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岁女儿拒养 2 岁弟弟,父母起诉胜诉引热议,你怎么看?

2024-10-31
来源:网络整理

2020年9月8日,一则“父母起诉22岁女儿拒绝抚养2岁弟弟并胜诉”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榜。该话题单日阅读量达到5.1亿,讨论量近6万。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发舆论争论的话题:一对靠低保过活的夫妇,在生下二胎两年后,由于身体和经济条件不好,无法很好地抚养小儿子,所以想离开家。儿子大学刚毕业。 22岁的女儿从学校毕业来支持她。女儿对此强烈反对,夫妻俩将女儿告上法庭。最终的判决是父母胜诉,大女儿作为姐姐,不得不赡养弟弟。

这个话题无疑汇聚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关键词,瞬间引发舆论。

南方周末搜索发现,热搜始于9月5日《中国法制普及》在微博上发布的一条消息:“#伊竞技法#22岁妹妹因拒绝抚养2-2岁被父母起诉”岁哥!《判决书》微博认证信息来自国家普法办公室,拥有230万粉丝。

(截图/图片来自微博)

9月8日,多家机构媒体和自媒体转发该条推文,并围绕其中涉及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展开讨论,引发大量阅读和评论。

对于此事,不少网友都表示义愤填膺。据某媒体发起的微博民意调查显示:“一名22岁的妹妹因拒绝抚养2岁的弟弟而被父母起诉,你怎么看?” 9月11日12时,共有9.3万人参与投票。其中,超过5.3万网友选择了“为什么要让孩子为父母的选择承担责任?”,2万人选择“无法想象刚毕业就要抚养孩子”,只有2万人选择“从法律上讲,兄弟姐妹有权利抚养孩子”。支持义务”。为 3348 人。

不少网友直言:“我没有能力养活孩子”、“我是被迫养活弟弟”、“这对我女儿确实不公平”。不少获得法律博主认证的微博V从法律角度讨论了自己判决的合理性或合法性。对于不当之处,有博主认为:“虽然投诉较多,但法院的判决并没有什么问题。”

无法证实的“消息”

话题日微博数据。 (截图/图片来自微博)

但仔细一看,发现这条新闻并没有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元素。通过搜索发现,“中国普法”素材来自广州市司法局云普法团队的“讲解”栏目视频。节目组成立于2020年7月8日。据“广州正义”公众号显示,截至9月4日,本栏目共上线普法短视频124期,总观看量2.3亿次,已被广州广播电视台在全市推广示范。

9月1日,该栏目在“广州普法”抖音账号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22岁女孩拒绝抚养2岁弟弟,被父母告上法庭,她问我不征求我的意见就抚养她的第二个孩子。”视频中,杨曼玉律师依据《婚姻法》和即将施行的《民法典》,阐释了本案判决的合理性。抖音视频点赞数超过30万,评论区最高点赞数超过4万。

9月9日上午,南方周末联系该栏目工作人员,试图核实该新闻内容。一名工作人员告知,这条消息是在“今日头条”平台上发现的:“因为我们在今日头条转载了这个案例,如果你想知道,你就去找他们。”

南方周末搜索今日头条,发现与之相关的文章有30多篇,最早发表时间可以追溯到2019年11月:2019年11月28日,该平台上有一篇文章被网易转载,文章开头为“最近,作者听说了一件事情,并描述了一件类似的事情: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妇生下了第二个孩子。他们希望成年的女儿能够照顾他们,但遭到拒绝。他们愤怒地对女儿提起诉讼。法庭。

文章作者名为“娱乐旗帜”。网易账号上,关注人数为1456人,暂无官方认证信息。在网易平台上,无法直接联系到作者。

类似文章在2019年底经历了一波宣传热潮。2019年11月30日,名为“育儿日记360”的用户发表文章《女儿不肯抚养二弟,父母将她告上法庭,但败诉了。”随后,网易、新浪、搜狐等网站发布了近十篇不同发布账号但标题、内容、图片相同的文章,部分文章在今日头条平台转载。这些账号包括“月儿妈妈V”、“时尚俱乐部”、“美美卡APP”、“笑娱乐V”等。

对此,南方周末联系了今日头条作者《育儿日记360》,该书拥有224名粉丝。对方表示,该文章材料也是在网上看到的。当南方周末要求进一步采访时,对方没有回应。

南方周末注意到,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关注育儿领域。文章中的“女儿们”年龄从22岁到25岁不等,有“丽丽”、“阿雅”、“小徐”等不同的名字,以及她们的资助对象。弟弟妹妹的切换,共同点就是女儿被刚生完二胎的父母告上法庭。作者在描述事件后,给出了高龄父母生二胎时要注意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老大和老二的区别。关于如何处理关系的建议。

在网易、新浪等平台上,无法直接联系到这些自媒体作者。南方周末联系了各个网站平台的客服,试图找到这些文章的作者进行核实。联系新浪人工客服后,对方表示,新浪看店部分不是他们处理的。 “我负责新浪财经板块,有关新浪看点的问题,需要联系在线客服。”南方周末联系了其他平台的客服,也不是没有理由。当人员接听电话时,机器客服会将其引导至平台在线客服。

不过,虚假新闻可以直接在各个平台上报道。

舆论逆转

抖赞平台怎么样_抖赞app是哪个公司的_抖音粉丝点赞评论网站

随着舆论发酵,很快就有网友质疑该消息的真实性。

9月8日13时00分,拥有201万粉丝的法制博主韩冬炎在微博指出“作为新闻、时间、地点、人物,没有新闻成分”,并接连发布长文并写道微信推送。问题。

“一旦法律解释不准确,社会和网友就会质疑国家的法律。比如这个故事里,很多网友同情我姐姐,质疑法律。”他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认为,有必要探究这一消息的真实性。

然而,在沸沸扬扬、真假难辨的舆论洪流中,韩东炎的言论也被一些网友认为“只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科普博主松鼠云无心告诉南方周末,他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假新闻”,“因为很多主流媒体都转发了”。但很快他转发的微博下面就出现了一些质疑此案的声音:有网友表示该消息不够客观,想看判决结果,也有网友认为该消息煽动情绪。

“在原文章被中国执法部门删除后,我确定这是假新闻,”他说。 “这个事件体现了媒体的公信力,如果不实,需要讨论。”

9月8日晚,《中国法制普及》删除了该文章,质疑声渐增。有网友找到了《说》栏目视频的无字幕原创素材。其中,主持人提到,要赡养的人不是弟弟,而是妹妹。修改了涉及被赡养人性别的部分;有网友指出,财力损失 根据法律规定,低保父母在起诉子女时,应首先索取赡养费,而不是子女抚养费。

质疑真实性的帖子很快出现在微博相关话题中。 (截图/图片来自微博)

当日19时35分,凤凰视频发布视频。视频中,参与《说》栏目制作的律师杨曼玉表示,该案不是他经手的。他没有看到相关判决书,暂时无法核实案件的真实性。随后,红星新闻也收到了类似回复。

据新浪微博统计,凤凰网创建的“女儿拒养弟案真实性存疑”话题,9月8日浏览量超500万,微博浏览量超1500万。 9 月 9 日。

舆论达到顶峰后,力挽狂澜。

《血流成河》

据2020年发表在《新闻大学》杂志上的论文《自媒体时代假新闻的话语空间生产与修辞研究——2010-2018年81条假新闻文本分析》显示,据记者发布的《年度假新闻报告》显示,从2010年到2018年,标志着自媒体时代到来的9年时间里,总共出现了102起假新闻报道。在此前的9年中,从2001年到2009年,这个数字是67条。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伴随着更多不准确或疑似不准确的新闻。

就此事,南方周末联系了该论文作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李飚。李飚认为,在这起疑似虚假新闻中,来源节点单一、情感标签、社会矛盾强烈、伦理讨论几乎符合虚假新闻的所有标准。在他看来,这条新闻之所以被广泛传播,不仅是基于受众制造的情感因素,还有流量经济的作用。

通过分析2010年至2018年的81条假新闻文本,李飚发现,一般社会新闻话题在假新闻话语生产类型中排名第一。

“与政治新闻相比,社会新闻相对宽容,会存在普遍违法、选择性执法的问题。”他表示,“这也导致了很多自媒体在社会这个领域争夺流量。撰写介于完全不真实和真实新闻之间的假新闻肯定不利于社会发展。”

南方周末以“今日头条如何赚钱”为关键词搜索知乎,发现不少作者分享了秘诀。在一条点赞数超过6000的知乎回复帖中,作者谈到了“热门关键词交易”的重要性:“通过探索和研究文章中重复领域的关键词,你基本上会读到很多,也就是10万的文章+ 流量。”有知乎用户也表示,半年通过今日头条赚了近10万元,在他分享的方法中,他特别强调了文章的公式:以故事介绍+提出观点+给出方法。

某在线课程平台上,出现了一个名为《做自媒体赚钱吗?》的视频。揭示了各大自媒体平台各自的优势和盈利方式。其中,作者提到,今日头条原创内容平均每万次阅读可赚取18至20元,非原创内容则可赚取3至5元。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网信部门开展了自媒体专项整治,各互联网平台也开展了日常监督自查。也有学者提出利用区块链技术打击虚假新闻,或者提出加强新闻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全面形成治理虚假新闻的舆论压力,建立健全治理虚假新闻的约束机制。然而,流量为王的生存环境无疑会迫使一些文章作者冒着被惩罚的风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