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高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形势下支付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部分老年人对新兴支付工具仍难以适应,可能面临“数字支付缺口”的挑战。对此,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提升老年支付服务便利化的意见》,针对老年支付服务拥堵、困难的问题,重点推进支付适龄升级产品、优化银行网点服务、普及支付知识。做好提高老年人缴费服务水平的工作部署。新形势下,这项工作仍需不断推进、深化、细化,才能不断提高支付创新的普惠性和普惠性。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机构开放不断加快、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外国人来华便利支付问题也受到更多关注。原因是:一是国内外主流支付产品和服务存在差异,支付消费者的文化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很多国家,银行卡甚至现金仍然是主流支付工具,而我国则进入了以条码支付为代表的时代。移动支付时代。其次,与境内支付相比,跨境支付涉及服务主体多、资金环节长,更容易遇到“堵点”。第三,境内外支付领域的制度规则和业务模式存在一定差异,这对跨境支付交易也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改善我国老年人和外国人的支付便利成为推动支付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前者做了很多创新尝试,后者需要在新形势下深入探索。应该说,一方面,支付结算是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更好地服务在华外国人也是推动我国金融体系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我国支付行业特别是移动支付行业还需要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服务好在华外国人也为更好地“走出去”奠定基础;第三,提高外国人在华支付便利,将增加国内市场的吸引力,对涉外商务活动和经济繁荣也有良好的“加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近期开始为外国人来华支付便利化做出努力。 《意见》系统明确了优化支付服务的思路和重点,提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解决重大堵点问题”。客观地说,外国人在华支付服务的“堵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境外银行卡在境内的受理范围有限。主要原因是手续费高。以POS刷卡手续费为例,国外卡手续费一般在3%左右。相比之下,国内业务的正常手续费要低得多。据研究,大部分手续费在0.5%-0.6%。考虑到经营成本可能上升,部分商户特别是中小商户缺乏开通境外收卡服务的积极性。其次,对于在华外国人来说,移动支付存在实名认证复杂、支付额度低等矛盾。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庆松称其“不能用”、“不好用”、“不想用”。问题。当然,相应的改革探索已经在进行中。例如,2023年9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指导支付宝牵头开展免身份验证试点。来华外国人可直接注册绑定境外银行卡,实现扫码支付。低于一定金额无需实名认证。 2024年2月,无需身份验证的财付通(微信支付)也已上线。最后,随着电子支付的快速普及,国内现金流通量和使用比例持续下降,导致部分在华老人和外国人使用、找零困难。
鉴于此,《意见》对银行卡受理、移动支付应用、现金支付保障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指导,同时强调优化支付选项保障及相关账户服务。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和场景,改善境内老年人、外国人使用银行卡受理环境。对于后者,不仅将推动软硬件设施改造,还将探索跨境支付产业链的进一步互联互通。二是推动移动支付创新,充分考虑老年人和来华外国人的需求特点,进一步提高支付友好性和便利性。尤其是后者,还有很大的创新和探索空间。例如,有关部门已推广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蒙古等13个境外钱包在我国的使用。最后,在继续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问题的同时,要聚焦现金使用高频场景,持续提升现金服务能力和便利性。
总之,虽然我国支付行业的发展在全球取得了一定领先,但仍然可以通过改善老年人和来华外国人的支付服务来“提质增效”。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服务老年人、吸引外国人来华而言,支付服务的便利只是“锦上添花”,还需要其他很多环境、条件和条件的改革和优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