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州历时五年修缮的三坊七巷,已不见昔日破败的南后街痕迹。映入眼帘的是明清老福州的马鞍墙、木屋、古街。
这是目前我国城市中心地区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以高票当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后,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关注。每个周末,游客人数都达到20万人次以上。这座古城裙摆上的玉石,历经千年,又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市中心,西、南以安泰河为界,东至八一七路,北至杨桥路,以南后街为轴线,三坊三巷西、东七巷。从北到南分别是:一金坊、温如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皮巷,总面积575.25亩。
三坊七巷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形成于晋唐,鼎盛于明清。是全国唯一一座具有巷弄格局的大型建筑群。 “里坊制”(唐末宋初的一种社会管理制度)”,是保存数量最多的明清古建筑的大型历史街区,被誉为“明清古建筑群”。毗邻的南后街,因曾是一条以线装古籍、碑刻、书画、书房四宝为主的文化街,被誉为“福州琉璃厂”。
作为福建的文化脉络,三坊七巷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陆隐……都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座三坊七坊的建筑代表了中国近代史的一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对三坊七坊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三坊七坊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区当之无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城市精神的聚集地、名人文化纪念地、传统文化传承地、民俗文化展示地。多种文化交融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特的名人文化,是三坊七巷区别于其他历史街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地方。
保护、修复和光泽
三坊七巷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处可见:水边剧场、小黄楼、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二美书店、沈葆桢故居……
三坊七巷现存明清民初建筑近200处,明清及民初建筑15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文物保护单位,131座历史古建筑。
由于历史原因,三巷、七巷长期缺乏必要的保护。弄堂内人口密度过高,市政设施严重不足,古建筑老化严重,房屋品质下降。在必须保存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投入超过40亿元进行综合保护修复工程。
当谈到保护和恢复时,规划是第一位的。 2005年以来,福州聘请了8位全国知名文物保护专家担任顾问,并委托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编制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同时,出台了三坊七巷建设详细规划、古建筑迁建修复保护办法、文物保护管理细则、保护与保护技术规范等一批规范性文件。还准备了文物建筑修复工作,制定了《三坊七巷古建筑整治方案》。此外,还完成了《三坊七巷文化内涵调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依据。
三车道、七车道保护修复工程于2007年启动,目前已基本完成。其中,修缮一新的南后街及沿线18座古建筑已于2009年提前开放,林则徐祠、林觉民故居、水榭戏台等多个景点也相继开放。 28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已修复24处,其余4处今年将开工建设;今年春节前,131栋历史建筑已修复过半,5月18日前基本可完成。
为了更好地向世人展示保护建筑,整个修复过程严格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和“义齿式、微循环式、渐进式、规模小、不间断”,更好地保持了明清时期三坊七坊的街巷风格和巷弄格局。
同时,福州深入挖掘、梳理、弘扬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总结福建文化、士人文化、诚信文化等,开设了福建乡村研究研讨会、文艺座谈会等。并设有儒家讲堂,并邀请著名专家讲授闽文化。通过动画创作、电视剧拍摄,进一步弘扬林则徐、沈葆桢等著名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
据三坊七巷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管委会将按照统一规划建设游客中心,设计建设展厅、客栈、会所、酒吧街等配套设施。沿安泰河将三坊七巷改造成七巷已成为福州旅游的重点和中心。此外,还将打通南后街与巫山的连接通道,使三坊七巷与巫山融为一体,套票申报国家5A级景区。
为丰富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区的文化历史价值,福州正在打造以“三坊七巷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品牌。共有凸显千年巷弄格局的活化石、浓郁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典雅有趣的古园林、辉煌的圣贤英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商贸等六大景点。方七巷旅游品牌。同时,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将与周边朱子坊、玉山、巫山、文庙、敖峰书院、林则徐纪念馆等景区有机融合,积极开发安泰河滨水休闲区及水上旅游项目。与周边特色形成三车道、七车道相结合的旅游线路。 (卢亚林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