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应用标准启动发布会召开,主流厂商抱团对标微信小程序意欲何为?

2024-11-05
来源:网络整理

昨天下午,华为、小米、中兴、联想等手机厂商联合召开“快应用”标准发布会。快应用是多家手机厂商基于硬件平台联合推出的全新应用生态系统。用户无需下载安装,点击即可使用,即可享受原生应用的性能体验。 “快应用”采用前端技术栈开发和原生渲染,结合了H5页面和原生应用的双重优势。

可以看到,快应用的功能与微信小程序非常相似。去年,微信小程序爆发,不仅收割各大应用的流量,还控制了用户入口。对传统应用开发商造成巨大威胁,也影响手机厂商的利益。此次主流厂商“扎堆”推广应用,被视为试图重新夺回流量入口和分发的主导地位。

小程序模式如此火爆,连主流手机厂商都在竞相争夺。它有什么优点和好处?这一变化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正在步入下半场。如果几大厂商“联手”推出快应用,能从小程序手中夺回多少“蛋糕”?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1、流量入口争夺战愈演愈烈,轻应用生态成“利器”

几大手机厂商的联盟并不是突然建立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共同推出快速应用标准,得益于他们建立的联盟关系。 2014年8月,万咖传媒联合六大手机厂商OPPO、vivo、酷派、金立、联想、华为、魅族成立了一个名为“硬核联盟”的组织,也称为“智能手机生态联盟”。

该联盟为移动应用和开发者提供服务,实现业务共享。一个厂商可以代表联盟进行谈判,提高内容分发和渠道效率,通过一个接口实现与多个手机厂商的合作。联盟以游戏市场服务为起点,向移动广告、O2O生活等领域拓展。这种快速应用主要由“硬核联盟”推动,赋予手机制造商一致行动的能力和平台化分发的基础。

此前,手机厂商曾尝试推出轻量级应用。例如,去年魅族推出“快应用”,金立推出“即时应用”,小米推出“直营服务”。但效果并不像微信小程序那么明显。这些厂商之所以急于推出自己的轻量级应用,不仅是因为微信内部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互联网应用生态,更是因为微信利用系统规则,将小程序直接接入手机桌面。

目前,微信生态链规模仍在不断扩大。马化腾曾透露,春节期间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突破10亿。从去年4月到现在,微信小程序的用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随着以“跳一条”为代表的微信小游戏的推出,截至去年底,小程序累计用户数已达4亿。

小程序的崛起动摇了手机厂商的奶酪。于是基于先天基础,我们合力出击,希望重新夺回应用分发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小程序,还是手机厂商的组合,都在争夺当前移动互联网市场最稀缺、最有价值的资源。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硬通货不再是美元,而是注意力。”在信息爆炸、产品丰富的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公众的注意力。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在信息过剩的情况下,人类的注意力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注意力经济(又称“眼球经济”)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对于互联网厂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商业资产。所有互联网厂商甚至都可以被视为“关注商家”。如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是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关键。

小程序用开发比较快_开发程序用什么软件_现在程序开发用什么语言

快应用模式的推出,被普遍认为是对标微信“小程序”。微信之父张小龙曾表示,未来两年内,小程序将取代80%的应用市场。 APP预装、应用市场下载、浏览器广告等都是手机厂商的收入来源。这块蛋糕虽然不是核心部分,但还是有不小的分量,所以手机厂商也不希望自己的利益被小程序抢走。

快应用的出现,表面上看是手机厂商主动创新,但实际上是对微信小程序已经到了占领手机桌面阶段的被动应对。小程序不消耗微信流量。相反,它们为微信吸引了流量。通过手机桌面版,微信已经形成了基本稳定的引流与回流闭环关系。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这相当于失去了应用分发的价值,同时预装和广告营销红利被砍掉。因此,手机厂商必须联手建立规则重构的应用分发机制,这也是此次推出“快应用”的根本原因。

经过一年的发展,小程序已经有了各方面的积累,并已启动招商。今年爆发的可能性很大。另一方面,硬件厂商的实力也不容忽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三大运营商的3G、4G用户总数为11.3亿。即使联盟内各大厂商仅占据60%的市场份额,但仍有超过6亿的用户。

作为新一代移动应用的分发入口,小程序与手机厂商对于轻应用的竞争日趋激烈。战线从QQ到支付宝再到淘宝,甚至到 App和PWA。此外,业内有传言称,今日头条可能投资小程序,百度也可能投资轻应用。

由此,围绕互联网下半场的关键战役已经打响。轻量级应用的流行可以让开发者拓展未来的场景,并以标准化的方式接入。总体而言,在手机厂商与微信的小程序争夺战中,微信胜算较大。至少手机厂商短时间内很难抢占“蛋糕”。

2、厂商“联合起来”可能很难赢回“蛋糕”,下半年互联网将发生更大变化。

从表面上看,如果想要使用APP中的小程序,必须先安装并注册APP才可以使用。快应用不需要此步骤。只要手机类型支持快应用,就无需更换手机。您只需升级系统并更改固件即可。

此外,快捷应用还可以直接从系统桌面启动,省去微信等中介,直接从系统运行。从成本和使用路径来看,它比小程序更节省时间。理论上来说,快应用的性能要优于小程序平台。它的优点是基于操作系统,熟悉用户的操作习惯。

但事实上,快应用短期内很难重新夺回被小程序夺走的蛋糕。

张小龙曾表示,微信“用了就没有了,它只是一个工具”。但事实上,微信包含了大量的功能,包括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以及集成在其中的各种应用程序。在微信中,用户可以订餐、购买电影票、看新闻、叫出租车,几乎所有生活中需要的活动都可以在微信中完成。我用完就离开了,但还是没有走出微信门。

开发程序用什么软件_小程序用开发比较快_现在程序开发用什么语言

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小程序对于微信的重要性远高于快应用对于操作系统的重要性。无需下载即可点击使用的能力,从厂商的角度来看非常重要,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在集团成立之前,厂商单独推出的轻量级应用并不是很受欢迎。

事实上,最大的挑战不是应用本身,而是用户对应用分发的不可逆转的习惯。微信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流量场效应,这是移动应用商店无法企及的,而且规模差距达到了指数级别。根本原因是手机厂商视为王牌的桌面直接搜索功能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观察微信小程序,你会发现它们弱化了搜索。本质原因在于,微信已经认定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应用分发的核心趋势不是搜索,而是场景化分发。可以说,微信小程序颠覆了应用分发的基本逻辑。如果说移动互联网上半场搜索是主流,依赖于用户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下半场的场景化体验则是基于分配规则。

因此,最重要的不是轻应用或重应用,而是用户除了记住几个头部应用之外,马上使用越来越多的应用。这是手机应用极大丰富后用户必然养成的习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真正的场景化只存在于微信、支付宝等头部应用中。作为社交应用的微信、作为交易工具的支付宝等小程序平台提供的接口也具有丰富的平台特性。比如微信小程序的分享群聊功能、支付宝的读书芝麻信用分等。对于快应用来说,这类功能并不是天生具备的。

以上是线上的一些比赛,互联网场景真正的“战场”是线下。通过集成微信支付、小程序、二维码扫描等能力,微信将其推广到酒店、超市、医院、机场等场所,使其成为OMO连接器。相比线上,线下有更多的服务和应用场景,而最直接触达用户的方式就是“码”,比如二维码、小程序码。

与微信相比,手机厂商吸引线下商家、拓展线下业务的能力非常强。如果手机厂商合作,可以实现离线快速应用。一旦用户接触完成,快应用就可能在线下与小程序竞争。

虽然本地推广能力是手机厂商的强项,但要真正服务于线下,快应用的形式要稍轻一些,因为小程序不仅包括应用体验,还包括融合多种能力的功能信息集。目前尚不清楚该快应用是否包含多种功能。

在这个廉价流量、WIFI无处不在的时代,小程序、快应用作为更轻的形态,能够更好地实现当下流行的场景化分发,也预示着新的移动应用生态的到来。但在小程序占据主导的情况下,快应用想要推广仍将面临巨大挑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ID(ID:),或下载钛媒体App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