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医师黄玮:疫情期间直播科普科学运动

2024-11-08
来源:网络整理

3月份的武汉,-19疫情依然十分焦灼。武汉协和医院年轻骨科医生黄伟奋战在一线。这一天,隔离病房几个小时的紧张工作即将开始。黄伟在家早早就进入工作模式,开始准备一场筹备已久的网络直播。

运动医学是黄伟的专业,也是他个人的兴趣。传染病的防治虽然与骨科没有直接关系,但人体的免疫力却与运动密切相关。黄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他想在直播中教育网友疫情期间如何在家科学锻炼。

直播效果相当不错,三个平台累计点击量均超过百万。隔离病房的工作日复一日看不到尽头,科普任务也不能间断。

早在2012年,在武汉协和医院一位老教授的影响下,黄伟就参加了科室的科普任务。当时,他只是在网站上写文章,普及疾病知识。

2018年是黄巍科普生涯的关键一年。他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骨科医生讲座”,内容涵盖骨关节疾病、康复锻炼、运动健身等。同年,在国家卫健委、科技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中,黄伟用一段话讲解冷冻肩周炎(民间又称“五十肩”)。获得了一等奖。

黄伟在比赛中。

此项全国科普竞赛自2018年以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2020年的竞赛中,中宣部也成为主办方之一,竞赛标准进一步提高。近日,黄巍又提交了一篇文章,准备参加今年的科普大赛。

2020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举行。

“临床医生最了解困扰患者的问题”

“参加全国健康科普作品大赛是我从事健康科普工作最重要的机会。”黄巍告诉南都记者。此次比赛激发了临床医生健康科普的热情。

和黄伟有类似经历的人很多,比如北京医院的药剂师李同舟。他接触健康科普始于一个“使命”。

曾在学院表演过、被公认为具有出色舞台表现力的李同舟被学院选拔参加2019年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他与同为医院药剂师的姚晨瑞联手,参赛的是一档相声《用药不当·ICU》,讲述了三起用药不当导致抢救的案例。

药剂师眼中最简单的常识,却是很多公民的普遍误区。让李同舟没想到的是,自从《不当用药·ICU》演出以来,患者、家属、朋友就不断向李同舟提出一些疑问:“服用头孢菌素真的会引起休克吗?这到底是夸张,还是你正在做的是一门艺术吗?” “升华?” “我一般都是不喝水就吞药的,真的不行吗?”

周围人的反馈让李同舟意识到:“事实证明,他正在做的健康科普确实可以帮助到周围的人,所花的时间也不会白费。”

黄伟也坚信这一点。他在科普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今年,他开始与一些文化科技团队合作,制作格式更丰富的动画科普短片。他认为科普和临床治疗并不冲突,而是可以结合的。

2019年,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数超过87亿人次,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仍在快速增长。面对海量的诊疗量,临床医生时间有限,往往无法细致照顾每一位患者。然而,为了做好疾病的防治,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健康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黄伟将自己的科普视为一种与患者的集中交流。他的科普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他在临床工作中想给患者提供的建议。

“肩周炎(肩周炎)患者术后需要康复训练,保守治疗的患者也需要功能锻炼,但很多人不知道。” 2018年,黄伟将自己的临床诊疗经验整理成一篇参赛作品——《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肩周炎》获得一等奖。

黄伟亲自录制的科普短视频。

“患者的问题是什么,临床医生最清楚。”黄伟说,这也是医生被认为是健康科普主力军的原因。

国家卫健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国家举办本次竞赛,是为了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学专家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基础上回应群众关切和需求。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 ,整理他们每天积累的诊疗信息,制作出健康科普作品。

“我们的职业也需要普及”

大约六七年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麻醉师王猛开始用漫画的形式向大众科普麻醉师是做什么的。

2016年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举办的首届青少年科普能力大赛中,王蒙的漫画《医生烤香肠》在比赛现场制造了阵阵笑声。在健康报社举办的2017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中,王猛还凭借《烤香肠医生》获得科普演讲决赛冠军。

科普意义网站建设方案_科普意义网站建设ppt_科普网站建设的意义

王猛医生手绘香肠医生。

“肿瘤患者就像溺水的人,外科医生是救生员,我们的麻醉医生是救生衣。如果不穿救生衣,可能在救生员到来之前就沉到水底了。但是被救出来后,大家感恩 每个人都是救生员,但没有人感恩救生衣。”

“麻醉师是幕后角色。”王猛告诉南都记者,麻醉师的存在不是为了解决一种疾病。患者往往会关注谁给他们进行了手术,谁解决了患者的痛苦。但至于谁参与解决过程呢?参与之后,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冒了哪些风险,付出了哪些努力。麻醉师不只是进行注射就结束了。麻醉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注视着您。

参加科普比赛的经历也让李同舟和姚晨瑞对自己的职业——临床药师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他们意识到患者对药剂师这个职业的认知度较低。很多人并不知道医院里有这样一个专业的药师群体,甚至认为药师是“发药的师傅”。

“我们自己的职业身份也需要普及。”李同舟告诉南都记者。

王猛借助烤香肠医生的形象,画出了麻醉师的日常工作。他坚持了几年,绘图工具也从纸笔变成了电脑。工具的改变让漫画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人物也变得越来越细致,画面清晰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虽然不是美术专业出身,漫画画技也并不完美,但王蒙的画很强调“趣味感”。他对临床前线工作的理解也赋予了他的漫画现实主义背景。

什么样的健康科普好?

参加全国科普比赛,让王猛拓展了健康科普的视野。他还看到了医生们是如何做科普的。他总结了“健康科普的三个层次”:第一个是“你讲完了,人家不同意”,这是效果最差的;第二个是“你讲完了,人家不同意”,这是效果最差的;第二个是“你讲完了,人家不同意”,这是最差的。第二个是“你说完了,人们说这就是发生的事情”。 ,但这并不是最好的效果;第三种是“你说完之后,人家就说是这样的”,这是最好的效果。

因此,王猛认为,“来自不太知名科室的医务人员在科普效果上可能有一些优势”。

黄巍总结了高质量健康科普的十大特点——选题重要、内容科学、知识实用、语言通俗、形式多样、艺术风格丰富、创作即时性、传播广泛。 、受众精准、科普创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医生叶爽在比赛中致辞。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医生叶爽认为,好的科普作品首先要保证其科学性。 “科普两个字,‘科’代表科学性,必须放在第一位。好的科普作品必须经过专业人士的把关。”

同时,科普作品要强调其传播效果,为受众所接受。 “一本有科学价值的科普作品,如果写得深刻而没有人愿意读,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2019年,叶爽参演的科普作品《HPV的强弱: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入围2019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优秀奖。在准备作业的同时,她把自己完成的作业读给丈夫听。丈夫听完后问她:“这不是我朋友让我问你的吗?”

叶爽告诉南都记者,她科普的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问她的一些问题。 “我把它整理出来,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给更多人。”

叶爽认为,科普作品的选题并不是为了追求一些很酷的东西,而是聚焦于大家在工作中最关心的问题,回归自然。她最喜欢的是传统讲座形式的科普。 “这是一种非常温暖的科普形式。”她说。

目前,医生科普平台有很多。除了节日期间在社区进行现场科普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还在社交平台上开通了广播电台,院团委还开设了抖音和快手账号进行科普。此外,一些医患交流网站也为医生的科普工作提供了便利。

“制作科普作品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科普作品是给谁看的?然后你要思考你要为这群人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性?如果你想清楚这三个问题,科普的价值就会最大化。”

科普是医院品牌最好的助力

如果说医生是健康科普的主力军,那么医院就是健康科普的主战场。

受全国大赛影响,不少综合性三级医院也开始举办自己的科普比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主任郑源告诉南都记者,趁着全国大赛的契机,今年9月华西医院也将举办自己的院内科普比赛。赛制按照国家级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设置。 “希望通过这个机制,能够评选出更好的健康科普理念和健康科普作品。”郑源说。如果医院的员工和作品能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这也是对医院的一种肯定。

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华西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就开始发力科普。现在它是医学界的领军人物,拥有420万粉丝。还拥有微博、快手、抖音、头条、知乎等多个科普平台,粉丝总数超过200万。华西医院科普重在“辟谣”。 “华西辟谣队”的科普品牌在医学界非常有名。以四川话为主,内容辨识度很高。有时甚至被评价为“规模不小”。

郑源介绍,华西医院已将医院各科室新媒体平台建设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常态化项目。开设二级微博、微信公众号的部门每年必须完成相应数量的出版物和帖子,以科普为主。 “如果没有达到医院要求的岗位数量,年底就会扣分。”郑源说。科室专家撰写的科普稿件质量高,受到华西医院官方平台青睐和转发的,将加分。

“我们希望鼓励科室积极参与科普,积极组织专家做好科普工作。如果科室积极参与、积极动员,效果会比医院宣传部门的动员更好。”郑源说。

科普网站建设的意义_科普意义网站建设方案_科普意义网站建设ppt

这样的机制也是健康中国行动所倡导的。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实施健康中国15项专项行动。贯穿各项专项行动的首要任务是健康知识普及行动。

在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中,官方明确提出“三级医院要组建健康科普队伍,制定健康科普工作方案,建设微博、微信新媒体健康科普平台”。

郑源对健康科普的看法与医生不同。从医院行政人员的角度来看,科普本身也是医院最好的品牌推广。 “如果你生病了,想到去医院,这是一个需要;但如果你没有生病,或者病好了,你还在以健康的状态想到这家医院,这才叫品牌”郑源说道。

每周一在华西医院公众号上的“华西辟谣团”已经发展出这样的品牌影响力,即使文章晚发表一个小时,也会受到网友的“催促”。

这其实也符合当前医改的方向。近日印发的2020年下半年医改任务提出,继续推动从疾病治疗向人民健康转变。

郑源认为,健康领域的科普其实是公众的“刚需”。医院的新媒体平台如果能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就能“在新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一旦占据位置,粉丝就会抓住它。这使得医院更容易推广文化,例如推广医院纪律。

健康科普对医院管理的价值在于,它实际上有助于降低患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过度期望,让患者对医疗行为和个人医生的期望达到合理合理的范围。郑源认为,这有利于增进医患之间的相互了解。

华西医院的公众号上有一篇文章介绍了耳鸣的治疗方法。文章提到,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一生都会出现耳鸣。对于这些患者来说,虽然耳鸣无法根治,但更重要的是要静下心来,把耳鸣当成身上的一颗痣,慢慢去适应。如果尽管努力还是无法改变,那就接受耳鸣吧。生活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独处固然好,但树木变成森林就更好了。

郑源认为,在科普方面,医院的作用就是把更多的医生聚集在一起,一起工作,这样就会产生规模经济。 “由于专业学科和地域的限制,个人品牌总是有限的。能够单独脱颖而出固然好,但如果能树木成林,影响力就会更大。”

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方案中,官员提出,有关部门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和教育,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的积极性。宣传和教育。将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和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

地方卫生部门可能是更重要的推动者。湖北省卫健委宣传部部长刘敏告诉记者,省卫生厅的“动员”作用不可小觑。

去年,湖北省卫健委筹办了湖北省首届健康科普大赛。共征集作品800余份,100余名医生参加演讲比赛,评选12人进入决赛。决赛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超过130万在线观众。电视台重播了比赛视频,收视率竟然名列全省第一。湖北省卫健委将比赛内容剪辑成30多段短视频并在雪强国平台上转发。总浏览量突破1000万。这大大出乎了刘敏的预料。

赛后,湖北省组织12名进入决赛的医生到基层讲课,并开展了5场健康科普训练营云直播。乡镇卫生院医生可以通过系统接入观看,平均每场观看人数。达到三四十万。

在刘敏看来,举办科普竞赛也是在搭建平台。这不仅树立了医生从事健康科普的荣誉感,也有利于医生树立个人品牌形象,助力其职业发展。

“健康科普不能光靠感情。”米锋还表示,鼓励医疗机构将医生科普工作纳入工作量绩效考核。

据南都记者了解,社会贡献相关评价项目已纳入医院学科评价。郑源明白,学科对社会的贡献包括健康科普。

目前,华西医院正在推进“华西网红计划”。自愿报名。医院把各种喜欢科普的医务人员聚集成协会或兴趣小组。现在已经组建了文案团队、拍摄团队、表演团队、后期制作团队等,新成立的微信群已经相当活跃。

骨科医生黄伟正在策划一个关于科学健身的专栏。除了照顾病人,他还将服务更多健康人群,体现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麻醉师王猛也准备提交一幅作品参加今年的比赛。虽然目前缺乏团队支持,但他计划继续绘画。

黄伟博士及其团队制作的动画科普视频。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委书记,叶爽希望让更多的年轻医生参与科普工作。 “我今年很重要的计划之一就是不仅自己做科普,还要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去做科普。”她说:“今年,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举办了自己的科普比赛,邀请媒体点评指导。不少作品通过初审和评审,取得了较大进展。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部副部长米锋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部副部长米锋告诉南都记者,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推动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国家健康科普资源库的建立健全。近年来,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作为健康科普资源库产品与社会公众共享。

采访与写作:南都记者吴斌、北京实习生杨天慧、董美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