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昌平:从医 30 年的武汉医生,在疫情中用视频传递乐观与安全感

2024-10-31
来源:网络整理

文/陶勇,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暴力医伤受害者

于昌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今年54岁,行医30年。他是武汉疫情期间最早接触-19患者的人之一,也是第一批在工作中感染-19的医生。一。

2020年2月2日,他挂着氧气管,拍摄了第一个视频并上传至抖音。此前,他已经严重昏迷了五天。

“如果你害怕球,就没有必要惊慌。”视频中的他很有趣,也很乐观。在一段抑郁和恐慌的时期,他颠覆了公众对-19患者的想象,给每个人的心里灌输了安全感。感觉。

“你真的不怕死吗​​?”我问他。

“如果你怕死,你就能避免死亡吗?如果真的会死,那怕也没有意义。”他微笑着回答。

“你为什么想拍视频?”

“切!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太多次了。”他有些不满。

我忍不住有点想笑,这位大叔脾气真是太直了。

确实,这个问题他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他既是医生,也是病人,他只是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让大家不再恐慌。

我喜欢和老医生聊天。除了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外,我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一个医生的道德品质。可能是因为我的性格比较柔和,所以我总是对直率的人有一种特殊的好感。于医生的话顿时让我放下心来。

于博士的第一个视频发布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抖音上百万人点赞和评论。不少记者也陆续赶来。

“你真的不喜欢出名吗?”我又问他。

“我不喜欢,我真的不喜欢,我为什么要出名?我不缺吃的,不缺喝的。”

“那你拍完视频就出名了!”

“只是出来而已,无所谓。”

“出名对你有什么影响?”

“没什么影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行了,顺便也赚了点钱,也不错了。”

“你就不怕别人说你出名了就想赚钱吗?”

“你担心什么?我没有伤害任何人,我是合法赚钱的,这有什么问题吗?不过,我不会收任何不靠谱广告的钱。”

“疫情得到控制后,你的人气有些下降,你觉得呢?”

“跌了就跌了,我本来就没打算出名。”

“那你还打算继续拍戏吗?”

“没关系,有东西我就开枪,没有东西我就不开枪。”

从我和他的谈话开始到结束,我听到最多的三个字就是“无所谓”——他对生死名利都很开明。这样的人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智慧。

孔子说:“君子有四忌:无为、无必然、无实、无己”。他讲的是一种自洽——不抗拒,不强求,天人合一,顺其自然。

当一个人能够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时,在复杂的环境和情况下保持自己的初心和自我并不容易。从与余博士的谈话中,我其实问自己,我是如何看待“出名”的。

今年,因为一次意外,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医生,变成了很多人都知道的人。我的生活、工作、社交、家庭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以前从不注重打扮,现在却要经常打扮。穿着挺括的西装参加各种节目采访和主题演讲;以前我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名人,但现在我可以轻松地与他们取得联系;以前我的微博没人看,现在我的粉丝数百万了……包括能和于博士聊天也是一种“名气”的福分。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内心还是有些波动的。

于医生告诉我,他出名是因为想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和面对疫情。至于其他的事情,他并不看重。

名气本身是一个中性词。不同之处在于名人如何利用他们的名气来做事。

早期,我对即将到来的“名声”效应感到非常紧张。我意识到最重要的事情是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我的工作本来就很忙,突然又增加了很多外事。我经常感到烦躁和焦虑。在这个过程中,当越来越多的人问我受伤后心态的变化,问我行医的初衷和目标时,我开始不断探索自己。现在,它变得越来越清晰。所以我很感激这个名声。这让我明白我需要利用这种影响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让我从治病救人的量变转变为科研人文的质变,努力真正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有很大帮助。

我问于医生:“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再记得你了,你会感到失落吗?”

“当然不是,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就像我们学医,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成功,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享受做医生的快乐。” ”。

行医之路艰难,很少见到如此乐观的医生。任何风浪在他面前都如同一阵清风吹在他的脸上,可以轻松化解。

“我心胸很大,遇到一些难缠、无理取闹的病人,我都会尽量跟他们解释清楚。如果他们说我坏话,我一般不会放在心上。总之,我赢了。”晚上别再烦恼了。”

“比如,如果一些重症患者抢救无效而死亡,你会感到遗憾和悲伤吗?”

“当然,但这也不像过夜。”

情感永远不会长久,我想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行医是一种修行。我们在各类患者中经历着生、老、病、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更加多元、更加广泛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会让医生更容易看待自己和他人,更容易面对一些荣辱悲喜。

我欣赏一种可以浪漫交谈、欣赏人间烟火的人。据说,过了半辈子的浮华,归来还是少年。于医生就是这样的人。在与他的交谈中,你可以感受到他的豁达和对生活的乐观,但他并不高深深邃,而是简单易懂。

于博士出生在一个小农村地区。他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的家庭条件很差,经常吃不上饭。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但他非常乐观。小时候,他带着朋友们上山砍柴,下河钓鱼。他不自卑,不傲慢,洒脱不羁。

上大学时,他因为去河里游泳,被学校罚款,奖学金被扣除。于医生不肯,只得反抗。几次尝试无果后,他笑着去找学校领导借钱,说没有奖学金,他就没钱吃饭。学校领导也拿他没办法。他们经不起他的再三努力,最后不得不给他补发奖学金。

这件事让我非常佩服。像我这样从小就听话的孩子,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多么勇敢、自信地和学校领导微笑。于医生笑道:“没什么好怕的,校领导也是人,我只是跟他借了钱而已。”

不禁觉得他很像《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他这样大方、豁达的人,着实令人羡慕。

于大夫与令狐冲一样,忠义侠义,毫无忌讳。我年轻时爱报复,经常打架。成为一名医生后,他还致力于救死扶伤。这次疫情期间,他奋战在第一线,至今,他还在视频中解答有关疫情的问题。他怨恨别人把他当作英雄。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有这么多医务同事抗击疫情,他远远落后于他们。

他说自己很少哭,但这次疫情期间哭了好几次。看到身边的同事不幸去世,他哭了;当他在网上看到普通人的暖心举动时,他哭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疫情,他哭了……他说,经过这次疫情,他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太强大了,他感到自豪。

于医生的话让我激动不已,我问他:“如果你再遇到危险,你会冲到前线吗?”

“你不能说我冲在第一线,我是一名呼吸科医生,这是我的责任,要赚这个钱,你就得把这件事做好。”

“所以你热爱医学,对吗?”

“哈哈,不。对我来说,医生是我的职业,但它并不是我的全部。”

“那如果有来世,你还会选择当医生吗?”我又问了一遍。

“不,我其实更喜欢物理。”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一直认为,只有热爱事业,才能创造价值,才能从中获得快乐。我其实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我不热爱医学,我会是什么样子。

确实,并不是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职业。生活中有太多的人。跟他们谈职业热爱有点太空泛了,但能够认真工作,恪守责任,在岗位上闪耀出自己的光芒,这并不是一种伟大。于博士过着非常真实的生活。他不想被束缚在道德祭坛上。他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是最真实的自己。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他所敬佩的颜回:“贤惠一筐食一瓢饮,后巷民不忍忧,归来不改福”。并不是颜回有多优秀。他不关心物质名利,而是称赞他不受环境影响,享受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修身的最高境界。令狐冲不信什么名门教派,也不关心什么教条和规矩。他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跟随自己的心,做自己该做的,止于必须做的。

余医生在近三十年的行医生涯中,面对生死、荣辱、金钱名誉,始终保持平静。虽然被赞为“榜样”,但他还能如此真实地做自己,这也是一种大智慧。

世界上没有英雄,只有普通人不平凡的行动。大灾难面前,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贡献自己的力量,成就英雄大义。像于医生这样的普通人还有很多。他们是生命中的英雄。他们躲在人群中,用自己的一点点光芒照亮别人,温暖自己。回头一看,他们又消失在人海里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