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国十五年3月25日,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18日在段祺瑞政府门前被杀的刘和珍、杨德群举行追悼会的日子。我一个人在礼堂外闲逛,遇见程先生走过来问我:“你为刘和珍写过什么吗?”我说:“不。”她告诫我:“先生,你就写一点吧,刘和珍生前就爱读你的文章。”
这是我所知道的。我编辑的期刊销量一直很低,可能是因为它们往往有始无终。然而,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她却毅然订购了一整年的《荒原》。 。我很久以来就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虽然这与死者无关,但对于生者来说,多半也不过如此。如果我能相信真的有所谓的“天之灵”,那么我自然会得到更大的安慰——但现在,我也只能如此了。
但我真的无话可说。我只是觉得我生活的不是人间。四十多个年轻人的鲜血充满了我的周围,让我呼吸困难、看不清、听不清、听不清。那里还能留下什么字呢?哭前唱歌必须在疼痛缓解后进行。此后几位所谓学者、文人的阴毒论调,让我感到特别悲哀。我非常生气。我会深深地体会到这个非人世界的深沉而黑暗的悲伤;向非人界展现我最大的悲伤,让他们以我的痛苦为乐,在死者的灵魂面前,以此作为对死者的微薄祭品。
二
真正的战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这些是什么样的哀悼者和快乐者?然而大自然常常为平庸的人设计,用时间的流淌洗去旧日的痕迹,只留下淡红的血迹和丝丝忧伤。在这浅红的血色和淡淡的悲伤中,人们可以暂时生存并维持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什么时候会结束!
我们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很久以来就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距离3月18号已经过去两周了,健忘的救世主即将到来,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写点东西。
三
在被杀害的40多名年轻人中,刘和珍先生是我的学生。正如这位学生所说,我一直这么想、这么说过,但现在却感到有些犹豫。我应该向她表达我的悲伤和敬意。她不是“我今天还活着”的学生,而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我第一次注意到她的名字是在去年夏初,杨银玉女士就任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并开除了校内学生会六名工作人员时。其中之一就是她;但我不认识她。直到后来,也许是刘百兆率领男女武将强行把他拖出了学校之后,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这是刘和珍。当时我能把名字和实体结合起来,心里却暗自惊讶。我一直以为,一个不屈服于势利、反抗强势校长的学生,总会显得有些冷酷和尖锐,但她总是面带微笑,态度十分温和。自从我在总贸胡同安顿下来,租了房子教书后,她就开始来听我讲课,所以我们见面的次数就多了,而且她仍然总是微笑着,态度很温柔。当学校恢复原来的面貌,昔日的教职员工都以为自己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准备陆续退休时,我看到她想着母校的未来,泪流满面。好像从那以后我们就没有见过面了。总之,在我的记忆中,那段时光是永远的。
四
直到18日上午,我才得知上午向执政政府大规模请愿的情况;下午我接到坏消息,恶警竟然开枪,造成数百人死伤,死者中有刘和珍先生。但我对这些传说颇为怀疑。我从来不害怕对中国人民表达最坏的恶意,但我没想到或相信他们会如此恶毒和残忍。再说了,心地善良、总是面带微笑的刘和珍先生,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在屋前流血呢?
然而,今天却被证明是真的,而见证者就是她自己的尸体。还有一具尸体,是杨德群先生的。并且证明这不仅仅是杀戮,而且是残酷的杀戮,因为身上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却下令称他们为“暴徒”!
但随后就有传言称他们被利用了。
悲惨的场面我不忍直视;我不忍心听到这些谣言。我还能说什么?我理解衰落国家保持沉默的原因。沉默,沉默!不默默爆发,就会默默灭亡。
五
不过,我还有话要说。
我没有亲眼看到;听说她刘和真君当时高高兴兴地去了。当然,这只是一份请愿书。任何有一点支持的人都不会想到会遇到这样的陷阱。但他在政府面前被枪杀。它从后面进入,斜刺入他的心肺。这是致命伤,但他立刻就死了。随行的张静淑君试图将她扶起来,却被四颗子弹击中,其中一颗是手枪。与她同行的杨德群军试图将她扶起,但也被枪杀。子弹从左肩进入,穿过胸部,从右侧射出。又设侍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但一名士兵用棍子连续击打她的头部和胸部,她就死了。
一直微笑的善良的刘和真确实死了。这是事实,她自己的身体就证明了这一点。勇敢友善的杨德群先生也死了,她的遗体就是证明。只有沈勇一个人。而友善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着。当三个女人在文明人发明的子弹中平静地打滚时,这是一件多么惊心动魄、多么伟大的事情啊!中国军人屠杀妇女婴儿的丰功伟绩,八国联军惩治学生的武功,可惜都被这寥寥无几的血迹抹去了。
但国内外的凶手居然都抬起头来,殊不知他们个个脸上都沾满了血迹……
六
时间总是在流逝,街道依然平静,有限的生命在中国算不了什么。最多只是无心闲人饭后谈资,或者是有心闲人的“谣言”种子。 。至于其他深刻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少,因为这真的只是徒手请愿。人类浴血奋战的历史就像煤的形成一样。当时使用了大量的木头,但结果只是一小块,但请愿书不在其中,更不用说徒手了。
不过,既然有血迹,当然就会扩大。至少,应该浸透在亲人、师长、朋友、爱人的心中。纵然时光流逝,被洗成绯红,那淡淡的忧伤中,永远残留着慈爱微笑的旧影。陶潜曾说过:“亲人或许还悲伤,但别人也曾歌唱过。死的方式是什么?身体是同一座山支撑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足够了。
七
我以前说过:我从来不害怕对中国人民表达最坏的恶意。但这一次有一些事情让我感到惊讶。一是当局可以如此残酷,一是流言蜚语如此恶劣,一是中国女性面对困难可以如此冷静。
从去年开始,我就亲眼目睹了中国女性做事的过程。虽然他们是少数,但我多次惊叹于他们的干练、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至于这次她们在枪林弹雨中相救,虽然死得毫不留情,却更证明了中国女性的勇气被阴谋和暗算压制了几千年,但最终还是没有消失。如果你想为未来寻找这次伤亡的意义,意义就在这里。
活下来的人,会在淡红色的血液中隐约看到一丝希望;真正的勇士会更加勇敢地前进。
哇,我无语了,不过我是来纪念刘和珍先生的!
4 月 1 日。
【解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哀悼散文。文章赞扬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畏牺牲、同中外反动派作斗争的英勇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的残暴卑鄙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同时也鼓舞了广大爱国青年的斗志。革命者继续战斗。在愤怒的呐喊中,作者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热情和战斗到底的战斗力,体现了作者站在战士血迹中、顽强抵抗、咆哮前进的战斗精神。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悲愤的情绪贯穿整篇文章,这种深沉而强烈的抒情性与准确简洁的叙述和深刻精辟的讨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在第四部分中,她先写听到刘和珍被杀的噩耗,然后写出她没想到的事情,然后写“作证的人是她自己的尸体”,揭露了反动派的残暴。有确凿的事实。他根据叙述,进行了愤慨的论述,对反动政府和走狗文人的诽谤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最后,他表达了作者悲愤的心情:“我不忍看悲惨的场面;我不忍听流言蜚语。我还能说什么?……沉默,沉默!不是沉默!”爆炸并悄无声息地灭亡。”又如第五部分,首先详细、准确地描写了刘和珍等人被反动派枪杀的惨状和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在困难面前的细致表现,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文章将扣人心弦的叙述、深刻的论述和强烈的抒情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强大的艺术力量。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从歌颂先烈、批评敌人、总结经验、唤起人民需要出发,有时采用直接的表达方式,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读者了解自己的立场和立场。意见。和态度;有时他们会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说一些近而深远的话,言外之意,更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读者体会到语言隐含的信息。例如,面对反动派的屠杀和谣言,作者感到愤怒。他以严肃、鲜明的态度,公开批评、无情地批判了反动“当局可以如此残忍”,对走狗和文人“可以如此恶劣”。痛斥他们,同时撕下中外凶手的面纱,让人民看清他们脸上的“血迹”。作者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总结上访经验时,有些话表达得比较委婉、含蓄。例如,“有限的生命在中国算不了什么”的愤慨言论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少数受害者在反动派眼中算不了什么,揭露了他们杀人如草的罪行;二是暗示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收效甚微;第三,革命者的牺牲不能唤起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的自觉。有的格言甚至体现出委婉、含蓄的特点。例如,“如果你不在沉默中爆发,你就会在沉默中灭亡”。意味着如果你不默默爆发,毁灭“这个看似人非人的世界”,你就会被奴役,在沉默中灭亡。作者启示人们: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起来革命。这些深刻的见解和有力的呼吁,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当时是非常贴切、恰当的。
这部抒情散文的另一艺术特色是修辞方法的丰富多样。文章使用了重复的修辞技巧,例如重复出现“我真的无话可说”之类的陈述。这种重复反映了作者情绪的起伏,通过反复的吟诵,将极度的悲愤在循环中表达得更加强烈。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可以使作者的爱憎、褒贬等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生动。例如,用“有始无终”、“很孤独”、“生活艰难”来反衬刘和珍整年《原野》的含蓄,凸显她反抗黑暗、追求真理的精神。又如,作者用自称“刘火”来反衬刘和珍的伟大和对她的尊敬。又比如,用“有点人性的人”这样的词来对比“真正开枪”的人缺乏人性,是禽兽。文章还运用对偶、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气势。讽刺修辞的运用,增强了讽刺、批判反动派的艺术效果。警句常用于抒情高潮,表现出深刻、富有哲理的思想和认识。给读者很大的启发和动力。丰富多彩的修辞方法的交错运用,一方面让作者抒发了作者心中千百遍的无限痛苦与愤慨;另一方面,使句型交错,音韵富有抑扬顿挫,形成激烈的语气。还有说话的势不可挡。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结合鲜明的综合表达方式等因素,形成了充满活力、扣人心弦的文章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