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馆成第二课堂,暑假接待青少年观众超 50 万人次

2024-11-08
来源:网络整理

上周,上海科技馆宣布“满归一号”陨石坑完全恢复,成为上海科普爱好者的热门话题。同样是在上周结束的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上,上海科技馆的展位上挤满了人。林青博士、“水哥”等科普专家的精彩讲座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这两天,中小学生们都在抢着补暑假作业。在他们的日记、散文、小报中,去科技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体验科学、探索自然是最“流行”的主题。

图片说明:上海科技馆。照片由博物馆提供

据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最新统计,截至8月26日,上海科技馆暑期共接待青少年观众56.83万人次占参观人数的50.4%,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科技人才的产生和成长,与浓厚的科学氛围和高水平的科普工作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上海科技馆对标顶尖,创造一流,坚持露天科普,把科普带进校园、社区、商场,开拓创新,打磨优质产品,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公众科学素养,为上海国际科技馆做出贡献。创新中心建设营造了浓厚的科技氛围。

图片说明:巴斯夫小化学家活动。孙乐奇 摄

“第二课堂”广受追捧

8月12日上午9点不到,上海科技馆早早开馆,迎来了新一天的第一批参观者。开馆不到2小时,馆外电子显示屏显示馆内人数已接近瞬时最大容量,触发限流。当天客流持续5小时,为今年单日最高客流。

当天,静安区的博物馆也人流量巨大。暑假期间,上海科普场馆参观人数激增,亲子家庭、学生团体遍布两馆展区。

记者注意到,博物馆为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供了不同的参观路线。小学生以理解和探索为主,中学生则在生存智慧展厅中增加思维分析的内容,进一步思考环境、生物及其适应性之间的密切联系。

这是罗小艺女士第三次带女儿参观上海自然博物馆。孩子今年才3岁,还没有上幼儿园。他对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动物模型和昆虫标本充满了好奇。在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最热闹的展区无疑是“生命之河”展区。许多地球历史上的生物“明星”出现在展厅的各个角落,或灵活地摇头,或轻轻地摇尾巴。 “她特别喜欢看会动的恐龙模型,虽然偷蛋龙有点吓人。”罗小依笑着说,“她也喜欢摸小鱼,但她没碰……”罗小依认为,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应该多来自然历史博物馆看看。年纪大了,可以一起参观科技馆,增长科学知识。

在自然历史博物馆B2层的探索中心,不少孩子三五成群地排着队,穿上鞋套,准备进入不同的小房间“探秘”。王女士和许多等待孩子的家长坐在探索中心门口等候。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天除了她10岁的女儿外,还带来了女儿的几位同学。王女士说,假期里她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带孩子去不同的科普场所。

张先生父子是上海科技馆火箭的“忠实粉丝”。他们每次来科技馆肯定都会看看火箭模型。上海科技馆“航天乐园”展区里有很多火箭模型。模特背后的墙壁是浩瀚的宇宙,星辰闪烁,充满神秘感。张先生说,当他第一次带儿子来科技馆时,他告诉儿子:“爸爸以前很想当一名宇航员。”从此,儿子对宇宙越来越感兴趣。儿子每次参观科技馆,总是来到航天展区看火箭。他仔细阅读了不同火箭的描述,然后回去给同学讲了很多他在科技馆看到的事情。

在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随处可见中小学生的游学团。学生们手里拿着笔记本和笔,记录下游览过程中所有有趣的、不清楚的内容,然后由带队的老师集中指导。 “汉星研究”一位负责人表示,这种针对中小学生的小组研究近年来比较流行。与普通少儿夏令营不同的是,该学习以科普为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学习的意义远远大于旅行。

图片说明:上海天文馆(效果图)。照片由博物馆提供

“三驾马车”与最好的不相上下

正在建设中的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是上海科普场馆矩阵中的领头羊。在上海科技馆的带动下,上海科普场馆建设水平、展览水平、教育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科技馆建成开放已17年,依然欣欣向荣。 《地壳探索》、《万物有灵》、《机器人世界》等许多经典项目是很多青少年百看不厌的最爱。神舟系列、恐龙展、春节生肖专题展等临时展览在上海享有盛誉。上海科技馆最新开发的“如何复活恐龙”展览不仅在博物馆展出,还走进社区、走进商场,甚至全国各地。本次展览不仅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展览展览推广奖,还荣获2017年中国古生物科普十大进步奖。

2017年,上海科技馆以全年参观人数642万人次上升至“全球最受欢迎的20个博物馆”榜单中的第六位,仅次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现已成为上海的热门景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0年代和1970年代的“亚洲文化协会上海博物馆”和“震旦博物馆”。博物馆藏品超过29万件。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集收藏与研究、展示与教育、文化与休闲、科学与艺术于一体。新馆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内,造型优美,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博物馆内陈列着来自七大洲的剩余标本模型。 300平米的活繁育区,可以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 1200平方米的“探索中心”是观察、发现、动手实验的天堂。

科普网站建设的意义_科普网站建设方案_科普网站的意义

今年6月,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钢结构封顶。预计三年后将成为上海科普“新旗舰”。

上海天文馆位于浦东新区南汇新城临港大道与环湖北三路交汇处,总建筑面积2平方米以上,包括主体建筑魔日塔、青少年天文馆等。观测基地、公共天文台、餐厅及其他附属建筑。天文馆建筑的造型是从三球体运动的天文学概念中抽象出来的,寓意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轨道关系。走进里面,“圆孔天窗”、“倒圆顶”、“穹顶光环”等独特的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动感无穷、变化无穷的宇宙空间。

根据建筑特点,主展区布置在螺旋主体建筑主体内,其他区域则设有“中国问天”、“星球天堂”、“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驶向火星”是分散的展区。

“我们不是在写教科书,而是在创造一种体验。”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辛戈表示,天文相关内容相对抽象、深奥,需要更多的技术手段。 ,包括图形、互动展品、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我们希望通过展示展览无穷的创造力和独特的概念来讲述引人入胜的天文故事。上海天文馆从一开始就按照世界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进行设计,有望成为与美国阿德勒天文馆、德国汉堡天文馆相媲美的世界著名天文馆。

图片说明:博物馆年轻科学讲解员的培训师。卢怡静 摄

科学讲座已售完

上海科技馆注重发展和培育科普活动品牌。通过一批批富有创意、内容丰富、有趣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忠实的科普爱好者。

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办的绿蜗牛讲座是面向普通观众的科普公益讲座。报告厅邀请国内外各领域专家,结合社会热点话题,采用“主题演讲+观众互动”的形式,让观众近距离接触科学、爱上科学。自2015年6月首次讲座以来,绿罗讲堂已举办百余场活动,涵盖生物多样性、生物基因工程、土壤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古生物学、食品与健康等领域。线下近人参与,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超过300万。绿罗讲堂有定期科普讲座和新问题沙龙两种模式。其中,“新问题沙龙”系列学术活动聚焦科学新思想、新视角、新发现。自创办以来,已邀请生物克隆、昆虫生态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20余位嘉宾发布研究成果。 “世界第一”已举办“体细胞克隆猴”、“上海动物园甲虫新种”等10场活动,培养了一批铁杆听众。

上海科普论坛是由上海市科委指导、上海科技馆主办的上海科普品牌项目。上海科普论坛自2009年2月创办以来,已累计举办讲座106场,邀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欧阳自远、褚君豪、王品贤、金力等36位院士和209名中外科学家。约3万人前来聆听精彩演讲。此次活动由腾讯、​​网易、东方网等媒体现场直播,覆盖人数超过1000万人。

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科普论坛已累计举办19场活动,涵盖南海探测、脑科学、航天天文、乐器声学等主题。邀请蒲慕明院士、吴祥平院士、杨雄利院士、郭艾科院士等39位专家作公开讲座。分享。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贤介绍,项目组还计划整合以往的讲座材料进行二次传播,出版《上海科普论坛文集》、《上海科普论坛文集》等。衍生儿童绘本、上海科普论坛线上课程也将正式上线。

上海科技馆还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携手跨国公司举办科普活动。经过与巴斯夫等十余年的密切合作,2017年4月,上海科技馆与苹果公司合作,成为全球首家推出中英文应用课程的博物馆。 6月以来,与美国公司安捷伦合作推出“安捷伦科学实验室”,推出“奇妙日晷”、“墨迹分离”等21门课程。共开设课程54期,参与人数915人。这些专业课程也深受科学爱好者的欢迎。

原创科普片也是上海科技馆的“名品”,近年来发展迅速。 2009年以来,上海科技馆创作了《重返二叠纪》、《剑齿王朝》、《熊猫滚滚》等多部专题四维科普影片和十余部《珍稀物种》科普纪录片在中国”。其中,纪录片《中国大鲵》荣获201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纪录片《隐藏的狐狸》荣获“金熊猫”奖最佳国际纪录片自然与环境短片奖2015年(第十三届)四川电视节。纪录片、4D电影《羽龙传奇》荣获2017年中国科教影视科利杯特别奖,纪录片《黑颈鹤》荣获第十三届“亚洲及大洋洲最佳影片奖” 2018年日本野生动物电影节。

图片说明:“恐龙复活”展览首次进驻商场。孙乐奇 摄

“移动展厅”时刻在线

互联网科普现已成为国际趋势。 NASA的科普网站对全球公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上海科技馆是国内普及互联网科普的先行者。 365天的网上博物馆已初具规模。

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以导航、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网上博物馆应用系统。 400个视觉媒体、1500组科学绘画以及非洲和自然史诗多媒体秀,构成了一场科技与人文融为一体的艺术盛宴。

上海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的官方微信账号非常活跃,粉丝数量均达到50万。它们深受热爱自然和科学的市民的欢迎,其中包括大量的孩子家长。两馆官方微信账号每天精心制作有趣的科普推文,阅读量十分可观。被评为上海市十佳科普微信公众号、上海市第七届“优秀网站”。现已成为一个专职、高效、踏实的网站。气科普新空间。

自然博物馆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开发了颇具规模的在线课程,走在国内同行前列。上海科技馆展览教育服务办公室主任、上海科技馆管委会副主任顾杰燕表示,今年第一批基于数百门线下课程的7个方向、20个主题的课程将即将上线,总时长约300小时。 ,将成为年轻人发现、探索、认识自然的新体验空间。鹦鹉螺系列漫画书和教育资源包也陆续推出,为学校和家庭带博物馆回家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上海科技馆外文网站全新上线。网站涵盖英语、日语、法语、韩语四种语言版本,提供开放时间、票务、展览、品牌教育活动等实用信息。

科普网站建设的意义_科普网站建设方案_科普网站的意义

暑假期间,上海科技馆依靠一系列贴心的网络“微服务”从容应对大客流量。以博物馆里的科普电影为例。上海科技馆目前拥有巨幕、球幕、四维、太空剧场四大剧场。以前只支持现场购票,排长队让人望而生畏。去年9月底,该馆首先在巨幕和球幕影院试点网上购票服务,今年4月又推广至另外两家影院。

影响学生服务的未来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于立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人才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创造一个吸引优秀人才的环境,也创造一个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的良好氛围。科普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科普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转化为对科学的兴趣。青少年如果能够不断地培养实践兴趣,在科普活动中锻炼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无疑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于校长还非常重视科普对于青少年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尊重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应该是青少年非常宝贵的人文精神。

要让大众或中小学生真正爱上自然、爱上科学,显然不是欣赏几个精美标本那么简单。高水平的讲解和生动有趣的实践课程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顾杰言说,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科技辅导员或科学教师的培训课程,包括科学解读、教研日、读书会、“联合学习”等项目,涉及语言表达、教学等。技巧、科普创作、共情等一系列内容。

上海科技馆拥有众多深受大众喜爱的明星科普讲师。比如,科学解读者项目的负责人朱莹。在参加培训班的学员眼中,朱影不像是老师,而更像是他们的朋友。她悉心陪伴,不厌其烦。为了讨论如何更有趣地表达,她可以和他们聊到深夜。许多中学生因为她而爱上了科学解释和科学。

施伟是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览教育总监,被科学迷昵称为“水哥”。几乎每个暑假,施伟都会参加上海中小学生的天文夏令营。在内蒙古大草原、贵州FAST“天眼”现场、新疆天山深处,为热爱天文的中小学生讲解天文和星空。他广博的知识和对科学的热情吸引了许多中小学生成为“水粉”和天文爱好者。

回顾过去,有无数的科研人员和科普志愿者受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科技馆的启发,走上了科学之路。黄天琪就是其中之一。黄天奇第一次来科技馆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丛林覆盖的生物展厅立刻吸引了他。后来,他经常利用周末、寒暑假到科技馆标本制作部学习标本制作,并到自然博物馆实习,成为科博馆员工们共同的“孩子”。科技馆和博物馆。黄天琪现在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生物学硕士学位。回到上海,他仍然经常参加科技馆的各种科普活动。他说,小时候在科技馆的经历对他的科学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影响尽可能多的人,上海科技馆非常重视馆校合作,邀请学生和老师走进科技馆,把科普课搬进学校。

2016年3月15日,上海实验学校2000余名师生在博物馆举办了“上海实验学校第七届科技节”活动。 “自然探索移动课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小博物学家》所有课件包均得到充分利用; “木人”文明展示活动让文明参观现在开始;科普电影让学生会心一笑。此后两年,上海科技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课程活动相继引入实验学校校园。这一堪称典范的馆校合作项目深受师生们的好评,永生难忘。

记者手记:

今年夏天我带着儿子去新疆进行了一次天文之旅。两年前在内蒙古大草原,我还带他去看了银河系、火星、木星。虽然他似乎对草原上的蚱蜢更感兴趣,哪怕只是研究蚱蜢,我想也会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自然和科学的种子。

很多人一生的兴趣、爱好甚至职业选择都与童年经历有关。今年世界杯上,日本球迷在看台上展示《队长小翼》太空之翼主角形象的形象感动了很多人。动漫《船长》影响了几代人。据说,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日本国家队名单上的23名球员中有16人表示,自己是因为看《队长》而开始踢球的。

对于许多科学家来说,他们的科学研究生涯与他们童年的科学兴趣有关。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小时候体弱多病,无法外出,母亲给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工具。他玩得太开心,和两个兄弟一起制作“手榴弹”,差点惹上麻烦。但童年时那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带领他进入了化学王国并获得了冠军。

科普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特别是对于上海这座科技创新之城来说。浓厚的科学氛围应该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标签。

向上海的科普工作者们致敬。他们努力把科学装扮得美丽可爱,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点燃他们心中的科学梦想。

当然,我也很佩服那些愿意为孩子们奉献宝贵时间的伟大科学家,比如杨雄利院士、叶淑华院士、王品贤院士。但他们毕竟老了,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科学家接过他们手中的科普大旗。

习总书记说,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世界汇聚一堂,让群星闪耀未来科学的浩瀚天空。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每个成年人的责任。

记者沉月明、实习生王欣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