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人脸识别检票闸机首次亮相,部分场景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未获市民认可

2024-11-07
来源:网络整理

在角门西站的优宝自动售货机,刷脸支付已成为众多支付方式之一。

北京西站,刷脸核验车票和身份进站。

在新风街1号,居民对于刷脸打开垃圾桶的态度各有不同。大多数人使用按钮来打开垃圾桶。

7月25日,“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高峰论坛”在京开幕。北京地铁正在进行内测的人脸识别检票机也首次亮相。北京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主任詹明辉表示,未来北京地铁有望采用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方式进站、乘车。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刷脸进入封闭场所、购物刷脸支付、机场、火车站刷脸验证身份,甚至刷脸刷脸拿到卫生纸并把它扔掉。垃圾分类的尝试。

北京晚报记者调查发现,人脸识别技术在某些场景下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市民的认可,甚至在高调推出后就悄然退出。专家表示,人脸识别技术适合需要身份验证的应用。如果没有身份验证的需要,面部识别往往只是一个噱头,存在泄露个人隐私的隐患。

访问控制

使用最广泛、认可度最高

7月31日11时许,在北京大学东南门,通讯室前设置了两道人脸识别闸机。不时有学生站在闸机前,看着右侧的摄像头和屏幕:屏幕上显示识别成功的学生姓名,打开通道,如果识别失败,则会重新抓拍人脸,直至识别成功成功或使用学生卡开门。

不仅是学生和教职员工,游客也可以通过在预订系统中输入面部信息进入学校。

“不只是刷脸,如果你的脸没有进入或者你不想刷脸,你可以刷学校的学生卡进入。”保安说,最原始的方法,出示你们学校的学生证或者校友证也是可以的。

“去年我毕业的时候,西南门和图书馆刚刚安装完毕。”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小遥告诉记者,由于在食堂等场所仍需带卡,目前还无法刷脸在校园内出行。 “如果将来人脸识别到处都可以用,而且不用带校园卡,那真是太方便了。”在公关公司工作的白领小宇也认为人脸识别技术适合门禁:“不用拿卡,不用输入密码,非常方便。 ”

调查发现,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在门禁、上下班打卡等场景中得到了高度认可。在这些应用场景中,更多人关心的是识别的准确性和速度,而不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泄露。

刷脸支付要钱吗_刷脸支付要带手机吗_刷脸支付要刷脸

记者在北大东南门停留10分钟,5名学生中有2人被识别两次以上。在北大未名论坛上,也有学生抱怨,除了图书馆以外,很多门都无法通过刷脸识别进入。

“可能是我们单位门禁的人脸识别系统太差了,有一天我在人脸识别系统上刷了12次,各种角度、各种表情,但它就是不识别。”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小璐颇为无奈。

贸易

快捷方便的选择之一

在角门西地铁站,4号线和10号线的大厅层,乘客们不时在优宝自动售货机前停下来购买饮料:在机器或屏幕上选择您想要的产品后,您可以选择屏幕上的支付宝、微信、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扫描二维码即可支付,也可以选择新推出的支付宝刷脸支付。

“一开始只能用硬币和纸币,后来可以扫二维码支付。今年端午节期间,我发现可以刷脸支付了。”家住4号线的小徐经常在此站换乘10号线。他告诉记者,第一次刷脸支付时,他收到了随机红包,于是他尝试了一下,“我已经在支付宝录入了我的面部信息,所以选择刷脸后,相机屏幕上认出了我,只需输入手机后四位数字,无需拿出手机,支付就成功了。”

经过现场体验,记者发现人脸识别大约需要2秒,输入手机后四位数字并确认需要3秒。速度确实不慢。然而,记者停留的10分钟内,购买饮料的三名乘客中没有一个人选择刷脸支付。经询问得知,两名乘客未在支付宝上输入面部信息,一名乘客在人流密集的地方感觉屏幕上显示了自己的面部信息。有点尴尬。

“前两天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就用过,确实比较方便,毕竟不需要带手机。”家住通州的大学生小韩说,“但是刷脸支付并没有扫码支付出现时那样的跳跃感,所以有点可有可无,但也没有必要。”

调查发现,人脸识别技术在交易场景中的应用也具有较高的接受度,但前提是人脸识别仅作为众多支付方式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此外,诈骗风险也是市民关心的问题。

服务

扔垃圾和领取卫生纸并不受欢迎

“垃圾桶打不开吗?看到旁边的按钮了吗?只要按一下,它就会打开。” 7月31日中午,在西城区新丰街道一号院西门的分类垃圾桶前,人们正在研究如何刷脸打开垃圾桶。记者接到路过的居民提醒。

7月初,有媒体报道称,新丰街一号院的分类垃圾桶配备了人脸识别,居民“刷脸”后扔垃圾。记者现场调查发现,垃圾桶的打开方式其实有三种:按钮、刷卡(未实现)、刷脸。

记者现场扫描二维码注册账号,填写手机号码、居住地区、录入人脸信息。大约两分钟后,信息同步,站在垃圾桶前所有盖子自动打开。

记者与居民沟通后了解到,使用最多的是按钮。对于面部识别,大家的态度并不一致。

刷脸支付要刷脸_刷脸支付要钱吗_刷脸支付要带手机吗

“我们家的垃圾是我爷爷负责倒的,他就是刷脸的。”家住这里的小女孩子墨告诉记者,“现在刷脸、扔分类垃圾都有积分,攒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换鸡蛋之类的物品,所以爷爷很乐意刷牙”他的脸。”

一位阿姨告诉记者,她之所以没有录入面部信息,是因为她还是担心安全:“我经常看到银行卡诈骗、面部识别能否100%安全的新闻,反正我是担心的。”

天坛公园的公厕,也是被媒体报道过的人脸识别的另一个应用场景,也悄然拆除了允许人脸识别取厕纸的设备。 8月1日中午,记者参观了天坛东门、西门、南门内的三个厕所。他们都没有在其中看到刷脸取纸器。询问保洁人员后得知,整个公园已被拆除。原因可能是出纸速度太慢、太短,影响了游客体验。一位在西门内厕所休息的老人直接说道:“(刷脸拿纸)太费力了。”

运输

是否可以使用面部识别乘坐地铁还有待观察

“我最近乘坐城铁副中线去通州时发现,西站可以刷脸进站。”老家是山西的上班族小葛,每年都会从北京西站乘坐高铁回家。 “我总是去人工检票口。我得先把票递到窗口,工作人员扫描身份证,在票上盖章,然后还给我。扫脸方便多了。将身份证和车票叠在一起放在传感器上。区,你看一下摄像头,立刻放他们走。”

小歌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在机场、火车站等需要实名验票的场景下,人脸识别可以大大提高通行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安全保障作用:“如果有逃犯,不是可以立刻抓到吗?”

但谈及北京近期试行的刷脸刷脸乘地铁,小哥持保留态度:“现在刷卡、刷手机、刷二维码乘地铁都非常方便。我认为没有必要使用面部识别。现在你在地铁上不用使用真名了。是的,刷脸坐地铁必须和火车站、机场类似,而且必须接入公安数据库,也就是实名制。虽然我不认为信息安全有什么大问题,但一想到自己每天的行踪被实名记录,我还是感觉……不太舒服。”

专家

区分刚性需求和噱头

“以前你是怎么验证身份的?你去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你拿出身份证,柜员就盯着你的脸看是否和你的身份证相符。这个过程是通过银行卡完成的。”肉眼观察,准确度和速度完全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眼力。”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表示,这种对身份验证有刚性要求的场景适合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因为它既高效又准确,而且不需要身份验证。这些场景使用面部识别技术,这大多只是一个噱头。

“在刷脸拿厕纸、扔分类垃圾等场景中,都可以使用人脸识别,无需身份验证。事实上,它给人们带来了麻烦,让人感觉隐私被泄露,尤其是当开发者是第三方时。当涉及小型第三方公司时。 “范毅认为,在这些场景下,用手机扫码、刷IC卡,其实是非常方便的。

“我们收集各种个人信息是为了让生活更加便利。至于如何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我们应该考虑用技术来防范技术带来的风险。过去大量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原因是因为有权限调用信息的人往往是通过公共管理员账户登录系统的,如果以后必须使用人脸识别来调用信息怎么办?这样,一旦发生什么事,很容易查出是谁干的。”刘兴良解释道。

北京晚报记者 白格文 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