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拉用可爱的眼睛看世界。
推荐
两年前掀起血雨腥风的“红包”,最近又有了新用途。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线下攻防战无懈可击,没有给第三家公司留下任何机会。尽管两者合计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双方的交流依然激烈。
尽管曾经被认为行业第三的小蓝单车已基本退出共享单车市场,但摩拜与ofo之间的争夺战并未停止。在资本的帮助下,行业迅速进入下半场,战场上几乎只剩下前两名玩家。
移动支付也是如此。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线下攻防战无懈可击,没有给第三家公司留下任何机会。尽管两者加起来已经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它们之间的交流仍然很激烈。
只是两年前轰动一时的“红包”,最近却有了新花样。
01
红包大战卷土重来
11月15日,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红包二维码图片,表示想给大家“双十一后送点血”。
事实是,这就是支付宝的新“赚钱红包”。只要你在支付宝中搜索“发红包”,就可以找到这个入口,通过密码或者二维码通过。红包金额在0.1元至99元之间。
与传统的红包玩法不同,“发红包”并不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财富再分配,而更像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只要对方收到了红包,该人就获得了利益。谁送了红包,还可以获得一份赏金。当然,承担这个成本的还是支付宝这个平台。
红包赚钱的目标受众也与以往不同。过去,红包或激励通常针对C端用户,利用可变奖金来鼓励用户更多地使用移动支付。但制作红包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商家。
从行为角度来看,商家发放赚钱红包确实比个人用户发放更合理、更顺畅。商家只需在支付宝中申请红包码海报并张贴在自己的店铺即可。用户扫码领取红包后,在商户支付时可直接使用;同时,商家将获得相应的奖励。
简单计算一下,即使最低红包金额为0.1元,如果商家单日交易超过100笔,每个月也会有额外300元的收入。对于很多便利店、大排档等客流量较大的商户来说,日均交易量远超100笔。
这无疑是支付宝在商户端的又一场战斗。
与电子商务一样,移动支付也是典型的双边市场。在日常使用中,商家和用户都处于多对多的随机且不确定的组合中。要保证足够好的用户体验,就需要保证覆盖规模,有足够的C端用户和B端商户。任一端缺失都可能导致支付失败。
和支付宝一样,微信支付也在不遗余力地争取线下入口。以腾讯近期推广的公交码为例。马化腾最近两次亲自坐过公交车:在合肥坐公交车,在广州坐地铁。这在近年来是极为罕见的。而且,腾讯还将这款刚刚推出的新品纳入了Q3财报。
此外,微信还在11月初以小程序的形式推出了红包产品“红包店”,但仅支持部分零售连锁店,且操作流程相对复杂,需要用户多次光临店铺打开红包前的次数。用户很容易忘记并半途而废。
02
多维策略
在对B端商户的服务方面,支付宝延续了针对C端用户的策略之一,多维度服务。这时,蚂蚁金服作为综合金融服务商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继2月推出收款码、免费提现后,支付宝10月宣布将免费提现服务延长至2021年3月31日,并针对中小微企业推出“多收多赚”综合服务计划大小商户,包括“多收,多赚”。信用、加费、加利、加费、加贷、加费、加保等一系列服务。
如果你熟悉支付宝相关产品,或许可以从用户角度将上述服务映射到类似的C端产品:花呗、余额宝、借呗、蚂蚁金服。当然,两者不是同一种产品,但服务维度是相似的。
这或许是蚂蚁金服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它面临着微信等竞争对手,微信拥有超高的打开率和超长的停留时间。这个时候,支付宝最适合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优势去攻击对方的短板:微信支付目前提供的金融服务无论是在用户端还是在商户端都远远不如支付宝。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这一策略正在发挥作用。收款码方面,线下小商户可免费取款超过20亿元,截至9月底,全国申请收款码的用户已超过3300万。在乱收费和放贷方面,我们已为超过600万家小微企业授信,平均授信额度在1000元至50万元之间,贷款总额达160亿元。
此外,支付宝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满足大小商户的不同需求。
这里有一个足够大的“商人”,铁老大。四年前,与支付宝集成的APP成为第一个第三方支付接口。目前,通过支付宝购买火车票的交易中有20%是通过花呗支付的。
对于每年要承受全球最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场景来说,最大的需求就是稳定。这对于经历过多次双11高峰的支付宝来说并不困难。
即日起,开通微信支付。不过,据内部人士透露,此次合作原定于10月底完成,但因与微信支付的技术原因而不得不推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的市场份额也在发生变化。艾瑞咨询10月发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数据显示,支付宝、财付通市场份额先升后降。其中,支付宝市场份额从一季度的54%扩大至二季度的54.5%,而微信支付背后的财付通则从上季度的40%下降至39.8%。
在这场由微信红包“偷袭珍珠港”引发的移动支付攻防战中,双方似乎悄然交换了立场。
科技考拉
1、欢迎关注考拉君。科技考拉用可爱的眼睛看世界。网络上的八卦、深度、热评都在这里。
2.您还可以在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雪球专栏、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百度百家、一点新闻、uc头条等平台查看我们的文章。
3. 新闻及合作请发邮件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