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多来,小程序领域诞生了很多热门案例。
有的小程序火了之后很快就获得了融资,但更多的热门小程序却在一夜成名之后就陷入了默默无闻。
一个热门的小程序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流量,但难点在于如何留住用户。
与公众号相比,小程序缺乏有效的用户留存机制。同时,由于缺乏用户唤醒手段,小程序很难像公众号那样拥有稳定的流量预期。这也是小程序一直“用完即走”的原因。被诟病的地方。
不过,张小龙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微信公开课上表示,其实还有半句“说完就走”——说完再回来。
“使用和离开并不矛盾,只有对它满意的用户才会再次使用它。本质上,使用和离开表明产品是高效的。”
小程序如何让用户“走完路又回来”,避免短暂的结局?量子程序试图从一些头部小程序案例中总结出提高用户留存的方法论。
使用模板消息来增加您的存在感,但避免滥用
小程序提高用户留存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模板消息来增加存在感。
小程序开发规范中提到,当用户在小程序中完成支付或提交表单时,允许开发者在7天内向用户推送有限数量的模板消息。
拼多多正试图通过频繁推送模板消息来唤醒沉睡的用户。一旦用户打开拼多多的小程序,即使没有购买记录,拼多多也会频繁向用户推送活动信息。
拼多多CTO黄磊也在微信公开课中提到,拼多多小程序通过活动吸引关注,引导消息流程,然后分享传播,可以让用户留存提升30%。
然而,这种推送模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醒用户参与活动,增加存在感。另一方面,也会让一些用户感到极其恼火而删除小程序。
“爆款制造机”朋友印象团队创始人李浩阳表示,他们在使用小程序的“模板通知”功能时,会制定严格的规则,避免频繁推送通知打扰用户:
例如,在“好友猜谜”小程序中,一旦好友完成了你的“问题”,你将收到不超过3条“匹配通知”。您还可以引导用户进入App和公众号,并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推送。
完成品牌认知,让用户主动留下来
去年圣诞节,有一档名为《圣诞头像》的小节目凭借“@微信官网要圣诞帽”的热度走红,短短3天PV就突破7500万。
在谈到小程序为何火爆时,开发者赵团结表示,可能是因为小程序从名称到玩法都紧跟节日热点,符合热门应用的气质。不过,赵团结也坦言,“这是一把双刃剑,后期很难保留和转型。”
看来,单纯追热点话题的小节目,往往会导致“过瘾死”的尴尬境地。该怎么办? “生产者”的答案是在用户中建立品牌知名度。
用户在“创客”中几乎可以找到朋友圈中出现过的所有模板,并生成朋友圈首页、聊天对话、朋友圈大字海报等。一旦热点出现,比如曾经火爆的“谁” Are We》、 Hat和Jump,“制作者”将尽快将模板上线。
这样,用户就会对“创客”的功能形成心理预期,下次热点再次出现时,他们可能会主动去小程序中寻找模板。
“铭记新年共享相册”也是让用户形成品牌认知的代表性例子。一念的保留率并不像一般工具产品所经历的漏斗状保留率,而是呈柱状。一周后,用户基本稳定,几乎不再流失。
一念创始人黄彦博表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不仅是为了解决用户痛点,更是依靠精准的获客方式和产品体验的保障。
在今年4月的腾讯“互联网+”数字峰会上,微信透露了一个数据:能够有效解决用户痛点的小程序7天留存率接近30%。大多数用户会主动从历史列表或微信任务栏中重复使用它。他们显然已经让用户完成了品牌认知。
利用UGC和社交关系链提高用户粘性
社交媒体之所以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积累的社交资产会大大增加迁移成本。在小程序的运营中,如果能够引导用户产生UGC,引入社交关系链,也会大大增加用户粘性,提高留存率。
李浩阳认为,小程序上的用户UGC越多,留存率就会越高。 99%的用户在进入产品时不会进行任何UGC。但如果一个小程序允许用户在不知不觉中留下大量UGC,这种亲切感就会显着提高留存率。
对于朋友印象团队来说,提高留存率的另一个显着帮助是社交关系链的引入。当用户使用小程序时,他们发现自己的很多朋友也在其中,这就产生了网络效应。 “我们有一个概念叫‘双二十用户’:UGC超过20个,好友数量超过20个用户,次日留存率接近70%。”李浩阳告诉量子计划。
巧妙引导小程序流量至公众号
小程序用了就可以用,不存在关注度和粉丝的概念。这是留存率低的重要原因。但这恰恰是公众号的优势。将小程序流量引流到公众号、实现公众号与小程序的联动,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尝试。
以量子计划上周报道的黑马“林清轩读书会”为例,公众号“林清轩读书会”及其小程序有一种通过向公众号引流的方式留住小程序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