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油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周嵘/供图
微电影制作团队供图
“一百年的青春不曾老去,归来还是风华正茂的少年,终于见到你了……”5月4日一早,四哥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条微信链接——《感动人心》如果你用100画出我的青春肖像会是什么样子?”表达“灿烂的笑容”。
用100年的青春来画一幅肖像会是什么样子?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共青团中央出品、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出品的文化产品《青春与祖国》微电影给出了答案。
影片采用“穿越”的拍摄方式,邀请与五四同龄、今年已百岁的艺术家周令钊主演,青年演员李易峰担任主演,以让观众重温100年前的激情岁月。
“我出生的那一年,将以青春的名义永远载入史册。”
“我出生的那一年,后来以青春的名义载入史册。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都怀揣着同一个梦想,让祖国强大起来。”已经百岁的周令昭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依然如故。强而有力。
这位出生于1919年、与五四运动同龄的百岁艺术家,在32岁时创作了大型油画《五四运动》。
数千名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这群热血正义的年轻战士握紧拳头,高举抗议旗帜,气势磅礴。画面中,一名身穿蓝色长袍的男子手持喇叭,指挥着前进的队伍。场面十分壮观。这幅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精品画,画工细腻,生动地再现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壮观场面。
事实上,周令钊年轻时曾用画笔保家卫国。
时间追溯到1937年的“八一十三”事变,当时日军进攻上海。当时,周令钊正在上海华东照相制版印刷公司学习制版。他亲眼目睹了上海北站人山人海、日本飞机从天而降的景象。旁边是英租界,中国人不准进入。他看到一个同胞被挤进英租界,被英国士兵抓住打得半死。
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没有立足之地,中国的天空上满是日本飞机。 18岁的周令钊挤上火车逃回长沙,途中遭到敌机追击。返回长沙后,周令钊立即加入了隶属于湖南文化界抗敌支援协会的湖南抗敌画社。大家不忘国耻,大家士气高昂。他们每周举办一次画展,三个月内画了200多幅画。他们在长沙、水芦洲、老刀河、靖港、平江等市县镇街头举办了10余场抗敌巡回艺术展,还制作了小型油印画报。到处张贴扩大宣传,与音乐界、戏剧界共同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有力地鼓舞了民众。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当年9月26日,武汉《新华日报》的一篇报道写道:“走过武昌汉阳门,就可以看到黄墙上巨大的‘全国抗战’”。鹤楼壁画,据说这是抗战以来第一幅大型画作。”
当时周令钊年仅19岁,正值壮年。他是参与创作这幅位于长江之滨、黄鹤楼旁的巨幅宣传壁画的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
1947年,周令钊在陶行知创办的上海育才学校任教。他带着学生到乡村体验生活、创作。他还随剧团前往杭州、常熟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宣传活动,制作反饥饿、反内战宣传海报。
1949年,正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的周令钊接到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前绘制一幅巨幅毛主席肖像。
时间紧、任务重。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只剩下20多天了。周令钊和新婚妻子陈若菊来到天安门城楼东侧的外墙。新中国成立之初,条件简单。今天没有电梯,只搭了一个简单的脚手架。此后的两个多星期,两人没日没夜地工作,反复爬上爬下画肖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清晨,这幅宽4.6米、高6米、重1.5吨的巨幅毛主席肖像终于落成。
这一年,周令钊30岁。
“他走到哪里就画画。最重要的是他真正热爱绘画、享受绘画,这种热情是积极主动的。”周令昭的女儿周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童年时期,给她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坐在办公桌前写字的作风,认真专注,做事从不拖沓。 。
“我听妈妈说,有一天晚上,她去学校辅导学生写作业。临走时,她让爸爸照顾一下正在沙发上玩的我。但当妈妈回家时,爸爸却当时我才10个月大,据说这种事并不偶尔发生。”周蓉回忆道。
1949年,周令钊加入中国共产党,将满腔热情投入到艺术事业中。当年,他参与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的设计;他为北京地下党的公开会议画了毛主席的肖像。他带领图案系的学生布置了北京六国饭店“国共和平谈判”会场和中央美术学院“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民主共青团”在礼堂、“全国学联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等举行。
1950年,周令钊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团队成员,与张鼎、张光裕以及以梁思成为代表的清华大学团队共同完成了国家最重要标志——国徽的设计。图像。
这一年,周令钊还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设计了团旗。团中央选出了包括周令钊方案在内的10余份设计草案,报送党中央最后决定。毛主席在周令照的设计稿上签字:同意这个风格。
1955年,为配合人民解放军,向在革命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授予奖章,周令钊参与并圆满完成了八月一号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1958年,人民大会堂动工,其圆顶吊灯的设计和安装成为难题。吊灯太重,圆顶无法承受。周令钊提出“满天星”的设计思路,不仅解决了吊灯超重的问题,也成为人民大会堂的经典设计。
此外,周令钊还设计了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
94岁时,他为北京地铁六号线朝阳门站设计的陶瓷浮雕壁画《京东粮道》完成并挂上墙壁。
2015年为家乡湖南平江周令照美术馆创作水墨系列《平江八景》。
2018年,99岁高龄的周令钊设计的狗年邮票发行。
这位被誉为“国家形象设计师”的百岁老人,不仅是新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名师,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还用自己一百年的勤劳一生,描绘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故事。站起来、变强的伟大旅程。
百年青春,4个月创作,7分钟浓缩呈现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弘扬五四精神,实现”
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带领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艰苦奋斗,练就过硬本领,磨练道德品质”,本文由共青团中央出品,承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出品、精心打造的文化产品《青春与祖国在一起》微电影。
“如果给你画一幅青春的肖像,它会是什么样子?” “灿烂的笑容,幸福的哭泣,朦胧的悲伤,还有忧郁和彷徨……”在微电影中饰演主角的青年演员李易峰5日出生。 3 月 4 日。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他用自己专业的方式向英雄烈士致敬。
微电影《青春与祖国》采用专业电影级拍摄制作模式,通过现场数字图像处理完美还原历史场景。主演李易峰带领观众通过“穿越”的方式,体验了谢少民参加五四运动,咬断手指用血书写下“还我青岛”的场景;见证狼牙山五壮士之一马宝玉跳崖的英勇;近北荒野挥汗如雨的场景……进入新时代,主角变身支教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见证祖国发展的辉煌成就。
这部微电影的拍摄也是中国青年报整合并转型新媒体主战场的体现。 2017年,中国青年报特色“媒体厨房”开业,整合全媒体机制、流程、平台、渠道、产品和服务。
微电影导演、中国青年报媒体融合工作室主要负责人施坚表示,视频基本上是媒体行业追求的一个方向,报纸也在不断发展。他们不拘泥于普通的故事片,而是选择更精致的故事片。制作前沿微电影和MV。
“从媒体记者转型为导演,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我觉得这是一次成功的转型。没有训练,大家都在争取训练,我们要一起努力,一定会成功。”一开始很难,但是后来我就慢慢适应了。”石坚相信,年轻人适应得很快,大家以后做类似的产品会更加得心应手。除融媒体工作室外,报社近40名同事参与了本次拍摄。如此大规模的视频产品,对于影响整个报社的转型意义重大。
执行总监穆泽亮表示,从去年的《青春的答案》到今年的《青春与祖国》,两部热门短视频成为媒体融合工作室乃至报纸转型的生力军。 “前期策划剧本时,连续几周不间断的头脑风暴已经成为常态。后期,我走遍了拍摄、录音、特效制作、音效合成等所有关键流程, 100%参与了整个过程。”
“在报纸媒体融合转型的过程中,图文新闻、H5、小游戏、VR、AR、微视频等市面上出现的融合媒体类型都有所涉及。当然,形式并不是最多的。”重要的是,转变观念的过程更加困难。”执行总监斯格认为,每一次从纯文字的记者思维到强互动的H5思维,再到用视听语言讲故事,以及操作思维的转变。日益成为一种“必需品”是全新的。
“这次微电影的拍摄,让我们更接近了电影行业的专业性、复杂性和完整性。从操作层面来说,有很多专业知识等待我们学习;从思维层面来说,讲故事的能力传播主流价值观。讲故事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更值得我们思考,为未来的探索提供经验。”斯格说。
回忆起四个月的准备和拍摄,执行导演高天宇感到既艰难又感人。
虽然整个创作耗时4个月,但实际拍摄时间被压缩为3天。
“周令钊已经100岁了,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我们只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来拍摄周令钊的戏份,而演员方面,李易峰只有一天半的行程。”我们必须确保所有需要拍摄的东西都在三天内拍摄完成。 ,还要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在拍摄过程中调动孩子们的情绪……高天宇觉得“拍摄其实还是蛮难的”。
“开拍前一周剧本还在修改,主要是卡在最后。”高天宇和同事们希望最后能够调动整个情感,呼应之前的故事和内容。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我们终于敲定了大家都看到的呼唤英雄传承精神的方案。
当然,拍摄中还有很多细节让她感动。
高天宇记得,拍周令照的时候,需要拍一个他画画的场景。老人很配合,坚持为了拍戏而画画。高天宇和同事们被老人拿东西的执着和认真所感动,也亲眼目睹了老人的绘画功底。 “不到两分钟就画完了,简单的几笔,看起来很像,甚至在一群人拍照之前,他就画完了。”高天宇说。
拍摄《狼牙山五壮士》时,他们并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充当群众演员的普通同事。为了让动作真实自然,一个演员一个一个地跳下去。跳完后,他会下来观察监视器上的动作。如果他觉得不满意,他就会问导演“我可以再跳一次吗?”
黄远导演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幕。为了增强虚拟场景的真实感,摄制组根据狼牙山的山体特点搭建了一个山顶,还找了一块荒地来拍摄篝火。
“当时黑烟很浓,拍摄并不容易,团队里的每个人齐心协力,快速拍摄,团结的精神令人感动。”黄远表示,最大的困难是中期拍摄时间紧、戏份多。为了节省转场时间,团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
黄远认为,这部微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类似于AI换脸,让真人穿越到历史场景,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代替以往的历史形象人物。
和很多普通观众一样,黄远也被影片中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烈士们的凛然正气所感动。 “他们的精神世代相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弘扬和继承奉献、拼搏、拼搏、爱国的五四精神。”
“对于一部百年纪录、回顾性的电影来说,把握整体的焦点和节奏是极其困难的,拍摄过程中总会出现太多的意外情况。”穆泽亮表示,作品采取的是先抑后扬的手法。前半段的气氛比较压抑,从《狼牙山五壮士》部分开始逐渐好转,并配合音乐氛围达到顶峰。
年轻时的郭靖对于有机会为微电影《青春与祖国》制作音乐感到非常自豪。郭靖表示,选择《我爱你中国》作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曲,也是希望当代青年能够拥抱新时代,在新时代奋进,让自己的青春奉献祖国、人民、人民。民族、人类。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歌曲《我爱你中国》的改编就是这部作品的一次尝试。郭靖介绍,在当前文化发展繁荣的背景下,如何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养料,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风采,也是本次音乐选材的考虑因素。
对于这部作品,郭靖坦言自己有很多期待,比如传统音乐的改造和创新对于提高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强化民族认同感将起到的作用。观众能否接受这种音乐形式并产生共鸣,能否带来冲击和震撼,“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这些都是我想要表现的东西,所以我使用了一些现代的表现手法和音乐元素,努力呈现与时俱进的五四精神。”
微电影《青春与祖国同行》由共青团中央制作。拍摄过程中,令姚伟导演记忆深刻的是,总导演、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克用亲临现场指导工作,“非常敬业”。
“演员们的表演都非常好,周令钊已经100岁了还坚持主演,青年演员李易峰演技和台词功底都非常出色,年轻的群众演员客串也非常敬业,这些都是为影片效果加分的重要因素。”姚伟说。
除了开拍前收集资料、写剧本外,四哥还在拍摄过程中担任群众演员。在五四运动中北大学生领袖谢少民血书的场景中,四哥扮演了其中一位女学生。听到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后,学生们一起哭了。
“一开始我不知道怎么演,但当我穿上学生服,置身于那个环境,造型老师帮我把头发梳成两条小辫子时,我感觉自己穿越了时空,体会到了我发现我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以至于我真的哭了。”四哥表示,她非常感谢影片带她沉浸式回顾历史。
战争场景、篝火场景、大尺度的场景布置、大量的手持摄影,以及拍摄素材和老图像的完美融合。说起工作,四哥有些兴奋。她表示,微缩拍摄、工作室混音、体验音效的变化,这些都给影片的品质带来了巨大的提升。
追梦路上青春接力
5月4日上午,微电影《青春与祖国》在共青团中央官方账号首发。作品上线后,被多家媒体平台转发,受到广泛关注。不少年轻人看完微电影后纷纷点赞、转发。
“每个时代的英雄从来都没有缺席,是他们的血肉之躯造就了今天的和平时代。影片虽然只有几分钟,但足以震撼我的心,让我热血沸腾。”刚从天津科技大学毕业的佟丹是一名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她从朋友的转发中看到了微电影《青春与祖国》。
她表示,看完影片后,她很感动、感慨、感激、感慨。那些在那些动荡的岁月里举起双臂呐喊的人,视死如归,坚守岗位,奋力拼搏;那些小时候从课本上熟悉的英雄儿女;那些不忘人民的年轻人,无论是动乱还是和平,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科技创新,每个时代都孕育着不同形式的爱国情怀,但他们的初心从未改变,信念从未褪色。 ! “我是一个年轻人,我有责任不忘初心,勇敢承担使命……我会用青春的力量传承到底!”
“一百年来,中国青年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不懈奋斗,新旧照片寓意着伟大的爱国情怀,告诉我们中国青年的命运永远与祖国同在。中国青年的使命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卢森通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他将继续发扬五四精神,锐意进取,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也许我本来就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看着就泪流满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卢振彦表示,微电影用时空穿越的思路,讲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建设时期涌现的一批青年烈士。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凸显了青年英雄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她认为,在意识形态多元化、不断变化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始终坚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担负起使命,对家国情怀有深厚的感情,成为我们党新时代的领导人。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先锋力量!
雷锋所在单位雷锋小队长张扬也因影片激动不已,热泪盈眶。他感慨地说:今天的一百周年只是一个离去;明天的一百年还没有到来;下一个100年还没有到来。看看年轻人的画吧。”
作为新时代的留法学子,我们在五四青年节齐聚法国蒙塔日市,在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陈独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回顾这百幅画作。毅学习、奋斗。全法华人学者学生联谊会主席丁健感慨万千。
在留学期间,丁健和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不禁感叹:“今天,中国不断发展,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读书为中华崛起’曾经表达了无数进步青年的心声;今天,当我们出国留学,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幅作品瞬间把我带回了1919年,那是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一群热血青年走上街头,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唤醒民族而呐喊。”观看微电影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辅导员王玉英表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作为年轻人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和继承五四精神,为祖国奉献青春热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浪潮中,我们要把青春梦想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乘风破浪,在祖国富强中实现自己。
“一百年前,一群年轻人怀着爱国热情开展了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转眼间,五四运动已经百年,但五四精神,已经过去了。”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选拔学生钱勇看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工作中不断书写时代辉煌时说。用热血、汗水、热情和青春激励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不仅要怀揣远大理想,还要继续保持奋斗激情,做出成绩。在基层、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的忠诚。
观看《青春与祖国》,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直营总部团委副书记董清轩感慨万千:“回望过去,英雄谱写了百年华章。”展望未来,我们这一代人绽放着新时代的青春风采。青春圆梦,所以我们无怨无悔。”
新时代、新使命、新责任,董清轩认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岗位、脚踏实地。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为活力中国、繁荣中国作出贡献。
从微电影中看到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精神,巴黎中国学者学生联谊会副主席石松浩感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承担时代责任,勇于艰苦奋斗,练就过硬本领,磨练道德品格。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六点殷切希望,也是我们年轻一代应该传承的爱国精神。”
“青春与祖国同在,时代在变,故事在变,但以奋斗为青春根基的五四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通过观看微电影,中央党校党校建筑专业研究生董艳芳感受到,年轻人需要继续奋斗,新时代的年轻人需要继续奋斗。时代需要“永远奋斗”。只有经过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不断奋斗,青春梦、强国梦、复兴梦才能最终实现。
“今天回望过去,即使过去了数百年,有些东西从未改变,那就是青春的热情。歌颂这种精神,大概就是这次创作的初衷。”作品上线后,时坚感叹道。
从筹备到拍摄制作完成,回顾以往的青春奋斗故事,高天宇认为,他和团队成员实际上展现了青春的奋斗。看到大家几个月的努力得到了观众的关注和好评,她心里高兴,觉得“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奋斗者之一”。
据统计,截至5月4日22:00,已有超过1000个平台关注并报道了微电影《青春与祖国》。其中,新闻网站及客户端阅读量超过300万次,微信平台阅读量达100万次,视频平台阅读量近2000万次。微博平台上总共发布了近300万个信息。微博主题#百度五四#和#五四精神继承##已暴露了超过1亿次。总阅读量为1.64亿次。
应用程序,新华社新闻社应用程序, App,中国青年每日应用程序,纸张,新华社,人民日,CCTV,中国青年网络,中国青年在线,全球青年在线,全球新闻网络,中国新闻网络,中国经济网络,,,SOHU.COM, ,,新闻,,,,,以及其他新闻网站和其他新闻网站和客户发布了缩微胶卷。新罕布什尔州的主页推荐大型图片,中国青年每日应用建议打开屏幕和第一屏幕顶级建议,中国青年在线推荐头条新闻和,, ,,和 News News News News推荐微型饰带。提出了突出的位置建议。
新华社,共产党青年联盟中央委员会,中国青年日报和其他重量级微信的公共帐户发布了微观电影。省级,县和市政阶层的绝大多数青年联盟委员会都在微信上转发了。许多自我媒体也转发了它。
主流视频网站,例如,, , ,和 发布了 ,共有近2000万次观看次数。其中,建议使用短视频平台和主页。 (中国青年日报和中国青年在线记者杜伊蒙和培训者Xian 提供的部分材料是由周·林佐(Zhou )的女儿周(Zhou)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