩笑:“你可以等车开,再问。”
如今,两区一县运营的5条省际公交线路,主要是为了满足现有的出行需求。未来,随着新产业、新人群的引入,出行需求将不断扩大。
去年3月6日,吴江黎里古镇新开通了两条横贯全省至上海青浦东方绿船、浙江嘉善西塘古镇的线路,即7618路和7619路。 7618路开通后,青浦区城市交通管理办公室主任沈德荣带着吴江市交通部门听取意见。他们了解到,不少上海人居住在吴江汾湖月亮湾小区,居住地处偏远。虽然小区前面是当地主干道之一的康利大道,但7618路无法通过这里。他们希望能有一辆公交车“让我们更方便地返回上海”。另一边,也有青浦的人说道:“我们也想去。”于是,就有了示范区1路。
江浙之间、黎里古镇与西塘古镇之间也有公交车。以前从丽丽到西塘没有公交车。你必须开车或乘坐出租车。连接两地的平利高速公路上,有江浙两个收费站,相距不到1000米。小型车单程费25元。现在示范区5路(原7619路)连接黎里古镇和西塘古镇,可乘坐公交车,无需过路费。相互联系的不仅仅是游客。吴江没有开通高铁,部分市民通过省际公交车作为转乘火车前往嘉善的方式。
多年来,老周每周末经常往返于上海杨浦的家和黎里古镇的婆婆家之间。 “以前坐公交车要转3趟车。”老周说,不过现在示范区坐2路公交车就可以了。他熟悉路况,排队上车时,提前准备好支付宝乘车码。这几个月来,他发现这条线路的列车经常挤满了人。记者多次乘坐示范区2路公交车往返两地,几乎每次都是满员甚至站着十几个人。
数据显示,示范区2号线目前运营状况最佳。自去年3月6日开业以来,月均客流量2万人次,低谷期客流量1.8万人次。不过,不少人反映,目前示范区公交车停靠时间太早,黄武辰也不例外:“东方绿舟,示范区1路公交车下午6点就消失了”
“按照目前的相关标准,如果首班车上座率超过80%,就可以考虑提前首班车时间,末班车也是如此。”沈德荣解释说,未来只要有客流,增加航班数量或提前或推迟航班并不困难。 。
完善综合公共交通网络
家住上海朱家角的金振勇一早乘坐示范区3号线从东方绿船到西塘:“10元的票价也不贵,毕竟距离不近。”
他原本打算去西塘古镇游览,但由于西塘门票昂贵,他没有成行。不过,他在西塘买了很多物美价廉的东西,包括猪肉、草莓、橘子等,“值回票价”。他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比如上海的草莓每公斤44元,而西塘每公斤只要44元。 32元,一趟买什么都可以省几十元。 2016年底,他从上海市中心的家搬到了朱家角。多年来,他每次去附近的古镇,都会带着轻便的手推车去买一些便宜货。
金振勇认为自己是跨省公共交通的受益者。去年,他计划去昆山锦溪镇。到了车站,他发现自己常乘坐的从青浦到锦溪的10元票价的公交车已经停运了。询问了锦溪的朋友后,他得知曹营路开往锦溪的公交车停运了。锦溪开通了省际公交车,还可以使用上海交通卡,于是他兴奋地坐上了公交车。
目前,综合示范区内的省际公交已形成环形,但公交线路之间换乘较少。毕竟,示范区内的5条省际公交线路主要是对各自区域的公交线路进行补充。但随着客流量的增加和换乘需求的增加,需要加强公交线路的统一布局和规划,使线路网络更加高效。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公共交通网络。
青浦、吴江、嘉善这个具有无限一体化想象空间的示范区,在很多交通细节上都需要完善。一方面,大家都希望增加示范区的公交线路,方便群众。一定程度上,这也有赖于打通省际公路的死路,实现省际公路的连通,因为部分省际公路上还设有界桩和限高杆。另一方面,示范区目前的跨省公交车仅有统一的外观和线路名称,规章制度有待完善,包括线路的增加和优化、停靠站、票价设置、财政补贴等。此外,省际公共交通与现行省际客运运营体系之间的矛盾能否在更高层面上得到协调、区域政策能否因地制宜还有待探讨。
虽然公交跨越省份,但统一的跨省公交信息查询服务也是必要的。记者发现,不少市民会拿起手机拍下省际公交线路图和时刻表,以备将来使用。因此,有人建议“媒体应该发布,制作一些便民小册子”。也有人期望示范区的公交车能够兼容各种支付方式。例如,上海、苏州、嘉兴等地的普通交通卡尚未相互兼容。
省际公共交通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在一体化示范区外,记者乘坐多条省际公交线路发现,部分线路存在班次低、特定时段客流稀少等问题。如何优化调整相关线路,促进现有省际公交线路与各区的融合?更好地整合县域内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线路,不仅需要大胆突破,更需要系统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