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使用存在安全问题,需采取防护措施,避免被违法利用

2024-10-30
来源:网络整理

微信在方便人们沟通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今天我们就分析一下使用微信时常见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并提出使用微信时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使用微信时常见的安全问题

1、微信平台被非法使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日益严重。基于网络犯罪隐蔽性、虚拟性、跨时空等特点,犯罪分子只需依靠即时通讯工具即可远程实施网络犯罪活动。

基于微信在即时通讯领域的优势地位,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热衷于利用微信平台在互联网上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社会危害严重。截至2020年底,腾讯110平台累计服务用户1.3亿,受理有效举报近6000万条。从举报的欺诈类型来看,交易欺诈仍居首位,返利、兼职欺诈持续高发。疫情诈骗应运而生。在这些诈骗案件中,诈骗者通常会利用伎俩让受害人点击木马链接获取受害人的隐私信息和敏感数据,或者诱导受害人支付巨额资金。这些行为不仅影响用户的使用,而且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也极大地威胁了网络安全。犯罪团伙利用微信伪装身份,通过聊天功能直接诈骗受害人钱财,如冒充熟人、头目诈骗、微信“引流”诈骗、“杀猪盘”诈骗等;他们还可以将犯罪空间迁移到微信群中。利用微信群作为犯罪平台,非法开展“黄赌毒”活动,包庇、隐匿犯罪所得等违法犯罪活动;还可以利用微信即时通讯工具的通讯特性,利用微信私聊、群聊、公众号等功能传播诽谤、挑衅、寻衅滋事等恶意信息。

由于新微信号码注册程序简单、成本低廉,很容易被用作犯罪工具。由此,微信衍生出了一条集“注册、维护、出售、租赁、解封”为一体的黑灰产业链。账户的实施也逐渐从“批量注册号码”转变为租赁普通账户。账户商批量注册和维护账户,然后根据不同黑产业从业者的需求对账户进行分类打包。随着网络安全治理的推进,此类账户已被批量封禁和打击,其使用寿命也被缩短。黑企逐渐将目光转向“租号”和“卖号”市场,诱导普通用户使用已经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微信账号。账号被出租并出售给黑心公司,甚至开发出“兼职经手”模式,诱导普通用户帮助他们“加好友、建群、引人”。

微信用户升级到最新版本微信后,可以在一对一聊天场景中访问外部链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信平台功能,在微信私聊、群聊、朋友圈中分享一些嵌入木马的图片、链接等信息。如果用户不小心点击,微信账号、银行卡等信息就会被盗。密码和其他重要信息。

此外,微信的漏洞对广大用户的信息安全构成威胁,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2、个人信息安全风险

用户使用微信时,其个人聊天记录、绑定的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都会存储在微信后台。如果该信息泄露,可能会给用户造成人身威胁和财产损失。

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是一种基于Web开发的开发技术,采用MVC模式下的JSON作为数据交换格式。微信小程序、开发者服务器、微信接口服务器之间需要传递用户认证信息。在此过程中必须考虑传输用户认证信息的过程和数据安全问题,否则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里手机安全与防护有用吗_微信没有手机安全防护_微信手机防护有什么用

2020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从程序代码安全、服务交互安全、本地数据安全、网络传输安全、安全漏洞五个维度对国内50家银行发布的小程序进行了安全测试。结果显示,平均一个小程序存在8个安全风险。 90%以上的小程序在程序源代码暴露关键信息、输入敏感信息时没有采取防护措施; 80%以上的小程序未提供个人信息收集协议;超过60%的个人信息在本地存储和网络传输过程中未加密;少数小程序存在严重的未授权访问风险。除了银行发布的小程序外,还有政务、文档、游戏等小程序。这些小程序在使用时或多或少都会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如果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加密,很容易受到攻击,从而导致出售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问题。

安全注意事项

1、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用户应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完善密码安全设置,定期更换密码,不要扫描不安全的二维码谋取小额利益,不要将收到的验证码发送给其他用户,谨慎发布含有个人轨迹的微信动态,以免造成损失。泄露个人隐私信息,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同时,用户需提高法律意识,使用实名认证账号,不出租、转租、出售微信账号,不帮助他人解封账号,从自身做起,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用户在使用微信时,应详细了解隐私设置,仔细阅读隐私条款,了解微信平台获得了哪些权限以及使用了多少隐私信息,从而主动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

3、增强安全支付意识

4、关注官方平台漏洞发布并及时更新版本

微信平台运营者一般会及早发现漏洞并修复。用户应关注微信平台信息并及时更新,消除隐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