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成都崇州市道明竹艺村 自驾:成成高速-重庆路-道明村(约64KM,1小时15分钟) 公交:4号线万盛站下(B出口)在学府路南站换乘崇州302a路至蔡家年站,继续换乘崇州206路至五星村站下车,骑行5.9KM即可到达。门票:无 来源:@乐游崇州
明道村以竹编闻名,怀远则以藤编艺术闻名。怀远藤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川西地区唯一较为完整的藤编工艺。
一、情况概述
道明镇竹艺村不是一个行政村,而是崇州市道明镇龙皇村目前9组、11组、13组所在的区域。占地123亩,有86户。在当地,道明竹编已有近2000年的编织历史,竹编工艺也是过去当地工匠谋生的主要技能。 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受邀对黄龙村进行实地考察,最终提出将最靠近公路的9、11、13组区域规划为竹艺聚集区,作为竹艺村的雏形;通过竹编艺术家将竹编产业集聚、艺术化,将竹艺村打造成“文化创意旅游创新创意示范区”。
2017年,崇州市所属国有企业四川中瑞金叶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正式接管竹艺村建设。公司本着产业升级、打造竹编文化城市名片的目标,对当地产业进行深入调研;调查中发现,当地虽然拥有精湛的竹编工艺,但设计和创新理念不足。为了实现产业升级,还需要将创意、艺术、设计人才引入竹艺村。因此,中业文旅以“和平”为设计纲要,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招标程序。上海著名建筑师袁峰及其设计团队是前来投标的中、日、韩近30个设计团队之一。脱颖而出——“筑立”项目应运而生。
这座建筑的名字来源于时任蜀州(今崇州)知县陆游。他游览道明镇白塔禅寺时写道:“竹室深邃幽静,红飞绿去。”天上有鸣鸟。兰亭里并没有什么动静。我正在练习钢琴。铜炉沉入大海,洗去尘埃。”设计师团队由此得到启发,团队巧妙地将当地传统的竹编工艺融入其中,希望这项古老的技艺能够得到传承和复兴由于设计师提前一个月在上海工厂预制了80%的木结构构件,仅用了52天就将这座匠心独运的建筑呈现在世人面前;诗中飘逸悠远的意境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2017年3月,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正式对外开放。凭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造后的田园风光,并依托网红建筑“竹里”,竹艺村成为成都人民朋友圈的网红。 “打卡点”已成为成都农村“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典范。随后,竹艺村代表中国乡村参加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在抖音、快手上,有关道明竹艺村的视频走红。交通达人与川西林盘建筑同时进入镜头,成为新的“网红”; “竹艺村现象”席卷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前来研究。
2、具体措施
(一)文旅融合、多方联动
2016年9月,“朱里”开工建设; 2017年3月,珠里正式投产;竹艺村时尚、艺术的田园生活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游玩;一经亮相,就获得了一大批业内外粉丝。竹艺村依托竹里建筑和竹文化,催生了住宿、旅游、文化手工艺体验等相关业态。竹艺村还招募了很多新村民加入,为这个川西平坝村增添了丰富的体验感和体验感。文化魅力。
除了网红建筑“竹里”外,“竹艺村”还整合了竹编博物馆、来芦酒馆、三经书院、尊胜孝园等丰富的旅游业态。同时,“竹艺村”还将当地特色竹编文化深度融入到项目的创作中。随着人才和新业态的不断加入,竹艺村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逐渐向周边乡镇、乡村蔓延。其中,新村民创办的三经书院,开展读书会、举办免费讲座、公益班等活动。通过书院这个平台,形成文化交融。这种生活方式和社交场景的建立是去精英化的大众传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在大自然中、在诗书里满足内心和精神的需求。
尊胜小园创始人冯伟通过“民俗手工艺生活体验中心”与当地村民合作,结合当地资源和独特技艺,开发出自然、健康、有趣的食品、用品和手工艺品,让当地人和游客学习民俗活动中,他们不会只遵循形式,而是真正学到传统文化的灵魂。
(二)注重产品和工艺
“竹艺术村”的网红建筑“竹里”,就是践行产品主义和工匠精神的最好见证。注重产品主义的“竹艺术村”绝不是做好竹制品那么简单,而是用文化与品牌思维、战略与信仰思维重新认识竹制品与新农村建设,从而引发情感与新农村建设的联系。景、物、人和谐共处。
在“竹艺村”,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村落,在建设新乡镇的过程中,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问题,还有对当地文化文脉的尊重和探索,使建筑本身与村庄和谐共生,竹子的外部空间被层层竹林包裹,通向主体的小路蜿蜒曲折,颇有古代造园的韵味。通过与当地竹编工的多次合作,最终以参数化设计再现了建筑的外墙。竹编技艺巧夺天工。袁峰和他的设计团队使用轻质预制钢木框架来支撑向内折叠的环形绿瓦屋顶。这种形式源自无穷大符号∞,也是太极图案的变形,代表融合和无穷大。青瓦小圆屋与周围的竹林、树木和远山相得益彰。建筑内部中庭享有水景和山景,体现了传统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现代设计美学。
在新乡镇建设过程中,“竹艺术村”坚持不重砍伐、不大修缮建设的生态保护原则。原民居院外的田地、沟渠以及院内的树木、围墙都得到了保留。拆除瓷砖后,对其进行了加固和粉刷,并添加了玻璃窗以增加采光。这基本保留了川西民居“外野风韵、内古朴”的风格,向外界呈现了一个自然生长的原生态村落。
(三)精准营销,因势利导
“竹艺村”因文化创意而成为网红打卡地。其走红的本质是核心竹产品的文创研发与精准的市场营销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筑点亮乡村、专业人才聚集,是“竹艺村”走进大众视野的第一步。从最初向世界发布的设计概要,到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中国乡村的代表,“竹村”已成为“竹村”。 “教科书”级的作品激起了建筑行业的热情,建筑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人才蜂拥而至。
在营销定位上,“竹艺村”采取“艺术点亮乡村”的精准定位,让竹艺村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迄今为止,“竹艺村”已举办了多场国内知名的文化艺术、演艺活动。除了日常与建筑、艺术相关的沙龙分享外,还有海外艺术家驻留项目、儿童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会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例如,为了让来自六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艺术家体验竹艺村的“竹文化”之美,“竹艺村”运营团队为他们设计了丰富的体验,包括体验中国功夫、书法、竹编工艺品。 、中国茶品鉴等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课程。这些传统文化体验课程不仅给这些海外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在这些文化课程的体验和交流中真正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宣传效果。
(四)以竹为媒,振兴产业
“竹艺术村”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以竹为媒介,为竹产业赋能,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乡村产业的真正振兴”。 “竹艺村”传承了悠久的竹产业。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浪潮中,并没有给当地村民带来良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而在传统竹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的“文创竹制品”则注重改变产品的实用性和附加值,以获得更好的市场利润。通过网红打造产品“竹里”,让消费者对竹编、竹文化产生新的文化认同感,将竹编、竹文化的价值最大化,从低端产品上升到艺术品、建材层面。以“竹”为核心的产业经营模式,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同时,“竹艺村”是崇州市探索实施宅基地所有权、资质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在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可以盘活农民闲置资产。除了受益于土地流转外,使用传统竹编技术的家庭收入也翻了一番,村里居民的整体收入显着提高。
在“竹艺村”,游客不仅可以赏竹、品茶,还可以在“竹文化博物馆”欣赏当地竹编工的艺术创意手工艺品。当地经验丰富的竹编工匠用自己的经验和创造力,为不同需求的客人“私人定制”各种文创工艺品。他们不仅传承了古老的竹编技艺,而且随着竹编、竹文化附加值的提高和竹特产的扩大,工匠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传承竹编工艺的热情也更高了。因此,道明竹编和竹文化越来越盛行。新农村建设进程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三、启示与借鉴
(一)顶层设计好,实施快。
2016年8月3日,竹艺村项目正式启动。 2017年4月,《竹巷》正式对外开放; 2017年9月14日,竹艺村改造启动。 2018年2月10日,三经书院、尊生晓园、来庐等首批项目正式竣工并向社会开放。
良好的顶层设计、极致的效率和执行力,让竹艺村的火爆成为必然。崇州市委主要领导,从第一次召集中业文旅及相关规划策划团队讨论竹艺村,从顶层设计对“竹艺村”进行了详细规划和分工。艺术村”来落实整个规划理念。
如果说情怀、产品、营销、模式是竹艺村成功的“天时地利”,那么政策与市场的高度契合则是“亲民”。 “竹艺术村”的顶层设计符合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潮流,得到了成都市、崇州市等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怀。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政府补贴和政策层面,还体现在执行层面。是的,当地政府在农村基层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今中国乡村发展的核心战略,也是中国农村未来的大势所趋。农村经济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创意+乡村+艺术”的融合发展模式将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市场迅速蔓延。
(二)竹产业是基础,新业态是内容
“竹艺术村”以传统竹产业为基础,与竹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融合艺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打造产品,从而赋予老产业新的活力。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是传统文旅项目的痛点。因此,如何让“竹村”持续焕发活力,不仅是竹艺村运营团队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旅游从业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问题。
因此,“竹艺村”在传统竹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艺术等新业态。三景书院、尊胜大院、来庐小酒馆、竹编文化馆等业态不仅在“竹艺村”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而且盈利能力也很强。未来,随着竹艺村的扩建,整个文创艺术村体系将不断壮大。 “美术馆”、“精品民宿”等一批乡村旅游新业态将不断叠加,现有业态将不断丰富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最终形成独特的“竹乡”新农村建设模式。艺术村”的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