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年度全球网民表情包报告显示,全球最受欢迎的10大表情包包括“爱”、“哭”、“笑”、“笑哭”,其中“笑哭”表情包位居榜首。就像文字一样,每个表情符号都可以代表不同的含义和情感。
调查显示,76.0%的受访者在微信聊天时经常使用表情符号。受访者最喜欢的表情符号是“微笑”(41.0%)、“牙齿”(33.2%)、“调皮”(27.6%)、“爱”(27.4%)和“满意”(26.2%)。有 2,000 名受访者。
76.0%的受访者在使用微信时经常使用表情符号
从事营销工作的乔亚男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在微信上聊天。除了工作交往之外,我们还需要维持与朋友的关系。乔亚男告诉记者,她聊天时喜欢通过表情符号表达情绪。 “如果不使用表情符号,那就太无聊了。”
“不仅聊天,发朋友圈也得用表情。”大二学生李硕认为,文字表达是冰冷的、没有人情味的。 “在微信中与老师交流时,我会发出可爱的微笑表情,以表达尊重,塑造好学生的形象。与亲密的朋友和同学聊天时,我会发出“敬畏的微笑”、“挖鼻孔” ”和“笑中带哭”,有特殊的‘内涵’,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调查显示,在微信聊天时,76.0%的受访者经常使用表情符号,22.4%的受访者偶尔使用表情符号,只有1.6%的受访者很少使用表情符号。
如今的微信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去年夏天,年近50岁的周丽华在女儿的强烈要求下学会了使用微信。 “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老婆孩子聊天,还有一个家庭小群,叫‘吉祥三宝’,很好玩。”周先生说,他最近经常玩微信,爱上了使用表情包。 “现在,当我问孩子们在忙什么时,我总是在句末加上露齿微笑,以表明我很友善。但说到业务,我还是会用文字,文字是内容的基础,表情符号是锦上添花。”
调查显示,41.2%的受访者倾向于使用表情符号来表达特定情绪,17.3%的受访者倾向于使用文字,41.6%的受访者会视情况而定。
受访者最喜欢的表情符号是“微笑”(41.0%)、“牙齿”(33.2%)、“调皮”(27.6%)、“爱”(27.4%)和“满意”(26.2%)。其他分别是:“笑又哭”(21.1%)、“傻笑”(19.7%)、“大声哭”(19.7%)、“再见”(12.8%)、“鼓掌”(11.5%)和“害羞”。 》(9.4%)、《发呆》(9.4%)、《高兴》(6.7%)、《眼神里充满爱》(6.1%)、《奋斗》(6.0%)、《挖鼻孔》(5.9%) 、“坏笑”(5.9%)、“接吻”(5.8%)、“阴险”(3.0%)和“可怜”(2.3%)。
表情被解构:58.7%受访者认为“搞笑”解读可以缓解日常生活压力
“我无法用言语详细说明我的状态,但当我发出‘神秘的微笑’或‘再见’的表情时,我的同事和朋友就会知道我的心情。当然,这也是一种开玩笑的表情。”乔亚男认为,表情符号比文字表达更直观、简洁,甚至可以表达很多文字无法表达的效果。
李硕还表示,表情符号是最通用的“语言”,使用起来简单快捷。 “有时候为了安慰别人,我会说‘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但打出来需要时间。‘拥抱’的表情可以很快取代这句话,看起来很温暖。”李硕特别喜欢一种表情。连续使用3次,“这样可以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人感觉更有激情。”
对于使用表情符号的原因,56.9%的受访者表示表情符号使用方便,不需要太多时间手动输入; 52.1%的受访者认为表情符号比文字表达更直观、简洁; 49.8%的受访者认为表情包可以衍生出很多“恶搞”的含义,使用可以跟上潮流; 49.8%的受访者认为表情符号可以表达情绪和情绪,让聊天过程更加生动、亲密; 8.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表情符号没有特殊原因,只是出于习惯。
“今天的表情符号不能随便用,女儿告诉我,用错了意思就会闹笑话。”周丽华说:“明明是‘微笑’的表情包,但他们告诉我发这个表情包就是‘低头’的意思,这是不允许的。”随意发布,尤其不要向年轻人发布。 “再见”也是如此,似乎没什么用处。我现在还存了其他表情,每次和女儿微信聊天结束时都会用那个告别表情。”
李硕认为,仍有一些表情符号被我们习惯性误用。 “‘击掌’表情根本没有祈祷的意思,现在大家都习惯用它来表示‘合掌’和祝福;‘笑哭’据说原本是‘泪流满面’的意思,后来改成了‘哭笑不得’、‘无奈’”。
对于表情包的解构,58.7%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网络文化盛行,“喜剧”演绎可以缓解日常生活压力; 55.5%的受访者表示,表情创作的视觉表达存在争议和偏差。 ; 45.6%的受访者认为刻板印象和固有的理解习惯是在追随使用趋势的过程中形成的; 26.3%的受访者表示,代际差异扩大了不同群体对表情符号含义的认知差异。
受访者中,00后占0.8%,90后占21.5%,80后占53.5%,70后占18.1%,60后占5.5%。其中32.3%的受访者来自北京、上海其中,广州和深圳,17.6%来自其他一线城市,29.5%来自二线城市,19.3%来自三四线城市。 (来源:中国青年在线)